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倩
摘 要:聾校學生存在天生的生理缺陷,其語文學習也存在諸多的困難。作為一名聾校語文教師,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文章作者充分利用簡筆畫輔助聾校語文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效。
關(guān)鍵詞:簡筆畫;聾校;語文教學
聾生認識事物是從表象開始的,由具體到抽象,知識的掌握主要是靠形象思維和形象記憶來獲得的。而簡筆畫能用較少的線條,塑造簡潔、生動、易懂的形象,與教學內(nèi)容有機結(jié)合起來,能適應聾生的心理特征和審美情趣,是倍受聾生歡迎的教學手段之一。
1.簡筆畫的運用,有利于強化直觀教學
在聾校教學中,直觀教學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但直觀教學往往依賴于如投影、掛圖等教具來進行。而簡筆畫具有筆畫簡單、形象生動的特點,只要一支粉筆在手,海闊天空、行云流水、人事萬物便可在黑板上展現(xiàn),為直觀教學創(chuàng)造條件。簡筆畫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它會給直觀教學帶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教師生動的講解、引導,配以簡筆畫這種形象化的“描述”,有利于創(chuàng)設情景,形成特定的氛圍,激起學生學習情緒,將語音、形象、事情融為一體,讓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音,從而提高理解和訓練的質(zhì)量。如教學《送雨衣》一課,在導入課題時,教師先在黑板上畫出雨天,聾生們都被吸引住了。教師問:“這是怎樣的天氣呢?”有預習或有生活經(jīng)驗的聾生很容易回答,而不懂的聾生會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教師在板書課題后再激疑:“這么大的雨天你們會做什么?解放軍戰(zhàn)士呢?周總理的警衛(wèi)員呢?周總理為什么要給警衛(wèi)員送雨衣呢? ”這就激發(fā)了聾生的學習興趣,把聾生帶入了學習的情境中,對總理關(guān)心警衛(wèi)戰(zhàn)士的理解埋下了伏筆。
2.簡筆畫的運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簡筆畫生動、形象、直觀,深受聾生的喜愛。另外,它沒有正規(guī)教學掛圖那種定型的制約,這就有利于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演化隨時添畫相應內(nèi)容,使整個課堂顯得活潑有趣,變化無窮。如教學《大熊貓》一課,在看圖學文、學句子的同時,教師就可以按文中的順序一步一步畫出大熊貓胖胖的身子、短短的尾巴、圓圓的眼圈、毛茸茸的黑耳朵,一只可愛的大熊貓在學生們的敘述中,通過教師手中的粉筆出現(xiàn)在黑板上。學生不知不覺背誦了該段內(nèi)容并牢牢記住了大熊貓的外形特點。學生的觀察、表達、記憶等能力在看、說、畫的過程中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3.簡筆畫的運用,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
聾生視覺敏銳,形象記憶力較強,而在教學中適當運用簡筆畫,可使許多抽象的內(nèi)容形象化。由于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記憶,促進了聾生腦海中抽象內(nèi)容與具體形象的統(tǒng)一,因此,易于發(fā)揮聾生形象記憶的特長,對所學內(nèi)容采用聯(lián)想記憶、同步記憶等方法,使具體形象與抽象內(nèi)容在記憶上形成互啟、互補,有助于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提高記憶效果。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一課時,運用簡筆畫來幫助和理解課文,寥寥幾筆畫出蝙蝠和雷達的形態(tài),通過比較,很容易地就理解了雷達的工作原理。這樣,枯燥的科學原理變得簡單明了,學生也學得津津有味。
4.簡筆畫的運用,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聾生由于先天的缺陷,想象力十分匱乏,簡筆畫能豐富聾生的想象力,使聾生能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更有助于理解鞏固課文內(nèi)容和創(chuàng)作。課堂上,教師要常常給聾生繪畫的機會,這不僅改變了訓練形式,調(diào)動了聾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豐富聾生的想象力。
5.簡筆畫的運用,有利于淡化教學難點
簡筆畫的特點并不在于臨摹寫實,而在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寫意傳神。聾生的詞匯貧乏,言語基礎差,有的教學內(nèi)容依靠手語、指語等往往難以解釋清楚。依靠書面語解釋,偶爾又會帶出生字、新詞語,越解釋難度越大。而利用簡筆畫的上述特點,讓學生看個分明,達到心領神會的目的,這樣可省去許多解釋,使一些頗為費力的教學難點迎刃而解,也會使教學過程顯得緊湊、簡潔。
總之,簡筆畫方便、簡潔、實用性強,是聾校語文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在課堂上恰當?shù)厥褂煤喒P畫,可以讓聾生的語文學習更加輕松、高效,還可以提高聾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當然,沒有一種教學手段是萬能的,簡筆畫這種教學手段也不例外,我們在運用簡筆畫這一教學手段時,還應該注意要與其他教學手段配合使用,在使用時邊講邊畫,力求做到形象“準”、重點“凸”、速度“快”,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 倩.思考特殊學校語文教學[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6):126.
[2]黃立和.對特殊學校語文教學有效性的探索[J].語數(shù)外學習(初中版下旬刊),201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