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敏榮
摘 要: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教學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措施。本文對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動態(tài)生成教學進行分析,旨在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教學 課堂教育 動態(tài)生成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5-0-01
引言
課堂教育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內容,課堂教育的生成特征之一就是即時性,指的是教師能對任何出現變化的情況作出反應,作出應變,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被積極調動起來,啟發(fā)學生的智慧,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和思維模式,讓學生的生命得到成長。在小學教育過程中,要注重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發(fā)揮師生雙方的智慧,保持課堂高度靈活及課堂的開放性,實現互動,共同努力打造高效課堂。
一、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意識不強
課堂的趣味性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參與到活動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發(fā)散的,尤其是一些小學生,個性鮮明,想象力豐富,由于一些知識比較抽象,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或許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這些知識點,而當前教學過程中對多媒體技術應用得不夠,因此導致小學課堂教學比較枯燥。而且在課堂上有很多學生在不經意之間就開小差,主動學習意識較差。
2.教學模式陳舊
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采用的方法較陳舊、呆板,只是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知識點進行講解,忽視了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只會按部就班地對各種問題進行解決,不會舉一反三,不會變通。
3.學生的基礎薄弱,對課程不感興趣
興趣是小學生進行學習的源動力,對課程保持興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因有的教師教學理念較陳舊,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不注重實踐性,對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且在教學過程中對各種先進的技術和教學手段的應用不夠,整個教學過程比較單調,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水平不高。另外,因小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所以學生在學習時不會主動思考,加上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不夠深入,所以導致學生的學習水平較低。
二、課堂動態(tài)生成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的氛圍是一個動態(tài)的環(huán)境,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表現為教師圍繞著學生的發(fā)展目標精心開展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組織生命力較強的課程。學生在生成性課堂中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空間,可積極動手、動腦,其生命意識處于最大限度被激活的狀態(tài)。教師要在課堂上努力研究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會傾聽學生,發(fā)現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不足,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信息的捕捉、收集、判斷和重組,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形成新的具有連續(xù)性的興奮點及教學步驟,不斷循環(huán),提高課堂的互動性。在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被進一步強化,在被教師尊重的課堂活動中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不斷成長。
三、設置動態(tài)課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1.組織課堂,提高課堂趣味性
提高課堂趣味性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措施,因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對教學創(chuàng)新的重視程度不高,因此導致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較多,課堂趣味性不夠,學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加強對課堂氛圍的改善,在課堂上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熱情。例如在課堂上可開展各種有趣的游戲,通過游戲讓課堂豐滿起來,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寓教于樂。如語文閱讀教學,可利用情境表演的方式,對語文素材中的內容進行表演,分配角色,讓學生在角色體驗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對不同的人物性格、特點等進行了解,對文章的主旨進行分析,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對課堂充滿期待,在課堂上體會到趣味性。
2.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
長期以來,受到傳統(tǒng)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是課堂中的主體,要從根本上做到“學生為本”不容易。新課改要求課堂的主體必須從教師轉變?yōu)閷W生,教師要學會尊重學生,以學生為本,只有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動態(tài)課堂。首先要在課堂上體現出學生意識,學生意識的體現一共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加強對教學活動的重視,還應積極激發(fā)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使課堂上教師和學生間的互動不斷增強。第二,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將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起始點,成為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因材施教。第三,要積極關注學生長足過程中的需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有耐心,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發(fā)現學生學習水平的變化,利用課堂上所反饋出的信息,對教學設計方案、教學過程等進行重新設計,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高效互動的過程。其次,在課堂上要做到人格平等。因材施教是對學生的基本尊重,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必須要保持基本的平等關系,教師對待每一個學生都應保持一致的態(tài)度,一視同仁,承認不同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的學生開展不同的教學,做到因材施教,真正實現課堂生成。
3.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思維意識
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在對學生的思維意識進行培養(yǎng)時,必須根據不同的要求,設置多樣化的問題,使學生能從原來的思維意識中脫離出來,拓展思維,用全新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徹底打破思維定式。當前很多學生的思想容易被禁錮,尤其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被限制,所以在課堂教學上,教師要學會從多方面著手對學生進行引導,開展多元化教學,比如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用不同的解題方式來解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化意識。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程教育理念的不斷推進,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已不適用當前的教學要求,在小學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加強教學理念更新,對新技術、新方法進行應用,促進課堂動態(tài)生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周亞.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3(09)
[2]唐文紅.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