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秋霞
摘 要:隨著當前我國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的弊端也開始逐漸顯現出來,比如教學方式單一、枯燥等問題,都嚴重影響了中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求。而信息技術作為初中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課程,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積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將翻轉課堂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進行有效結合。對翻轉課堂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夠不斷提升我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翻轉課堂;教學方式
隨著當前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更新,教師要注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緊跟時代發(fā)展的腳步,并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中積極改革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積極應用翻轉課堂,從而更好地推進初中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師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時,要注重結合信息技術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來,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一、課前環(huán)節(jié)
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是在課堂教學之外完成的,那么教師要提前為學生精心準備相關的教學資源,緊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制作相關的教學視頻,也就是說翻轉課堂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要求教師自身具有良好的信息技術知識儲備和操作能力[1]。并且,教師還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并了解學生對于信息技術教學的看法和態(tài)度,通過這樣的方式,保證翻轉課堂教學開展的可行性。當然,教師除了需要在課堂教學之前為學生準備教學視頻以外,還要給學生提供相應的輔助學習資料。教師在學生觀看視頻時要及時提出相關的問題,以供學生進行討論,不斷活躍學生的思維方式,并且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來解決相關問題,保證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并在之后的課堂中進行再次的消化和吸收。
二、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當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普遍,因此在翻轉課堂教學中應用這些技術已經成為學生進行多樣化學習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講授法、討論法和任務驅動法等多種方式來進行教學,并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指導解決,而對普遍問題可以采用統一講解的方式進行教學[2]。比如在《Photoshop圖片制作》教學過程中,由于該章節(jié)知識操作性相對較強,需要讓學生利用Photoshop來進行文字變形,那么就需要教師加強實踐,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的方法和技巧,并且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學習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三、課堂活動后的環(huán)節(jié)
教師在學生作品完成之后,要讓學生通過自評和小組評價的方式對作品進行評價,并在每小組中選取一個最佳的作品,且通過隨機選取的方式,來進行小組作品的匯報[3]。每個學生在認知、個性和學習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會直接影響著學生看待問題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而翻轉課堂可以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提供更大的空間,雖然不可能讓每個小組都在課堂進行匯報、交流,但學生可以通過傾聽其他小組的講述,來提出自身的不同意見。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從而有效地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了解,真正提升了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四、翻轉課堂應用的建議
在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但要想真正杜絕其他問題的產生,教師還要積極建立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4]。因為翻轉課堂教學非常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那么就需要教師和家長建立一個良好的監(jiān)督機制,保證學生確實能夠利用視頻來進行學習,并且可以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主動地發(fā)現問題。另外學校還要做好相應的物質準備,防止一些學生沒有相關設備,確保每個學生都有觀看學習視頻的機會。同時還要不斷完善相應的網絡平臺,通過這樣的方式,增加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從而有效提升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教師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學會積極地應用翻轉課堂的優(yōu)勢,將信息技術教學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有效的結合,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提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孫麗莎.翻轉課堂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少年,2017(28):226-227.
[2]周亮.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12):170.
[3]卓明賢,劉靜.“翻轉課堂”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電教,2016(6):46-47.
[4]彭紅梅.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構建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11):193.
編輯 郝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