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試是對學生學習質量進行監(jiān)測、評價的重要手段;針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學情和考試本身的功能要求,獨立編制試題、組合試卷是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表現(xiàn)。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教學;歷史命題
一、 初中歷史命題的基本原則
1. 試題命制要立足歷史學科主干知識、基本能力要求,體現(xiàn)課程標準的基礎性。試題命制應突出對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基本歷史發(fā)展線索和結論的考查,充分體現(xiàn)課程標準的基礎性。
2. 力求遵循能力立意原則。新課標要求歷史教學和考試為素質教育服務;歷史命題不僅要考查學生基本史實掌握情況,更要加強對學生“能按一定要求對歷史知識進行選擇、概括、歸納、比較,能閱讀理解歷史材料和圖表、并從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能簡明扼要表達自己的一些歷史觀點,能用歷史眼光分析現(xiàn)實問題”等更高層次能力的考查。從而引導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關注學習過程,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能力。
3. 試題命制要貼近生活實際,關注社會熱點,體現(xiàn)歷史學科的時代性。課程由科學世界回歸到生活世界是新課程理念的一大飛躍。新課標明確要求:“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應體現(xiàn)時代精神,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nèi)容,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p>
二、 初中歷史試卷命制的方法與技巧
1. 從宏觀上來看,試卷命制應先編制非選擇題,后命制選擇題;先定考點,再找材料、設問題(必要時可以使用《試題命制雙向細目表》)。
2. 從各地中考命題趨勢來看,無論是選擇題還是非選擇題都重視提供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尤其是非選擇題更趨向于材料解析題;例如:宿遷市2014年和2015年中考題的最后四個非選擇題都是材料解析題(或材料問答題)。
3. 從具體操作環(huán)節(jié)來看,試卷命制的關鍵(核心環(huán)節(jié))就是搜集材料。
(1) 命題(情境)材料包括時政要聞、古籍文獻、近現(xiàn)代史學著作、歷史紀錄片、對聯(lián)、廣告臺詞、民謠、歌詞、名言警句等方面的文字摘錄,歷史圖片、圖表、漫畫等。
(2) 命題材料的積累、搜集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
① 廣泛涉獵成題(尤其是各地中考題),從中尋求靈感、收集材料。但是,這種方式不是教師命題能力提升的長久之計,因為依據(jù)成題中的材料要命制耳目一新的好題是不現(xiàn)實的,很難做到創(chuàng)新,充其量只能是改造。
② 快速瀏覽近期時政匯總,找到與考點有關的時政要聞作為命題的情境(切入點)。例如:
(2015·江蘇揚州)7.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南京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發(fā)生的時間是()
A. 1936年12月B. 1937年12月
C. 1938年12月D. 1939年12月
③ 博覽群書、積累知識、儲備材料。廣泛閱讀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必由之路,試想一下,如果每天、每年我們總是圍繞教材、教參、教輔三本書轉,時間一長,能不“驀然回首,我已落伍”嗎?我們不僅要閱讀,而且要會閱讀,平時看書時既要帶著問題,更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捕捉試題編制的信息源和創(chuàng)作源;并做有心人,及時把它們記錄下來備用。
4. 非選擇題命制具體步驟:
(1) 選好主題、定好考點:每一個材料題和問答題應該力求就是一個學習主題,而不是簡簡單單的知識點堆砌。
(2) 選好材料:通過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訓練學生的材料解析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材料的選取既要力求新,更要具有典型性,材料的內(nèi)容和觀點應與現(xiàn)行教材相依托(不能完全脫離教材),使學生既感覺無形,又感覺有影(指通常在材料中找不到現(xiàn)成答案,必須通過對材料的閱讀理解、整體把握,結合所學知識得出結論)。
(3) 選準問題設置的切入點:試題考查的能力層次要求直接反映了試題的難易度,切入點的選擇和問題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基本學情,過難或過易都會影響試題的質量和考試的效果,因此選準問題的切入點也十分關鍵。
三、 初中歷史命題需關注的細節(jié)性問題
1. 在命題材料的使用方面,對于引用的文字材料(無論是選擇題還是非選擇題)應該使用楷體字體,并要用破折號說明其出處;對于試題中引用的非教材上的文言文材料要進行注釋;對于試題中采用的非教材上的圖片,一般要進行文字說明。
2. 考點分布要均勻,尤其要杜絕考點重復現(xiàn)象;同時前后要呼應,要盡量避免題干和選項中出現(xiàn)答案的泄露和暗示。
3. 情境創(chuàng)設、問題設置與表述要力求嚴謹,盡量避免以下現(xiàn)象:
(1) 設問不準確(嚴謹),答案不唯一。
例如:“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由理論到實踐,由理想到現(xiàn)實”是一位學者對20世紀20年代前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發(fā)展特點的高度概括。那么下列能體現(xiàn)“社會主義由理論到實踐”的史實是()
A. 英國憲章運動
B. 《共產(chǎn)黨宣言》的發(fā)表
C. 巴黎公社的建立
D. 十月革命的勝利
該題提供的參考答案是C;但是,D選項“十月革命的勝利”難道就不是“社會主義由理論到實踐”的表現(xiàn)?不僅是,而且是成功實踐。所以這題的問法應改為“那么下列能體現(xiàn)‘社會主義最早由理論到實踐的史實是?”或“那么下列能體現(xiàn)‘社會主義由理論到成功實踐的史實是?”
(2) 只見教材、不見整體,主觀臆想。
例如:(2001·萊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后期的主要內(nèi)容。對此作出突出貢獻的是()
A. 陳獨秀B. 李大釗
C. 胡適D. 魯迅
該題提供的參考答案是B;命題者命題時只見教材,不知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整體全面史實;其實,當時,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fā)表了大量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章,而且,陳獨秀后來很快成長為一名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既然是這樣,難道陳獨秀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貢獻不突出嗎?到底是陳獨秀突出還是李大釗突出?真是不好定論。這題應改為“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先驅是?”
(3) 問題表述存在歧義。
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chǎn)力水平有巨大進步主要體現(xiàn)在()
A. 都江堰的興修
B. 變法的實行
C. 鐵農(nóng)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
D. 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的提高
該題是我校期中考試時本校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歷史教師命制的單項選擇題之一,提供的參考答案是C;很明顯,命題者考查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chǎn)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由于其問題的表述存在歧義,導致不少學生選D。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
[2]2015年宿遷市歷史學科中考指南.
作者簡介:
鄧慶道,江蘇省宿遷市,江蘇泗陽致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