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平
摘 要: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科學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高校體育教學發(fā)展得到了質的飛躍。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體育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是一個必不可缺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因此,高校體育教師必須樹立起先進的教學觀念,正確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效將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結合在一起,最大程度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將進一步對高校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展開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高校 體育教學 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8(b)-0063-02
當前是一個教育創(chuàng)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發(fā)展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高校體育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到學生綜合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能的提高,還必須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確保能夠充分掌握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狀況和體育學習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開展多元化的體育教學活動,豐富體育課堂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緩解學習生活壓力,促使學生緊張的大腦神經能夠在體育活動中得到松弛,并且有效消除學生的學習心理障礙,在體育運動中宣泄各種不良情緒,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1 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基于新課標改革制度下,對于高校素質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體育教師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和體育學習實踐能力,還必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質是指教師通過結合學生實際心理狀況和生理發(fā)展特點,有針對性地采用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幫助學生提升自我心理素質[1]。而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綜合體質,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能力和良好精神品質。無論是體育教學,還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屬于高校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體育教師有必要將其兩者有效融合在一起,通過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形式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結構。
高校體育教師要正確認識到將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科學融合在一起,是最大程度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徑。體育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不再一味向學生灌輸各種體育專業(yè)知識,鍛煉學生體育實踐技能,而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導致學生將各種心理不良情緒帶入到學習生活中,影響到體育教學質量和效率。高校體育教師要高度重視在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向學生傳授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實現(xiàn)大學生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的育人目的。在體育教學中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利于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釋放學生各種心理緊張情緒,從而有效提升體育教學整體效果,推動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條不紊地進行。
2 高校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措施
2.1 強化體育互動教學,營造和諧愉悅教學氛圍
為了更好地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體育實踐教學過程中的有效實施,高校體育教師要不斷加強與學生的親密互動和交流,在課堂上營造出和諧愉悅的學習氣氛,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和生活上的各種壓力。例如,高校體育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采用誘導式或者啟發(fā)式的方式,科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多元化體育教學活動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體育學習的不同需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體育學習興趣。此外,體育教師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要從學生心理學習角度出發(fā),凸顯出學生在體育教學課堂上的主體位置,給予學生充足的自我表現(xiàn)發(fā)展機會,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學習自信心,在學習中善于表達自我情感和思想,愿意與其他同學進行互動合作。體育教師要主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改善兩者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感覺到“心理安全與自由”[2],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體育學習中,實現(xiàn)與教師心理上的互動和情感上的交流相融,體育教師在了解到學生實際學習心理情況后,才能夠更好地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學活動,實現(xiàn)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教育目標。
2.2 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綜合心理素質
眾所周知,高校學生來自全國各個地方,他們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以及心理特點,體育教師要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學習思想情感,合理制定教學目標,科學采取層次性教學方法。例如,對于那些本身身體素質就好的學生,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當提高其學習標準,安排該部分學生進行有難度、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能夠不滿足于現(xiàn)狀,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敢于挑戰(zhàn)的精神品質;而對于那些自身素質偏差的學生,體育教師則要適當降低其學習標準,合理控制該部分學生體育學習活動內容難度,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全體學生的體育學習水平得以有效提高,促使不同層次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快樂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并將體育終身學習信念帶入到學習生活中。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中,如果當學生遇到了挫折與失敗,體育教師要發(fā)揮出自身作為指導者的教學作用,采取一定激勵方式引導學生敢于面對失敗,給予學生科學的改進意見,幫助學生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堅強意志品質,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與此同時,高校體育教師要有效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融入到體育實踐教學中,從思想上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學習的正確認識[3]。例如,體育教師可以通過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合理采用思想分散法、活動調節(jié)法以及情緒穩(wěn)定法等方式,科學調節(jié)學生學習生活情緒,提高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自我情緒控制能力,避免學生由于各種外界因素影響到自我心理失衡,確保學生始終保持一種健康和諧的心理狀態(tài)。
2.3 準確了解學生心理狀態(tài),合理進行體育教學評價
體育教學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其開放性和自由性,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極為頻繁,教師要利用好這種特性,深入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根據(jù)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問題,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幫助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獲得情緒釋放、打開心靈之門。例如,體育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交往方式來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指導學生以不同學習小組形式進行比賽,這樣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技術實踐能力,還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與團隊合作,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在團隊中發(fā)揮出自身的優(yōu)勢作用,建立學習自信心。此外,在體育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合理進行體育教學評價,采用學生自評、互評的方式,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學習評價中,發(fā)表自身的意見和想法。而教師則要運用鼓勵性總結評價方式,向學生提供實質性與肯定性的教學信息,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和信心。
3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要想培養(yǎng)出更多高素質、高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就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高層領導要加強對體育教學的科學指導工作,促使體育教師充分認識到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體育教師要創(chuàng)新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和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促使學生形成穩(wěn)定的健康學習心理狀態(tài)。
參考文獻
[1] 呂策.探析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J].學術·理論,2014(6):68-69.
[2] 童智錦,趙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的融合解析[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6):121-123.
[3] 鐘鵬飛.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對學生心理健康促進作用的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2013(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