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杰
【摘 要】在舞蹈史的長久發(fā)展中,舞蹈表演技巧逐漸以基本功為核心,同時基訓成為了一名舞蹈演員必需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追求,這就為本篇選題“淺析基本功把上訓練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我們知道舞蹈的基訓方式也特別多,之前的研究同樣也分門別類地闡述了很多,而本文則著重選取了“把上訓練”,以點帶面展示把上訓練對舞蹈深遠意義。
【關鍵詞】把上訓練;基訓;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9-0126-02
一、舞蹈基本功訓練及其重要性
舞蹈中基本功的訓練自然包含了強烈藝術感召力?!盎竟Α鳖櫭剂x,就是將自己的肢體動作協調發(fā)展到能自然結合舞蹈節(jié)奏的律動能力?;竟煞譃椋簞幼髁α?、身體柔韌性、身體控制穩(wěn)定性與協調身體的靈活性四種,這四種訓練方式在很多情況下都可以用把上訓練的方式來完成。
同時,基本功及其把上訓練在整個舞蹈中處于一種基礎地位?;竟π蘖暿俏璧附虒W中根本。其訓練過程應該像其它技能學習一樣,有一個水滴石穿過程。不斷加強肌肉控制力、使自己靈活性不斷增加,不斷使自己的表現力擴大到最大化。學生跟演員想要呈現一個完美的舞蹈作品,對自己身體控制和把握,以及對舞蹈的理解有著極高要求。作品中一個出手、踢腿、回頭的眼神,與作品中動作控制力、跳躍與旋轉力,都和舞蹈作品需要表達出來的情感有著緊密聯系。
二、把上訓練及其基本動作
“把上訓練”的含義就是,在舞蹈基本功訓練中,將把桿作為練習工具的訓練項目,稱之為“把上訓練”,又稱“把桿訓練”,它是舞蹈基本功訓練中不可或缺環(huán)節(jié),把上訓練可以非常完美舒展開舞蹈演員的骨骼、經絡、關節(jié),在基本功訓練環(huán)節(jié)中對舞者的柔韌性、協調性以及穩(wěn)定性都有著非常重要作用。
而把上訓練的基本動作是怎樣呢?手扶把桿進行身體姿態(tài)練習、身體屈伸繞環(huán)、擺動、波浪、平衡動作以及轉體和跳躍輔助性練習,是把上訓練的基本環(huán)節(jié),這些訓練動作不僅能培養(yǎng)規(guī)范化身體姿態(tài),而且能有效發(fā)展腿部、軀干部位的柔韌性、力量和平衡能力,借助把桿進行慢動作和分解動作練習,能夠發(fā)展細膩的肌肉感覺,有利于掌握技術細節(jié),建立正確動作概念。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的是,把上訓練雖基礎,但卻需要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在把上訓練過程中舞蹈演員得將本身的柔韌、肌肉力量不斷提高。同時,把上訓練也訓練了表演者的穩(wěn)定性、靈活性,使表演者對身體進行很好控制,可以使得身體各個部位相互協調進行,從而可以將舞蹈作品完整展現出來。同時,把上訓練也需要音樂的節(jié)奏和韻律配合出演,音樂節(jié)奏帶動的是舞蹈節(jié)奏,在節(jié)奏配合中把上訓練的動作也趨于一種規(guī)律和飽滿,可見,音樂配合在把上訓練中起到了莫大作用。
三、把上訓練在芭蕾舞基本功訓練中的重要性
芭蕾舞的訓練方法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把上完成,也可以說,芭蕾舞訓練的幾個重要方面,因依托于把桿而使訓練得以更好完成。
芭蕾的訓練方式主要包括旋轉訓練和跳躍訓練。旋轉是訓練學生頭、手、腳與身體協調配合,保持身體平衡、平穩(wěn)。在訓練旋轉能力的同時,鍛煉了主力腿直立,腰背部挺拔,踝關節(jié)、胯關節(jié)的能力以及身體協調性,通過旋轉練習增強對身體各部位控制能力,它對踝關節(jié)、髖關節(jié)以及后背直立均起到很好訓練作用,并且鍛煉半腳尖的能力與身體重心穩(wěn)定性。跳躍訓練可以增強學生腰部和背部肌肉能力,通過跳躍練習訓練學生腳部靈活能力、腰背部肌肉控制能力以及腿部爆發(fā)力,并且使雙腿的配合協調能力得到加強。而在初學芭蕾的學生看來,旋轉訓練和跳躍訓練雖然難以完成,但一旦借助了把桿的穩(wěn)定性和推力,那么旋轉動作就會非常完美展現出來。
