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銳章
【摘 要】數(shù)學教育以理性思維的探索、數(shù)學概念的滲透、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主要教學目標,力求能夠在學生的初級階段加強對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培養(yǎng)。因此,本文提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加強課堂教學的交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評價的重要性的教學要求。
【關(guān)鍵詞】以人為本 數(shù)學課堂 小學高年級 有效性
在教學中不僅要關(guān)心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還要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感受,將教學課堂變得更具有人情味,讓教師以平等的姿態(tài)進行教學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方式。因此,通過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融入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課堂,以拋磚引玉的方式促進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轉(zhuǎn)變。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shù)學因為自身的邏輯性問題經(jīng)常是導致學習產(chǎn)生厭學心理的主要學習科目,有與小學生的思維邏輯感沒有形成模式,就會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沒有對教學內(nèi)容的學習熱枕。因此,小學高年級的數(shù)學教師就要開動教學思維,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深深根植與小學數(shù)學教學內(nèi)容。在教學中將小學生對數(shù)學的思考作為教學研究的主旨,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段對小學生進行教育。例如,當教師進行小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簡單方程》的教學時,可以這樣進行課堂的設(shè)計:
教師:“哪位同學能夠說出自己和自己父親的年紀?”
學生A:“我父親今年38歲,我今年11歲?!?/p>
教師:“學生A的年紀與他父親的年紀相差了27歲。我們能夠知道當學生A1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是27歲;當學生A2歲的時候,他父親是28歲;當他三歲的時候,他父親的年齡是29歲;當學生A4歲的時候,他父親是30歲,以此類推,學生A年齡變化的時候,他父親的年齡也跟著變化。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他們之間的年齡差。那么同學們思考一下,怎么樣用一個式子表達出學生A和他父親任意一年的年紀么?”
學生B回答:“學生A的年紀+27就等于他父親的年紀。”
教師道:“很好,我們假設(shè)學生A的年齡為a,a+27=父親年紀。所以我們只要知道a的數(shù)值,就能夠計算出父親年齡。這就是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一種方式?!?/p>
接著教師讓學生以自己和父親的年齡差異為基礎(chǔ),得出自己與父親的年齡表達式。通過這樣的方式讓高年級小學生將數(shù)學知識與自身的生活融為一體,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
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進行普遍教育的時候,重視并承認學生自身的差異,尊重差異,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態(tài)度,積極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例如,當教師進行習題訓練的時候,進行這樣的一個問題設(shè)置。
“在奧運會中,我國運動健兒們一共取得了100塊獎牌,其中金牌占7/10,銀牌占2/15,銅牌占1/6。請問,我國運動健兒一共獲得了金牌和銀牌數(shù)量一共有多少?”
在計算中正確簡單的解法就是,就是用金牌:100*7/10;銀牌:100*2/15。在分別得出獎牌數(shù)量之后,在進行相加。但是由于學生的思維方向不同,在實際計算中就是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是這樣計算的:100*(7/10+2/15),因為異分母相加的計算過于繁瑣,導致學生在計算中非常容易出現(xiàn)錯誤,但是這種解題的思路是正確的。教師首先要充分給予學生肯定,并向?qū)W生解釋為什么這種方式在這類題型中不適用的方式。
三、加強課堂教學的交流
一個生動活潑的課堂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受用無限的,傳統(tǒng)教學課堂要求學生在教學中“坐正、背手”聽講,在形式上就對學生進行束縛,導致學生的受限 ,及時對教師的教學產(chǎn)生疑問也不敢詢問。以人為本就是重視學生的感受。通過有效的課堂溝通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疑難點,從而找到教學的側(cè)重點。例如,教師采用課堂合作的方式將全班學生以6人為一組分組,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分數(shù)知識為例,提出這樣的問題:
“將一條長3米的繩子裁剪成每段為1/2米,能夠裁剪成幾段?和將一條長3米的繩子裁剪成1/3段,每段多少米?并對這兩個問題的內(nèi)容加以分析?!?/p>
學生在研究談?wù)摰臅r候會發(fā)現(xiàn)這兩個問題十分相似,小組學生依據(jù)問題分為兩部分,3個人進行第一個問題的解答,3個人進行第二個問題的解答。在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從答案入手,看似兩個相似的問題但是答案卻截然不同。這是學生會發(fā)現(xiàn),第一題主要考察的是“將繩子以1/2米為一段,能夠分幾段的問題”;第二題就是考察的是是分數(shù)問題。通過這樣的觀察和討論,學生能夠從兩個相似問題中找到問題的差異自出,從而解決問題。學生減少了單一學習的工作量,能夠?qū)⒆约旱南敕ㄅc他人的想法進行溝通,找到差異之處,客觀的對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學習知識。
四、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很多人認為小學高年級數(shù)學教育是一個基于書本上的教育,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小學生受到自身的發(fā)展能力的影響,導致在對動手操作的實驗更感興趣,只有親身體驗,才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高年級數(shù)學教師在教育中,通過實驗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遷移。例如,當教師進行小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中《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學習時,教師可以這樣進行授課:
教師;“同學們都玩過積木么?”
