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玲
【摘要】對于寫作中大多數(shù)學生感覺“無話可寫”、缺乏素材的問題,本文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例,介紹綜合開發(fā)人文性寫作素材的策略:綜合開發(fā)經(jīng)典詩詞,引導學生做好“評”和“改”;綜合開發(fā)歷史人物,引導學生做好“寫”和“畫”;綜合開發(fā)生活元素,引導學生做好“創(chuàng)”和“展”。
【關鍵詞】教材 習作 經(jīng)典詩詞 歷史人物 生活元素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3A-0090-02
當前的習作教學理論呈現(xiàn)出一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但從學生習作的實際水平來看,大多數(shù)學生處于一種“無話可寫”的狀態(tài)。究其根源在于很多教師只關注了習作的審題立意、章法技巧,卻忽略習作本身的素材積累與文化內涵。而教材編寫者在編輯教材時已注意到了這一點,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其中不少文本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素養(yǎng)。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與教材編寫者對話,綜合開發(fā)教材中的人文元素,讓教材成為學生習作的源泉。
一、綜合開發(fā)經(jīng)典詩詞,引導學生做好“評”和“改”
經(jīng)典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2011年版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了小學生必須背誦的經(jīng)典詩詞數(shù)量。研讀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就會發(fā)現(xiàn)編者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編了不少經(jīng)典詩詞,因而在具體教學中,我們可以整合經(jīng)典詩詞,引導學生對其進行評、改,促使學生深入理解經(jīng)典詩詞內涵的同時豐富習作素材積累,為提高習作水平做好鋪墊。
(一)借助批注引導學生撰寫微評
2011年版課程標準倡導個性閱讀和批注閱讀。經(jīng)典詩詞的字數(shù)雖然相對較少,但是意境、內涵、情感極為豐富,在學生對詩詞內容與內涵有所感悟后,教師應及時引導他們通過批注的形式撰寫微評。微評的字數(shù)可長可短,內容可以抒發(fā)情感,也可以發(fā)表評論,形式多樣。比如,《春夜喜雨》這一首律詩具有一種獨特的美學特征。在學生對該詩產生一定的感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一句詩設置話題,引導學生撰寫微評。話題可為“對照這一句詩,仔細想一想,春雨有什么特點”。雖然這對于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但是經(jīng)過之前的閱讀感悟,再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學生還是能夠感知春雨的形態(tài)乃至神態(tài)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可以從中挖掘人文元素,同樣也可以積累習作素材。
(二)借助想象引導學生藝術改寫
研讀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筆者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詩詞教學的趨勢是采用文包詩的形式,讓學生了解經(jīng)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過程與情感表達。因此,教師也可以從中借鑒,引導學生聯(lián)想與想象,對古典詩詞進行藝術改寫。如可以將其改成記敘文、散文等,形式多樣,關鍵是要引導學生主動去改寫。但這種改寫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最好放在第三學段進行。比如,針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一首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改寫。如可以改寫成一篇游記,也可以改寫成散文或者記敘文,形式多樣,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選擇任一形式進行改寫。在學生完成改寫后,教師應及時給予展示交流,讓學生通過對比感悟提高寫作技巧,甚至與作者深度對話,為進一步理解詞的內涵做好鋪墊。
二、綜合開發(fā)歷史人物,引導學生做好“寫”和“畫”
小學階段的習作教學重點還是關于“人”的寫作。研讀人教版教材,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選編的課文中含有大量的歷史人物,敘述過程獨特,描寫方式細膩,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與歷史人物對話,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主題,而且還能發(fā)揮教材的示范作用,從中挖掘適合學生習作的人文元素。
(一)引導學生寫人物評論
學習寫人記事類的文章時,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是重點,而在寫人的習作中,讓人物富有血肉情感是重點。因而在教學歷史人物類內容時,教師通過挖掘整合文本人物資源引導學生寫評論,不僅可以讓學生準確把握文本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還能積淀人文情感。例如,在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有藺相如、諸葛亮和武松等人物形象,這些人物不僅形象豐富,而且富有個性特征。對此,教師可以以“走進XX”為話題,引導學生寫感悟,寫評論。篇幅可長可短,但必須有真情感悟。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可以豐富寫作形式,拓展寫作范圍,而且還可以更深層次與文本人物對話,感知人物形象的魅力。
(二)引導學生畫人物漫畫
繪畫對于很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畢竟他們在學前階段就接觸過兒童畫了。筆者認為,在當前寫作教學中引入繪畫,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而且還能促使學生實現(xiàn)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轉化。針對歷史人物類內容,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感悟畫一畫,說一說,最后再寫一寫,以便在深化學生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品質。比如,《將相和》一課有“負荊請罪”這一細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想象用筆畫一畫,再說一說、寫一寫自己創(chuàng)作的意圖。這樣,在相對輕松的氛圍中學生感知到了廉頗知錯就改的品格。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學生的繪畫技巧與繪畫內容,教師不應投入過多的精力,畢竟繪畫僅僅是個載體,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提高表達水平的道具,只要學生能清楚畫出相應內容即可。
三、綜合開發(fā)生活元素,引導學生做好“創(chuàng)”和“展”
生活是習作的源泉。同樣,生活也是編輯教材的重要依據(jù)。研讀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我們會發(fā)現(xiàn)編者在編輯教材(尤其是習作教材)時,都是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選擇切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一些應用問題。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對教材文本中的生活元素進行挖掘整合,以便引導學生遷移內化,在做好“創(chuàng)”“展”的同時有效提升習作表達水平。
(一)搭建創(chuàng)新平臺
當前小學生的習作為何千篇一律,或者人云亦云?其根源就在于學生缺乏獨立的思考,而這恰恰是學生習作的生命。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習作元素,并且主動創(chuàng)設情境,搭建平臺,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表達。比如,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寫作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該單元中涉及的長城、頤和園和秦兵馬俑這幾處名勝古跡,引導學生寫一處自己熟悉的名勝古跡,或者結合某一名勝古跡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者針對名勝古跡中的一些現(xiàn)象提出自己的建議。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而且還能搭建平臺,引導學生遷移內化寫作技巧,進而提高表達水平。當然,如果學生產生一些獨特的想法或者比較出格的觀點,教師需要給予肯定或正面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批判。
(二)搭建展現(xiàn)平臺
對于學生來說,習作能力的提升是多方面的,有外在的語言表達技巧,也有內在的思想內涵。教師在關注學生表達能力提升的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思想內涵,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對此,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可能給學生搭建平臺,讓他們先自己思考,然后組織主題演講、辯論賽、主題論壇,等等。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思辨方式促進學生正確理解。以《我不能失信》這一課的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辯論,讓學生在思辨過程中加深對文本主題的理解。一開始很多學生對“誠信”不以為然,認為這是“傻子”行為,但經(jīng)過反方的一些補充資料,比如法院公布失信名單,還有社會對失信行為的看法與限制,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正確看待誠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還積累了一些人文習作素材。
總而言之,教材不僅是學生習得寫作技巧的例子,而且還是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人文性寫作素材進行綜合開發(fā),讓學生在豐富寫作形式、提高寫作水平的同時,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以及對社會、自然乃至人生的體驗與思考。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