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櫻花
【摘要】數學知識對學生日后個人生活和社會發(fā)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注重從小學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其在小學階段為以后的深入學習做好準備,這是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新型教育方式.本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探討與小學數學相關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當今小學數學教學面臨著種種困難,小學生在學習中缺少了活力,無法在數學課堂中獲得學習的樂趣.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小學課程設計把學生固定在理論知識的世界里,缺乏對學生生活的關心,難以體現出數學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教師必須認識到小學數學必須回歸生活,滿足小學生真實的學習需要,擺脫片面的知識記憶,使學生在數學教學中感受到應有的樂趣,將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自己的數學.
一、理論結合實際
生活中處處皆數學,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白數學的重要性,讓他們對數學始終保持著高度的重視.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適當地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明白數學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比如,在教授“圖形”時,可以將圓形比作學生愛吃的甜甜圈,還可以將三角形比作衣架,強調它的穩(wěn)定性.教師可以把課堂與生活中的問題自然地銜接起來,比如,教師可以設定這樣的問題:“小紅參加馬拉松賽跑,其跑過的路程指什么?如果小紅是圍繞操場跑步,那么她跑完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場的什么?”教師以這樣的問題引入長度和面積的概念,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小學課堂中教師在講解“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時,舉例:“某面粉店三月份售出產品675袋,一份10千克,問總共的重量是多少?”這道題遠離了學生生活,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取而代之,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日常生活中的好吃的都是用糧食做的,甜甜圈、面包、蛋糕等都離不開面粉.雖說仍然是“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的應用題,但教師用平凡的生活知識引入數學例題的學習中,讓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并消化這類數學知識.
二、激發(fā)學習動力
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但是如果讓數學結合生活實際,就很容易使它形象化、具體化,學生容易從中尋找到學習的樂趣.在日常生活中,數學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生活中很多看似較難解決的問題都能通過數學方法快速地解決.而且生活中的例子緊貼學生的生活,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原本枯燥的課堂活躍起來,從而有效地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例如,在講解“路程與時間”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測量從家里到學校的路程和時間,然后通過數學公式:速度=路程時間,計算出平均速度,因為不同的學生到學校的路程和時間不同,這樣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所以他們都有機會計算自己從家到學校的平均速度,達到每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的效果,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訓練學生思維
小學是學習的入門階段,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不是教會他們如何解題,而是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思維.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比較簡單的題目,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擺脫思維定式,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問題.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多種解法的題型,讓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解題,并比較各種方法的難易程度,這樣可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在日后的解題過程中能夠在短時間內較準確地分辨出最簡解題方法.
教師在教學生解題時要提醒學生認真審題,數學題一般都是計算題而非文字題,題目中所給的條件都需要使用到計算過程中,如果學生沒有使用有效條件,輕松地計算出結果,這時學生可能掉入了出題者所設置的陷阱里.
四、結 語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應該有所創(chuàng)新,從而適應學生對未來發(fā)展的需求,同時注重增強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切實改善數學教學現狀,提高教學水平.小學生應當配合教師努力學習,為日后更深層次的數學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旻.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雜文月刊:學術版,2015,5(4):274.
[2]趙宏麗,邵麗艷.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J].亞太教育,20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