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紅
摘要:閱讀教學,是為了著重培養(yǎng)學生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它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和識字、聽話、說話、作文教學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明顯的區(qū)別。著重于“理解”,是和說話、作文教學的不同點;著重于“書面語言”的理解,是和培養(yǎng)聽話能力的很大不同。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美感
朗讀能使學生更深切地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領略到文章的音樂美、含蓄美和形象美,“凡讀書……需要讀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畷x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保ㄖ祆洌┦前。 耙宰x為本”——作為中國幾千年來母語教學傳統(tǒng)中積淀下來的精髓,一直倍受重視和推崇?!耙寣W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應是讀的最高境界,這應是我們教師課堂價值的理想追求之一。
古詩教學中的配樂朗讀縱觀小學語文教材,古詩占有的篇目雖然較少,但都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古詩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寥寥數語,便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并蘊含著無限的深情,這也是經典詩文作品的獨特魅力。低年級的古詩一般比較簡短。在古詩教學中,教師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生理特點和認知水平,應配一些輕快明亮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在教學古詩《春曉》時,可以配上輕音樂,歡快悠揚的音樂頓時讓人浮想聯翩,春天的美景似乎就在眼前,絲絲春雨拂過了臉龐,學生在反復的配樂朗讀、吟誦之中,達到了積累語言、訓練朗讀節(jié)奏、培養(yǎng)語感的目的,為高年級的古詩朗讀打下堅實的基礎。高年級的古詩已經有比較深遠地意境,配樂要有針對性。曲子一定要與古詩表現的主題和作者抒發(fā)的情感保持一致,可以配上一些古箏、琵琶的輕音樂,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濃濃的古典氣息。二、童話故事中的配樂朗讀低年級的教材中有很多充滿童真童趣的童話故事,在指導朗讀時,選擇一首歡快浪漫的鋼琴曲作為背景音樂,會讓孩子們興奮不已。
讀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好的范讀是最好的朗讀指導,大有讓學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的功效。聲情并茂的朗讀,對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形成班級的朗讀風氣作用很大。教師指導要切實中肯,在學生朗讀前,根據課文特點,具體給予指導,使學生把握朗讀要領。在學生朗讀中,發(fā)現問題及時指正。除了教師的范讀外,也可適當利用電化教學,讓學生傾聽錄音和模仿進行朗讀。范讀確實能起到畫龍點睛,以一當十的奇效。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以使學生迅速進入情境,接受情感的濡染。
要在朗讀中仔細體驗出文章中的情感,應該采取多樣的閱讀手段,才能對文章情感有到位的體驗。具體說來,應該按照以下幾種方式來進行閱讀,體驗文章的情感美:
1、教師范讀。小學低年級學生讀書還處于初步學習階段,對新的課文要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有困難,更談不上有感情地朗讀。但他們具有模仿性極強的特點。因此,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能準確地傳情達意,它有一種感染熏陶,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從聽讀中獲得語感,自己讀起來就容易得多。教師范讀還具有“親和力”和“感召力”能使學生產生積極情感體驗,引起心靈震撼。當然,教師范讀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啟發(fā)”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必須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讀。
2、看圖引讀。新課程倡導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學習伙伴。教師與學生交替地朗讀,有利于建立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這種關系必將導致師生平等的對話和情感的交流,產生民主、和諧、寬松的朗讀課堂氛圍。這樣在精妙的教學情境中,學生能更好得到語言形象、語言意義、語言情感的感悟,使學生融化在師生自由平等、春風化雨般的境界中。
3、以演助讀。以演助讀,符合低年級兒童言語發(fā)展的年齡特征。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兒童的內部言語尚未得到充分發(fā)展,注意力也不夠穩(wěn)定,因而要做到“口涌心維”是很不容易的。采用“以演助讀”的方法,除了可以依靠朗讀時大聲的言語來組織兒童的思維外,還可以依靠形象化的形體動作來組織兒童的思維,這樣就能保持他們注意力的穩(wěn)定,從而把書面文字和它所表達的內容取系起來。由于利用聽覺、視覺、運動覺三者參與,從而在兒童大腦皮層留下較多的“同一內容”的印跡。有利于學生較快讀好課文。這樣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松鼠巧妙的引導藝術,以及青蛙的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擂臺闖關讀。課文中的一些古詩文、童話、寓言故事等情感豐富的文章,可以讓學生通過擺擂臺闖關讀來激發(fā)學生朗讀熱情,可采用小組擂臺闖關,在小組訓練的基礎上,進行全班擂臺闖關。通過打擂闖關讀把朗讀引向竟爭機制。讓學生先在小組闖關讀,選出小組小擂主,然后參與全班打擂闖關比賽讀。這樣能使學生在多向交往、愉快合作的氛圍中,促進包括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呈現積極狀態(tài),實現使思維的理解與心靈的溝通,在互促中朗讀水平得到提高。
5、配樂美讀。低年級學生思維帶有很強的具體形象性。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時,就應以形象思維為支柱,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如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或與學生一起通過畫圖來演繹文字,或進行現場錄音等,啟迪學生依據意象內容展開想象,補其空白,有利發(fā)展學生再造想象能力。從而化抽象為具體,變書面語言為“活的形象”,達到領悟的目的。
總之,新課程積極倡導學科之間的整合,在學生朗讀時適當配樂朗讀,放相應的背景音樂,也可以讓學生給課文配樂、配畫等,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會得到較好的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