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玩過?!?/p>
教師;“那么大家在玩完積木的時候都要將積木原原本本的放在積木盒子里,下面老師就拿出幾個“積木”,看看哪一位同學能夠?qū)⒎e木放在盒子中。”
教師準備多個正方體和長方體方塊的教學道具,并拿出一個盒子:“哪一位學生能夠?qū)⑦@下些方塊全部整齊的放在盒子中?”
學生們爭先恐后的嘗試,在實踐中已經(jīng)有很多學生能夠?qū)⒛緣K還原到盒子里。
教師:“那么為什么木塊還原到盒子里???”
同學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這時教師拿出一個杯子,在杯子里注滿水,教師將一個土豆放進水杯中,水杯中的水溢出來了。
教師接著提問:“為什么水杯長的水溢出來?”
學生B回答:“因為杯子已經(jīng)滿了,裝不下了?!?/p>
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出教學內(nèi)容:“因為杯子已經(jīng)滿了,所以再放入土豆,就會溢出超多杯子能夠藏滿的部分。就像將積木放進盒子的道理一樣的,因為這些小積木的體積與整個大盒子的體積相同,所以通過一些巧妙的順序排列,就能夠?qū)⑦@些積木放進盒子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烏鴉喝水,因為水杯沒有裝滿,所以丟進石子,水位就會上升,直到石子填滿了杯子,水就會溢出來。因此,我們故事和實驗中的杯子的“滿了”,就是杯子的容量,就代表杯子能夠裝有多少水,因此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杯子的體積。由此,就能夠得知物體的體積,與杯子的體積、積木的以及有著一樣的含義,就是通過判斷其容量,就是所占空間來表示體積。”
五、教學評價的重要性
對于作業(yè)方面,教師在進行作業(yè)的批改時,要求學生在進行解題的時候,將思考過程羅列在作業(yè)本中。教師能夠?qū)W生的解題步驟明白學生的思考方向,找到學生在思考中哪一部分知識出現(xiàn)了混淆,并進行記錄,加強對這名學生這部分知識的校正。
對于成績方面,教師不要以一次的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學習上的付出就全盤否定,教師在評價中可以詳細的描述學生哪一部分知識的不足,并提出改進方式,積極號召家長關(guān)心學生學習,家長也可以教師的反饋中明白學生的欠缺之處,加強家庭教育。
除此之外,教師要進行定時的意見反饋,通過觀察學生某一點時間的上課表現(xiàn)、作業(yè)情況、和成績,綜合的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總結(jié)。如果學生子啊這一段時間內(nèi)出現(xiàn)上課走神、不能夠集中注意力,作業(yè)應(yīng)付了是,成績大幅度下降的問題時,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重點關(guān)注,通過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成人的角度提出意見或建議。
六、結(jié)論
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加強課堂教學的交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評價的重要性的教學要求的提出,能夠不斷的促進學生數(shù)學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呂新忠.論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小作家選刊,2017(24):15-16.
[2]劉金鳳.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祖國,2017(8):230-230.
[3]趙靜.提升小學數(shù)學高年級教學提問有效性的策略[J].軟件:電子版,2017(6).
[4]江玲玲.從無效到有效的飛躍——小學數(shù)學課堂有效教學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新課程:小學,2017(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