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衛(wèi)虎
【摘 要】“數(shù)學學困生”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是可以轉化的。在每天40分鐘的數(shù)學課堂里,通過“優(yōu)先提問”“深度講解”“變式提問”等方式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通過“及時指導”“跟蹤批改”“專題訓練”掃清他們的作業(yè)障礙,通過“流動指導”“定題指導”在考試中建立信心。最終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關鍵詞】數(shù)學學困生;課堂教學;轉化
“數(shù)學學困生”指智力屬于正常范圍,但不能適應學校數(shù)學學習的學生。這類學生有如下特征:知識欠缺,無法構建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概念認識膚淺呆板,死記硬背,無法形成正確的表象;解題思路不暢,且錯且慢,不會遷移;興趣不足,態(tài)度不端,數(shù)學成績低下。表面上看每個學困生的成因不同,但實質上都是學習目的、動機、意志、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教育家布魯姆認為每個問題學生都是可以轉化的。
為了實現(xiàn)這個轉化,傳統(tǒng)的做法是老師利用早操時間,放學時間,或是音、體、美、綜合等副課的時間,為學生補課。學生的數(shù)學成績的確提高了,但剝奪了他們上其它課的權利,不利于學生良好情商的養(yǎng)成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背離了素質教育的初衷,留下了安全隱患。因此筆者嘗試著把學困生轉化工作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既是上課,也是補課,使數(shù)學學困生的問題在數(shù)學課上解決。
一、在課堂教學中播下思維的種子
1.優(yōu)先提問,養(yǎng)成積極思維的習慣
“優(yōu)先提問”是指無論舉手與否,都優(yōu)先讓學困生回答問題的提問策略。由于思維惰性的存在,以及對自我對否定,他們一直處在不思考,不舉手的狀態(tài)中。他們壓根就不打算舉手,不準備回答問題。他們缺少學習的動機,而學習動機理論表明,當學困生預先知道他會被優(yōu)先提問時,注意力會更集中,思考問題的效率更高,解決問題的成功率也會大大提高。這類似于在公開課上,學生的思維活躍程度比家常課高,舉手發(fā)言的次數(shù)也遠高于家常課的情況。
實施“優(yōu)先提問”前,教師要強化學困生的學習動機。例如,教師對學生說:“今天我會第一個提問你,我知道如果你仔細思考,你是能答對的。然后,教師應創(chuàng)設平等的教學氛圍。要讓他們覺得老師是在督促他們,而不是故意刁難。還要注意提問的策略。提問要有層次性和坡度,要有啟發(fā)性,提問時機要恰當,語言指向性要明確,不要問摸棱兩可的問題。提問后不要急于指名回答,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給學困生留的時間更要多一點。學生回答時,教師要善于傾聽,及時表揚答對的學生,即使他回答錯誤,也要對其中有道理的部分給于中肯的評價。
2.深度講解,培養(yǎng)完整思維的能力
“深度講解”絕不是“點到為止”,也不是“背出為止”,而是將道理“講深講透講完整”。“深度講解”是“優(yōu)先提問”的后續(xù)部分,實施的關鍵是要發(fā)現(xiàn)“普遍現(xiàn)存在問題”,“普遍存在的問題”才有“深度講解”的價值。通過“優(yōu)先提問”我們就能找到這樣的問題。例如,我在教學長方體體積的復習課時,問到多個學困生,“為什么‘底面積×高=體積呢”,竟然無人能完整回答。于是我判斷大部分人都只會“背公式”,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是個“普遍存在問題”,我必須改變原有教學計劃,放慢腳步,針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度講解”。于是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長方體,把其底面切割成一個個方格,讓他們看圖思考:底面的方格是什么,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在充足時間思考和我的啟發(fā)式提問下,他們終于明白了底面的方格是面積單位,也就是“底面積”的大小?!暗酌娣e”的大小等同一層能擺個體積單位?!案摺钡韧诠灿袔讓?,兩者的積就是體積單位的個數(shù),也就是體積的大小。
二、在輔導批改中掃清學習的障礙
數(shù)學課一般包含“課堂練習”和“作業(yè)檢測”兩個動筆寫的環(huán)節(jié)?!罢n堂練習”是指教師完成例題教學或學生完成自主探究之后的一次練習?!白鳂I(yè)檢測”就是“30+10”的課堂中學生寫作業(yè)的10分鐘。教師應好好利用這兩個時間段幫助學困生掃清障礙。
1.及時指導,一舉兩得
