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宏婧
【摘要】全球化推動著各國文化的相互理解和交融,在特有的思維模式下,比較文學的思維方式能幫助各個民族理解和接納其他民族的文學和文化。同時,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新一輪語文課程標準正在制訂中,外國文學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等方面都有很大變化。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用比較文學的觀念和思維組織課堂,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外國文學。
【關鍵詞】比較文學;語文教育;核心素養(yǎng);語文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將比較文學運用到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zhàn)
當今時代,全球化無處不在,幾乎所有國家和民族都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受到全球化的影響。我們國家積極參與到全球化的進程中,并在其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一帶一路”,讓我們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同時,也不斷接納并吸收著國外的文化營養(yǎng),其中就包括外國文學,特別是一些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德國文學家歌德率先提出的“世界文學”( Weltliterature) 概念是對民族文學的挑戰(zhàn)。他認為文學和藝術、科學一樣,同屬于整個世界,希望人們能夠沖破民族文學的狹小范疇,著眼于世界各國文學的廣闊天地,在繼承不同傳統(tǒng)、相互自由交流中,使民族文學成為全人類都能享用的共同財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基,也給了我們特有的思維方式。在特有的思維模式下,如何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外國經(jīng)典文學呢?比較文學的思維和方法就是能夠幫助我們連接中外文學的一座橋梁。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語文課標變革
我國結合自身教育特點,緊跟世界教育變革的腳步,于2016年正式公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诖?,新一輪課程標準正在制訂并將改變現(xiàn)有的教學方式,對于語文這一學科來說,《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于2016年9月在教育內部進行意見的征求。雖然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還沒有正式出爐,但從此次的征求意見稿中可以明顯看出,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要求,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都有了非常大的變化。課程結構設計依據(jù)的第2條:“任務群的設計著眼于培養(yǎng)語言運用基礎能力,還充分顧及問題導向、跨文化、自主合作、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等因素,并關注語言文字運用的新現(xiàn)象和跨媒介運用的新特點?!闭髑笠庖姼逯袑τ谕鈬膶W的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都有了相當大的調整,若教師還故步自封,不能用更加開放的思維引導學生學習,不僅跟不上教育的潮流,甚至會誤人子弟。如何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外國文學的要求?或許比較文學的一些方法和思維能夠給教師們一些啟迪和引導。
二、運用比較文學原理把握外國文學作品
(一)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陳舊的教育觀念早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很多教師因循守舊,跟不上時代變革的步伐,過度沿用八九十年代的教育理論和觀念,創(chuàng)新的萌芽始終不能在課堂和學生的心中生長。這樣陳舊的教育觀念,不僅不利于教師自身的進步和發(fā)展,更加阻礙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和中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在大多數(shù)“九○后”學習《裝在套子里的人》《歐也妮·葛朗臺》這樣的作品時,老師們都會套用這樣一個公式:暴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黑暗腐朽,揭示了資產(chǎn)階級對貧苦人民的剝削。階級分析法似乎成了解讀外國小說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然而套用在大多數(shù)作品中,就會讓學生陷入思維的桎梏之中,味同嚼蠟。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語文更加關注屬于語文自己文學性的教學內容,而不是政治、歷史甚至自然科學的知識媒介。對于外國作品的教學,教師可以站在文學的角度上,運用比較文學的手段,讓學生體會和感悟國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
(二)用比較文學的觀念和思維組織課堂
拿《裝在套子里的人》來說,主人公時時把自己裝在“套子”里的行為,其實是一種人類的共性問題。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就時時穿著長袍,即使落魄不堪都不會脫下。他們都將自己禁錮在自己所認為安全、代表身份的“套子”下,他們害怕任何的改變,更無法接受不符合自己內心要求的其他人的行為和思想。比較文學的魅力在于,既能看到不同文化的文學作品的不同點,也能找到人類文化的共性。比較文學在語文中的運用,就是要幫助學生確立世界文學的觀念,在不同文化的語境中尋求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比較文學觀念的引入,不僅有助于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更能促進語文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語文教師的教學技能,打破原來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文本解讀的思維定式。
三、結語
世界文學浩如煙海,經(jīng)典作品更是經(jīng)久不衰。用比較文學的 視野看待我們的選文,就能更加清晰地審視我們的文學和文化,以“他言”照“我言”,“比較”的方式是最能幫助我們定位本國文學文化的參照物,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去看待同一個問題,興許我們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比較文學以其海納百川的胸懷,關注全人類的發(fā)展,為我們展示了不同文化的相同之處以及相同現(xiàn)象的不同文化背景。比較文學為文學研究開辟了一個順應當今全球化進程的認識新天地,也為我們新時期的語文教學帶來了多種可能性。對于教師而言,用比較文學的理論來指導教學也不是一件易事,唯有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緊跟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才能擔起新時代的教育重任。
參考文獻
[1] 孟昭毅,張明琪.比較文學與面向世界的語文教育[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3(4).
[2]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S].2016.
[3] 王旭琴.比較文學與中學語文外國文學教學研究[D].山西:山西師范大學,201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