唐美玲
【摘? ? 要】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高中地理教師一味地以課本為中心對學生進行單一地理知識的灌輸,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生時代的學習興趣是他們學習過程最為珍貴、不容忽視的內部動因,引導得當,而不斷給學生以學習樂趣的體驗,最后可深化為志趣,使他們受益終生。本文以高中地理教學為切入點,以新課標理念為立足點,探索新課改背景下地理趣味課堂與高效課堂的構建。
【關鍵詞】高中地理? 學習興趣? 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21.184
實施素質教育,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踐、思考、討論等方法獲取知識、增長能力,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因此,高中地理老師想要提高這門課程的課堂效率,就必須從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聽課興趣,倡導興趣教學。
一、把枯燥的地理知識與社會生產生活相結合
地理教材中的知識是枯燥乏味的,只有源于生產生活的知識,才能增加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并運用的體驗,這種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所學是有用的,是可以指導生活和以后的工作的。讓學生覺得學有所用,才會增加學習的興趣。對學生而言,自己身邊的生產生活的范圍就是自己的祖國、家鄉(xiāng),地理教學能使學生比較全面地認識家鄉(xiāng),認識祖國,認識自然界,這就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熱愛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huán)境,能對學生進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思想境界、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發(fā)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品德。我們可以把枯燥的地理知識與社會生產生活相結合。
在社會生產活動中,比如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的情況下出現“民工潮”“打工妹”現象,引導學生從改革開放的角度進行分析:市場經濟的建立,通過市場使社會資源得以優(yōu)化配置,計劃經濟體制下人為的中心城市的封閉狀態(tài)被打破,使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吸引力的優(yōu)勢顯示出來,從而導致貧困地區(qū)成千上萬人口開始向中心城市轉移,形成每年季節(jié)性的“民工潮”。從而增加了貧困地區(qū)資金來源,緩解了勞力過剩問題,還帶動了信息、資金、技術的流動,中心城市的功能也大大加強。使學生把所學的地理知識應用于實際當中,增強了市場經濟意識。
二、利用好地理學科特色
高中地理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兩大部分,其中包含多種多樣的現象,這些都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重要元素,將這些元素加以利用,融入地理教學之中,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幫助。如必修一自然地理模塊中的第一章“行星地球”,能夠引導學生科學地認識地球和宇宙,激發(fā)學生探索欲望,同時其中的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日出日落”“日食月食”等現象有著密切關系,針對這些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又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給出科學的解釋,將源于生活的地理原理實踐于生活之中。同時地理學中還有很多奇特現象,這些學科特色之處同樣可以作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亮點,如常見的彩虹和其形成原理、火山爆發(fā)的原因及火山的形成、青藏高原海拔5000米的地方獨有的熱帶風光等,這些或是看似熟悉但又陌生、或是超乎尋常的地理現象更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fā)學生的潛在好奇心,進而對地理學習產生進一步的興趣,領略到地理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體會到地理就在身邊,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枯燥理論知識。
三、打破常規(guī)
在進行課堂活動時可以采用打破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利用多樣化的手段來刺激學生的思維,比如在特定的教學情景中采用“答記者問”的方法,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就把疑惑的問題標出來,在進行課堂授課時讓學生來充當記者的角色對老師提出問題,最后教師總結概括新課的內容并且對學生的表現做出相應的評價。這個方法把學生的主體作用做了更加詳細的闡述和強化,“讓學生自己發(fā)言多多發(fā)言,老師不用講太多”。依據這種嘗試也相應地展開了討論,讓學生親自在黑板上繪制地理地圖并做練習,再通過多媒體,這樣學生就會多多表現自己,積極地提出問題,讓課堂上“一言堂”的形式消失,這不僅使課堂的氣氛得到了活躍,也使學生能夠生動形象地觀察到地理的現象和事物。不僅可以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同時也使學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對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很好的幫助作用。老師要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和探索新知識并活躍學生的思維,面對挫折和失敗時不氣餒,擁有積極和樂觀的心態(tài)。不能扼殺學生創(chuàng)新的思維萌芽,正視學生的標新立異,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學生,只有在得到老師的肯定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才會不斷提升。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是集音頻、視頻、漢字、動畫為一體的教學輔助工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多媒體技術以其自身的優(yōu)勢為地理課堂帶來了許多幫助,有效地將多媒體技術與地理教學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有助于教師突破一些教學難點。而且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例如:“地球的運動”是高一地理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障礙點和教師教學過程中的知識解疑點,正是媒體整合的最佳作用點和最佳作用時機。利用圖形和動畫演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地理的空間概念,發(fā)現地理事物的空間聯系,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及內在聯系,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思維的發(fā)展。
總而言之,興趣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對高中地理教學有著重大意義,不僅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并且能夠真正深入地學習和掌握知識。因此,教師應從思想觀念進行培養(yǎng),從教學手段進行變化,從實際行動方面入手,不斷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
參考文獻
[1]甘晶.探究如何提高高中生學習地理的興趣[J].農家參謀,2018(9).
[2]田柳,翁應芳.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J].現代職業(yè)教育,2018(3).
[3]蔡喜慶.論地理教學中的興趣培養(yǎng)[J].新課程(中學),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