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隨著我國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模式理念也在不斷的更新,旨在提高教學效率。以學定教的模式就在這樣的改革大潮中隨之誕生。圍繞以學定教,對其教育的方式方法進行分析,探究其對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影響。
【關鍵詞】以案定教 以教定教 以學定教 小學數學 教學效率
數學,義務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人類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小學數學,數學教育的早期階段,主要對小朋友們進行數的認識、四則運算等基礎知識的傳授,為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基礎。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是整個教育界關注的問題,在小學數學課堂采用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利于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及以學定教的概念
1.傳統的教學模式有以案定教與以教定教兩種。(1)以案定教。以老師設定的教案為中心,圍繞教案開展教學,教師教學為教案服務,更側重于教案的具體落實,講什么如何講,按部就班,全然忽略了學生的基礎以及是否能夠接受課堂所學內容。(2)以教定教。以教師自己為中心,急于向學生傳授知識,亦不顧及學生是否喜歡該教育方法,能否接受課堂知識等。這兩種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的意愿支配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感知感受,學生會因不喜歡老師的教學方式而厭學,導致課堂學習效率低下,教學效率亦低。
2.以學定教,根據學情,即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學生的年段認知水準、學生課前的預習程度、學生對新知的情緒狀態(tài)等確定教學的起點、方法和策略,以學生為中心,樹立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以學定教的實施方法
小學生,認知和智力發(fā)展的初期,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很弱,因此小學數學老師以教師為教學活動的中心,樹立教師的絕對權威,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灌輸,與當代學生觀相悖,“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變被動接受為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其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步驟進行教學:
1.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課前,根據不同學情的學生,給出不同的問題,對教學目標給予簡單的展示,激發(fā)學生對該課的學習興趣,自主預習,思考探究,通過自我摸索,初步掌握該課重點內容,并對不理解的東西加以標記,這個過程中,體驗通過自我努力獲取新知識的喜悅以及激發(fā)對不懂的知識更深的興趣,進而促進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以小學五年級質數與合數為例,教師可設目標為“什么是質數合數,以及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引導學生怎樣去學。課中,先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引入新的知識,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并提出相互異議,這個過程中,老師加以引導,指點迷津。如在講解質數與合數時,有一道習題是這樣的:
指出下列數字中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為什么?
17、22、35、29、37、87。
學生探討過程:
學生A:17和35是質數,17只有1和17兩個因數,35只有1和35兩個因數。
學生B:22和35是合數,22除了1和22兩個因數以外,還有2和11;35除了1和35以外還有5和7兩個因數。
學生C:87也是質數,它只有1和87兩個因數。
學生D:不對不對,87是合數,它除了1和87兩個因數以外,還有29和3兩個因數。
學生E:29和37是質數,他們都只有1和他本身兩個因數。
其間,老師也做出適當的引導,
老師-學生A,是嗎?你再仔細看看。
老師-學生C,你確定嗎?
當學生D提出異議時,老師說,你們看看他說的對嗎?學生C答,對,我錯了。老師說,學生D真棒,學生C,要多思考多計算哦。
整個過程中,老師對班級學生的預習情況加以了解,進一步梳理學生所存在的問題。
3.考慮怎樣更好地引導。由于兒童生長具有不均衡性,學生在各個方面發(fā)展水平有一定的差異性,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在討論中存在的問題,因材施教,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重點點撥以及對學生知識點進行教學,有的放矢,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fā)展。進行課堂學習結果檢測,老師給出相應的習題,對所學知識進行強化訓練。還是以質數合數為例,老師給出這樣一道習題,
下面的判斷對嗎?為什么?
(1)所有的奇數都是質數。
(2)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
(3)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4)兩個質數的和一定是偶數。
學生獨自作答,老師公布答案
并進行小組討論,幫助有錯誤的同學解決存在的問題,促進全體同學共同進步。
教育學家福來登諾爾認為“數學源于現實,也必須扎根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說明,數學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而小學數學,數學的基礎,關系著學生以后的發(fā)展。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成為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以往的教學工作,教育者作為成人社會代表,常常把自己放在主體地位,把學生放在客體地位,學生接受教育仿佛不是自己需要的,而是為了實現教育者的需求。這種條件下,教育就不是為了教育的對象,而是為了教育者自己。而人類教育活動的成為必要,是因為人有教育的需要。換句話說,教育是學生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外界把教育強加給學生。學生作為成長中的人,必須依賴于教育才能健康成長。既然教育是為人而存在的,為學生而存在的,學生就當然是教育的出發(fā)點,當然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教育者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成長。
“以學定教”,誕生在教育改革大潮中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提倡以學生為主,根據學生的學情,制定適合每個學生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按照學生的情況開展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總而言之,“以學定教”這一教學模式的實施,學生充分的自學學習探究,不僅有效的提升了小學數學教學效率,還可以幫助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廣泛實施。
參考文獻:
[1]阮玉春.小學數學以學定教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討[J].快樂閱讀,2016,(02) :7
[2]戴秀芳.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定教”的策略[J].數學大世界,2017,(03) :78.
[3]葉榮勝.以學定教,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J].新課程,2013,(07) :171.
[4]高紅娟.小學數學“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模式的探討[J].新課程導學,2016,(31) :66.
[5]林朝武.開展“以學定教”構建高效課堂[J].新教師,2013,(11) :58-59.
[6]李芬.小學數學中“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嘗試[J].中國培訓,2015,(08) :142.
[7]趙國平.以學定教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J].中國教育學刊,2017,(05)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