另外,在很多人看來,旋轉訓練和跳躍訓練對于把桿的要求并不多,其實并不然,因為對于初學者而言,芭蕾訓練需要很強的控制力和穩(wěn)定性,而把桿正是學生對控制力和穩(wěn)定性需求的替代品,在把上訓練輔助下,芭蕾的高難度訓練才得以可能。
四、把上訓練在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中的重要性
把上訓練在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用把桿來完成基本功訓練,最主要的就是指“形”的訓練對把桿依賴。
古典舞中“形”的訓練,所指是形體塑造的訓練。在形體塑造環(huán)節(jié),古典舞表演者的肌肉、骨骼,以及身體長期處于睡眠狀態(tài)的經絡都被打開,整個人的形體都趨于開放,整個人身心敞開,培養(yǎng)古典舞精神氣質。而落實到具體表演技法上,就需要把桿來完成以上動作了,古典舞中的“形”在把桿上運動,主要是柔韌性練習,在把桿上完成上半身古典舞柔韌性練習時,要使身體完全舒展開來,使身體上半身各個關節(jié),以及關節(jié)所包裹著的皮膚,有良好柔韌彈性,而在這樣柔韌性訓練中,需要借助把桿來完成。同樣道理,在古典舞的下半身柔韌性練習中,人下肢筋脈打開需要舞者在把桿上練習,或者借助把桿使自己的身體趨于穩(wěn)定。
所以由此可見,把桿練習在古典舞中是一種輔助作用,在所有關于古典舞訓練當中,把上練習被當成了一種“工具性”作用,這種作用表現方式就是使“形”的訓練趨于完善與和諧,只有在把上訓練得體而基礎牢固這一前提下,把上訓練在古典舞中的作用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五、把上訓練在民族民間舞基本功訓練中的重要性
除了芭蕾舞與古典舞之外,把上練習對于民族民間舞的基本功訓練仍起到了很重要作用,而這一作用體現形式,就要從兩部分說起,第一是民族民間舞從一個自然原始狀態(tài)走向課堂化專業(yè)訓練;第二是在民族民間舞的大訓練體系中訓練到把上訓練的位置。
第一,民族民間舞在一種自然原始狀態(tài)下走向專業(yè)舞臺、專業(yè)訓練思路,是一種發(fā)展歷程上變革。在民族民間地區(qū),很多舞蹈藝術的展現形式都是自然化的,擁有著自然的舞臺元素和布景。如傣族地區(qū)男子所跳的象腳鼓舞,是模擬自然崇拜的神靈——象,而象腳鼓舞的演出環(huán)境和地點就是自然化場景,身處這一場景,當然也就不需要過多現代化舞蹈用具來陪襯和輔助。但是在民族民間舞逐漸走向課堂的過程中,舞蹈的教學形式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教學形式是師徒之間秘授,或者是民族村落間老人們對年輕人耳口相傳,而現在蛻變?yōu)橐环N現代化的課堂教學,民族民間舞教學在課堂之上就變成了專業(yè)設施下練習,而專業(yè)設施代表著把桿在此時粉墨登場。
第二,民族民間舞在大訓練體系中,有著不同訓練方式,而且眾多少數民族也各自有著不同舞蹈形式,因此對于把桿應用也不盡相同。比如蒙古族筷子舞中“碎抖肩”動作,可以借助把桿來練習,西域舞蹈中有旋轉動作,也可以借助把桿來保持自身穩(wěn)定性。
六、結論
把上練習在基本功訓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把桿”作為一種輔助性工具,在眾多舞蹈劇目編排中都不可或缺,它的主要作用是保持身體穩(wěn)定性和協調性,而且可以獲得身體柔韌性。在把上訓練的體系中,依據不同的教學方式、訓練理念,有著不同發(fā)揮。
同時,在芭蕾舞訓練中,把上練習所發(fā)揮作用最為巨大,而在古典舞訓練中,追求“形”使把上練習同樣發(fā)揮著重大作用,而在民族民間舞的領域中,由于民族民間舞正經歷著由自然舞臺到教學舞臺蛻變,把上訓練也在未來發(fā)展中進一步發(fā)揮著作用。
參考文獻:
[1]龐志娟.論把上練習的舞蹈動作特點[N].集寧師專學報,2005(9).
[2]高向英.對基本功訓練發(fā)展的幾點思考[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5(3).
[3]趙小丁.淺談把上訓練對舞蹈動作的影響[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