“及時指導”是在“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中開展的指導活動。指導要越及時越好,學生開始寫第一題的時候,指導就已經(jīng)開始了。教師應巡視每個學困生,了解他們的錯因,糾正他們的錯誤思維,并在他們改正后鼓勵他們。如果第一題得不到糾正的話,后邊的題目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甚至每題都錯。那么整個“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就成了“無效環(huán)節(jié)”。
在指導過程中,老師要多問幾個“你為什么這么想?”善于發(fā)現(xiàn)錯誤背后思維的火花、智慧的萌芽。如此,教學才能真正走進學困生的心靈,促進他們的發(fā)展。這也是在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交流反饋”搜集重要的教學資源,為教師真的能把課講深講透提供最有價值的材料。
2.跟蹤批改,掌控全局
“跟蹤批改”指在“作業(yè)檢測”(最后10分鐘)環(huán)節(jié)中對學困生實施一題一批或者兩題一批的“面批”策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暫時放棄對其他學生的批改,把其他學生的作業(yè)留到課后批改,只批改學困生的作業(yè)。一題一批或者兩題一批基本實現(xiàn)了“作業(yè)跟蹤”“批做同步”。對不及格的學生實行一題一批,情況稍好一點的兩題一批。這也是為了錯開他們批改的時間,避免排隊浪費。如果某個學生超過4分鐘沒來批的,教師就要主動上門對他進行一次輔導,因為他被卡在第一題了。
“跟蹤批改”的目的是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問題,并有針對性的輔導。教師發(fā)現(xiàn)錯誤后,當場幫他分析錯誤原因,并給他一定的提示,讓他自己領悟正確的思路。一題一批真正做到了一步一個腳印,提高了學生的作業(yè)質量,并且把一次評價激勵的機會分成多次,學生每做對一題就會得到表揚,學習動機得到強化,學習興趣提很快高得,再差的學生也能在這種批改方式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不知不覺中,他就把全部題目完成了。事實上,只要經(jīng)過1-2題的指導,后邊的題目就不大會再錯了。
三、在測驗考試中增強學習的信心
單元測試是課堂教學的組成部分,但是在考試中,教師只擔任了監(jiān)考的角色,沒有擔任教員的角色。平時沒有時間“補差”,到了考試卻白白浪費40分鐘。不覺得可惜嗎?那么能否在考試的時候同時“補差”,讓40分鐘不再浪費,變成黃金40分鐘,并且讓學困生越來越喜歡考試呢?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1.流動指導,查漏補缺
“流動指導”是指學困生在考試中做完部分題目后,教師及時跟進幫其檢查指導的一種輔導策略。“流動指導”做到了充分利用時間。在考試的40分鐘內,教師不再被動監(jiān)考,而是主動指導。從學生完成第一題開始教師就可以巡視了,發(fā)現(xiàn)錯誤后,教師用啟發(fā)性的語言,讓他認識到錯因,并自行改正。如果學生因知識缺失而無法自我糾錯時,教師可提示知識點,甚至當場自編例題講解。處于考試中的學生,具有最強烈的學習動機,最強烈的做對題目的意愿,因此指導效果也是最好的。教師不但幫他查漏補缺,也幫他提高了考試成績,從而建立了更加良好的師生關系,也使學困生的自信程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流動指導”以每人分配到5-10分鐘為宜,也就是一次考試中可以指導4-8名學困生。
單獨指導一名學生的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否則會影響到他的試卷完成度。教師指導時要注意放低音量,以免干擾其他考生的思維。如果其他學生聽到老師的話后受到啟發(fā),改正了自己原來的錯誤,這也是件好事。
2.定題指導,實現(xiàn)突破
“定題指導”,是指教師在考試前,讓學生把試卷中有難度,或者計算復雜的題目圈出來,并允許學困生就圈出的題目,可以走到講臺前問老師的考試策略?!岸}指導”給了學生充分的選擇權,他可以跳開難題,避免了在難題上卡掉太多時間,進而有充足的時候保證基礎題的完成度,取得一個不錯的基礎分,再用剩余時間解決難題,每解決一題就換來成績的提升。對于圈出的題目,他可以選擇問或不問,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學困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全講解和半講解或者不講解。對最困難的學困生實行全講解,能力稍強的半講解,時間充分時,可以不講解,讓學生繼續(xù)獨立思考。
實施“定題指導”時,要注意別讓學生同時上來。也可以把“流動指導”和“定題指導”互相結合,前20分鐘“流動指導”,后20分鐘“定題指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師完全可以把課堂教學和轉化學困生結合起來,提高課堂時間的利用率,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陶家友.數(shù)學課堂中追問的一些思考與實踐[J].數(shù)學之友,2011(3)
[2]《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