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彬
【摘要】如今以人為本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在任何一項社會活動當中,都倡導以人為本思想的貫徹,在教學活動當中也不例外。文章從四個方面入手,具體分析了以人為本教學觀念的創(chuàng)建。
【關鍵詞】以人為本;求異思維;質疑精神;學習興趣;學習能力
傳統(tǒng)的教學大綱把教材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強調教師、學生和教材的三位一體。教師教的重點在于如何讓學生吃透教材,學生的學也在于如何掌握教材中所傳授的知識,練習和考試也全部圍繞著教材轉。學生只要把教材中的問題統(tǒng)統(tǒng)弄懂,就可以考高分,就可以成為好學生。無窮無盡的知識不能靠幾本教科書和幾年的學習時間來掌握,課本只能是輔助學生學習的工具,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拐杖。以學生的發(fā)展需要為主,放眼學生的未來,是《新課標》向我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一、以人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
人是千變萬化的,即使是剛入學的小學生也各有各的特點。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一味地追求標準答案,在同一個模子里雕刻雷同的學生,“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也同”,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差異,磨平了學生的棱角。甚至有的教師在上課時為了讓學生說出心目中的標準答案,引導再引導,啟發(fā)再啟發(fā)。求同思維使教師的教學路子越走越窄,越走離時代越遠。
毛主席曾經倡導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要允許不同的意見存在,哪怕是錯的,也是學生經過自己的大腦認真思考得出的結論。簡單地評判他的錯誤,輕易地抹殺他付出的努力,甚至嘲諷和譏笑,都是扼殺學生靈性的兇手。如果這時,我們先肯定他勤于動腦,敢于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再說明其不合理之處,相信日后他會更加愛動腦筋,逐步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好習慣。而教師通常的做法是在出現正確答案后便予以肯定,急于探討下一個問題,無數次地放棄了讓學生深入思考的機會。這個世界上能夠黑白分明擁有標準答案的事情又有多少呢?無形中我們向學生灌輸了錯誤的觀念:世界上的事都如同1+1=2一樣是只有一個結果和標準答案。
允許學生有各式各樣的答案,更要創(chuàng)設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人在潛意識里都是求同思維在作祟??茖W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醫(yī)院的候診室里,安排幾個人裸體扮演候診的病人,再進來的真正的病人看到后都很驚訝,個個欲言又止,很不情愿卻也無聲地紛紛加入了裸體的行列。中國有句古話:“槍打出頭鳥?!弊隹s頭烏龜是最安全的。因此大部分學生的求異思維是靠后天培養(yǎng)的。教師應在課堂上多問幾個“還有別的想法嗎?”多給學生一點時間去思考,而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像趕車一樣推著學生前行,教師在這方面責無旁貸。例如我在講《狐貍和烏鴉》一課時,學生對于這篇課文的總結沒有跑出傳統(tǒng),無非是痛斥狡猾的狐貍,譏笑愛聽好話的烏鴉。但是讓學生換一個角度進行思考,加上學生自己活躍的思維和想象空間,就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比如看到狐貍的優(yōu)點或者烏鴉的優(yōu)點,而不是一味地譏笑和不屑。當有學生給出不一樣的想法和答案時,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討論起來,思路開闊了,思維活躍了,幾種不同的意見爭論得很激烈,甚至面紅耳赤。大家都希望教師能給出標準答案,都希望教師站在自己的一邊。我卻引導學生:“為什么一定要有一個結果呢?1+1都不一定等于2,何況復雜的世界,復雜的社會!”最后學生們在求大同存小異的基礎上都同意兩點:狐貍是聰明的,但它沒有把自己的聰明用對地方,騙人總是不好的;這個世界是弱肉強食的世界,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要像烏鴉那樣輕易上當。
二、以人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
學生在小學階段常常說的一句話是“老師說的!”老師的話在孩子的頭腦里無異于圣旨。這使得管理學生變得很輕松,減輕了教師的負擔。但對于學生的發(fā)展,長遠考慮卻是弊大于利的。我們要培養(yǎng)的不是循規(guī)蹈矩、唯命是從的傀儡和木偶,而是有頭腦、有靈魂、有思想、有主見的新人。教師要打破學生頭腦中的偶像式思維,讓學生相信教師和教材,但決不迷信教師和教材。《國際歌》中說道:“這世界從來就沒有救世主?!睆囊蝗雽W開始,我就向學生灌輸“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老師不是圣人,教科書也不是圣經”等觀念。甚至我有時故意犯錯誤,表揚敢于指出的學生,并且不失時機地告訴學生:“老師也會犯錯誤,但是老師改了,你們是不是一樣喜歡我?因為我有錯就改。那么你們也不要害怕犯錯誤被老師批評,誰都會犯錯誤,只有神仙才沒有缺點和毛病。只要改掉,大家會更喜歡他的。”
作為和學生朝夕相處的教師,不可能每分鐘都打起十二分精神,決不犯錯。所以,教師要走下學生心目中的圣壇和神壇。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質疑精神,也培養(yǎng)了學生不怕犯錯的品德,還使得教師自己輕松一些,實在是一舉三得。
三、以人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興趣引導,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對知識學習的向往。由此一來,就能更好地完成教學要求,達成教學目標,保證教學質量。所以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對此,結合以人為本的理念,將能夠更好地推動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思維發(fā)展和塑造的重要人生階段,通過采取一些科學恰當的措施,能夠更好地實現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家》有關的知識內容時,為了能夠更好地營造“家人”這一主題氛圍,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欣賞《相親相愛一家人》這樣類似的歌曲,或者類似《我愛我家》這樣的短劇,以此來增強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接著讓學生分享自己家里有趣的故事,從而調動全體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進一步地,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以人為本的思想為指導,實現興趣培養(yǎng)的目標。
四、以人為本,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教學過程當中,想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的要求以及學科教學的特點,并予以高度重視。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就要重視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文字鑒賞能力的訓練。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的重難點,做好教學計劃,并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滲透到教學當中。此外,為了增強教學活動的立體化,全方位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教師應當拓展思維,將課堂遷移到社會生活當中,而不是局限于教室當中,將課堂教授與家庭教育、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實現三者同步教育,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學習《春聯(lián)》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布置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在課外收集春聯(lián),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和分享,課后再與自己的家人分享自己的收獲,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春聯(lián)的含義、意義和起源等,了解春聯(lián)文化,并實現學習能力的提升。
五、小結
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重點,以時代的需要為目標,這是《新課標》對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羅文云.淺析數學課堂自主學習的實踐[J].時代教育,2014(10).
[2]雷桂芳.課堂,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J].新課程(上), 2014(05).
[3]劉小燕.如何讓自主學習更真實有效[J].語文天地,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