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币虼?,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朗讀去品味語言、體驗情感、培養(yǎng)語感,使學生潛移默化中得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的提升。文章作者總結(jié)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闡述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語文教學;朗讀;培養(yǎng)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25
作者簡介:劉若莉(1972—),女,湖南長沙人,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幼兒教育集團第一幼兒園黨總支書記,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三分文章七分讀”,這句話流傳至今,不難看出古今之人對讀的重視?!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guī)定:“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崩首x,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基礎性重要訓練項目,通過用爽朗生動的標準語音,把書面上用文字寫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來,使得平面的文字化為了立體的聲音,使文字表達的內(nèi)容具體可感?!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見朗讀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一、朗讀能培養(yǎng)語感
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涉及對詞義的理解、詞語的選擇、句子的規(guī)范和變化、語言色彩、語言風格等諸多方面,但不論哪個方面,都是學生在聽過、讀過之后在頭腦中留下的印象感覺。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說,筆者認為反復誦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最佳途徑,學生在朗讀中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這樣便能比較直接地感悟語言文字,從而培養(yǎng)語感能力。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感覺不到它在流動”來描寫漓江水的“靜”,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來描寫漓江水的“清”,用“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來描寫漓江水的“綠”。教師引導學生反復品讀排比句,正確處理句中重音、速度、停頓、語調(diào)的變化,如“波瀾壯闊”“水平如鏡”是對比性重音,讀的時候要突出語氣的對比,“漓江的水”的“水”字后應稍作停頓,而“靜”“清”“綠”是并列性重音,讀時用舒緩的語氣,同時注意“啊”的音變。這樣朗讀,學生腦海里自然會勾勒出一幅優(yōu)美的畫卷,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二、朗讀可強化記憶
中華文字魅力無窮,文字的組合千變?nèi)f化,美文數(shù)不勝數(shù)。尤其是那些靈動的文字傳達的韻律感、工整的對仗、結(jié)構(gòu)的起承轉(zhuǎn)合、行文流水的和諧等,通過朗讀,這些文字變成節(jié)奏感極強的音韻之聲,易于記憶。同時,文章中修辭的運用,也為讀者在朗讀中打開了形象記憶的大門,化平淡為生動的比喻及啟發(fā)讀者想象的擬人手法的運用,在朗讀的過程中化為形象生動的畫面,加深了朗讀者的記憶;在朗讀運用排比 、夸張、反復等修辭手法的句式中,氣勢的烘托、效果的渲染通過朗讀更能加深讀者的印象,引起聯(lián)想效果。
日常教學中,對于教材里文質(zhì)優(yōu)美的文章,我總是要求學生背誦,平時大聲朗讀的學生,沒幾分鐘就能背下來,而喜歡在心里默讀的學生卻遲遲背不出來。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學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從而發(fā)展語言能力。除了教材,教師還要有意識地開發(fā)拓展更多的誦讀材料,為學生提供更廣的閱讀空間。筆者經(jīng)常引導學生使用的資料有《小學生必背古詩80首》《日有所誦》《增廣賢文》等,還有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誦讀水平自編的一系列誦讀材料,如《與黎明共舞》《毛澤東詩詞》等。
三、朗讀有利于領悟
朱自清先生認為:“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其意義的獲得一半在聲音里頭?!痹谝黄恼碌膶W習過程中,教師通過正確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可以加強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領悟。比如,教師恰到好處的范讀,能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激發(fā)他們走進作品,接近作者的情感;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的朗讀,可以讓學生們進入文章中人物的角色狀態(tài),在繪聲繪色的朗讀中揣摩角色的思想、體驗角色的情感,更好地理解和領悟文章;通過自主朗讀,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朗讀,這樣他們得以全心投入,讀出真情,感悟到實情。
例如,《鳥的天堂》中有這樣一段:“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段文字首先由教師范讀,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使學生入情入境;其次提問學生:“從老師剛才的朗讀中你聽出了什么?”有的說聽出了綠葉多而美,有的答聽出了綠葉的勃勃生機……當問到“你們是怎么聽出其中的感覺的?”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指出,是因為老師在朗讀中體現(xiàn)了聲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頓轉(zhuǎn)折等。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不難看出,有效的范讀可以將無聲的文字轉(zhuǎn)化為有形的聲音,形象直觀地讓學生明白朗讀需要抑揚頓挫的道理。最后教師指導學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復朗讀,就能有效地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既領略到祖國山河的美,又體驗品味到語言文字的美。
四、朗讀有助于寫作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強調(diào)了讀書的重要性,形象地說明了讀是寫的基礎,有了讀的量,才有寫的質(zhì)。筆者以為,要完成從讀到寫的過渡,模仿不失為一條捷徑。而要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寫作路子,朗讀、精讀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朗讀,可以使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溝通起來。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能夠在口頭上、書面上逐漸習慣課文里的用詞用語,潛移默化地吸收書面語言,達到積累語言材料,掌握各種句式,學到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而精讀細賞過的文章爛熟于心,會轉(zhuǎn)化成人的語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它就會滲透出來,遷移到誘發(fā)物上去,利用現(xiàn)成的形式表達新的內(nèi)容。 比如,在系統(tǒng)地品讀賞析了冰心的小詩之后,學生們對這種“冰心體”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寫詩蔚然成風,精品不斷。
如這首《風》:
我耗盡我的身心
只為一片落葉
我遠足
去旅行
去飛翔
帶它去春天的太陽下
掛在山頭上打盹
再如這首《漣漪》:
我誕生于偶然
不過是
一顆石子的掉落
我茫然地展開
在水上展開自己的身姿
越來越淡
越來越淡
重新沉睡前
回到誕生的那個點
你
是否還記得我?
在學生們的習作中,我經(jīng)??梢砸姷秸Z言靈動的句子,經(jīng)??梢钥吹矫挠白?。這得益于他們大量的閱讀,更主要的是堅持大聲朗讀,堅持熟讀成誦。長久的累積已經(jīng)和身心連接在一起,需要表達的時候,信手拈來也就不足為奇了。正如張中行先生所說: “你不讀,或讀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達框架茫茫然,拿起筆就難于得心應手。反之,多讀,熟了,筆未著紙,可用的多種表達方式早已蜂擁而至,你自然可以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p>
一篇課文,尤其是那些富于情韻、語言優(yōu)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教師應在課堂上領著學生充分讀起來,或朗讀,或吟誦,或吟唱,讀出聲音,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語調(diào)神情,這樣遠比單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對于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寫作意圖的領悟也會透徹得多,從中受到的感染也強得多,潛移默化中便能說會寫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齊 敏,李維佳.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6):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