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
【摘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讓低年級小學生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新課改以來一線教師已經開始特別關注朗讀的教學了,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小學語文的課堂上更是書聲瑯瑯。本文我與大家探討的是教師應該如何引導低年級學生進行朗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fā)。
【關鍵詞】低年級;朗讀;興趣;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放聲讀是小學語文低年級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感常用的教學手段,一線教師都非常關注放聲讀課文對走進文本、貼近作者的心靈的作用,以及對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所起的作用。下面我便結合教學實踐與大家分享引導低年級學生朗讀的一些體會和經驗。
一、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和途徑,激發(fā)朗讀興趣
在教學中我常想:如何調動低年級學生想讀、放聲讀的動力,使他們愛上朗讀,最終實現“美讀”呢?經過不斷努力和探索,在如何調動低年級學生想讀、放聲讀的動力方面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和經驗,下面就來談一談。
(一)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fā)朗讀興趣
在一線教學課堂上,當教師用各種新型電教設備為學生播放各種有聲有色的視頻、影視資料時,會引發(fā)他們產生聯想,從而調動起他們想讀的動力。如《日月潭》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應該如何調動學生想讀的動力呢?在學生朗讀課文之前,我用多媒體播放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美景圖片以及配有音樂和動態(tài)畫面的視頻,展示了日月潭有山有水、風光秀麗的景色,尤其是細雨蒙蒙中的日月潭更是美若仙境,學生觀看了都不時發(fā)出“嘖嘖”的贊嘆聲。由此可見,我通過技術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意蘊優(yōu)美的朗讀意境。這樣的朗讀意境能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使他們的腦海里產生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面,使他們很想快點把課文讀給大家聽。那一雙雙高舉的小手,爭著要讀一讀的場景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種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的教學方法,既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部分教師獨霸朗讀課堂的局面,又使學生真正成了朗讀的主體;既轉變了教與學的方式,又激發(fā)了他們朗讀的興趣。
(二)用豐富多彩的朗讀形式,激發(fā)朗讀興趣
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因此在朗讀教學環(huán)節(jié)我盡量創(chuàng)設不同的朗讀形式,讓他們感覺到不是在進行朗讀訓練,而是花樣多多在玩朗讀。如在《坐井觀天》的教學課堂上,我開始采用了范讀、齊讀等朗讀形式,由于這篇課文中對話比較頻繁,角色的性格鮮明,非常適用于分角色表演朗讀,因此我又設計了分角色朗讀的形式,用來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生表演讀“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這個反問句時,由于非常投入,朗讀的語氣一下子就把青蛙自大、自以為是的性格反映出來了,這是其他朗讀形式所沒有達到的效果。
由此可見,在低年級的朗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不僅需要最基本的朗讀形式,教師還要根據文章的行文特點采取與之相應的教學形式,以調動學生朗讀的動力,達到最佳的朗讀效果。
二、逐步打好朗讀基礎,不斷提高朗讀質量
小學語文教師對年齡較小的學生進行朗讀指導,應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打好他們的朗讀基礎、提高他們的朗讀質量。低年級的學生由于識字量少、音節(jié)拼讀等能力有待提高等特點,我認為讓他們從讀好詞語、句子入手打好朗讀基礎是最為重要的。在這方面我經過了幾年的摸索與實踐,下面結合教學案例與大家分享整個探索過程。
(一)朗讀好詞語是讀好課文的基礎
低年級的課文一般都比較精簡,如果把一些詞語單列出來讀,一定能為朗讀好整篇課文打好基礎。
如在教學《我多想去看看》一課,在朗讀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進行指導的。首先要讀好諸如“小路”“一座”這些雙音節(jié)詞,第二個字“路”“座”要讀得稍重一些。也就是說把詞語中所要強調的字分析出來進行重讀,不能平均用力。其次,要將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找出來,在讀前要先體會詞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及所蘊含的感情,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朗讀,從而提高朗讀質量。其三,正確讀出輕聲詞語。如有個學生在讀“媽媽告訴我”這句時每個字都平均用力,學生聽了都哈哈大笑。這時我請一名優(yōu)等生為他進行范讀并請他說一說自己為什么要那樣讀。后來那名學生終于明白由于第二個“媽”字的讀法和第一個不同,它的音節(jié)不帶聲調叫輕聲,要讀得輕而短。明白了輕聲的讀法,經過多次訓練,這個學生再讀時,讀得非常棒。
(二)朗讀好句子是讀好課文的關鍵
學生在讀句子時,不僅要注意停頓、重音等,還要學會根據標點符號讀出句子的語氣。如在教學《我多想去看看》時,我通過互動的方式和學生一起分析文本內容所反映的意旨,來體會標點符號所表達的語氣。
老師:讀過課文,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呢?生一:小朋友的愿望非常強烈。老師:從哪里看出他的愿望非常強烈呢?生二:他是山里人,要走出大山,坐火車到北京需要幾天時間,路途非常遠。但他不怕,還是很想去。生三:“我多想去看看”,他說了兩遍,愿望非常強烈。老師:是啊,小朋友不怕困難,迫切希望到北京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其中“多想”表示“特別”的意思,要讀得稍重才能強調出強烈的愿望,才能讀出感嘆號所應有的語氣。
由此可見,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讀句子的時候,要堅持把思維、理解、朗讀有機結合進行訓練,才能逐步提高朗讀質量。
總之,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總目標的設計著眼于朗讀能力的整體提高,階段目標的設計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逐步提高要求和難度,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重在培養(yǎng)他們朗讀的興趣和打好朗讀的基礎。因此,在一線教學中教師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并逐步提高他們的朗讀質量。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