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寧武《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具有多種多樣的音樂文化,將中國悠遠美麗的自然景色與文學色彩相互融合,幽寂的意境和浪漫的情懷貫穿整部作品,作曲者給每首前奏曲創(chuàng)作題目,題寫曲前小詩,作品在織體、和聲、曲式、體裁中引借西方先進的編寫手法,使華夏文化的浪漫多彩與之融合,將中國韻味的鋼琴曲用中國經(jīng)典音樂中的五聲音調表現(xiàn)出來。可以說是別開生面,獨樹一幟。
【關鍵詞】杜寧武;二十四首前奏曲;民族風格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多極化的音響特點與獨具深度的藝術感情是鋼琴音樂體裁的表現(xiàn)。而在鋼琴音樂體裁中脫穎而出的要屬前奏曲了?!抖氖卒撉偾白嗲肥嵌艑幚蠋煻兰o八十年代在美國紐約莫利亞音樂學院讀書時的一首獨具匠心之作,整套鋼琴前奏曲由24個不同大小調互相融合而成,整部作品散發(fā)出厚重的民族底蘊與文化影響力,譜寫了民族與詩樂相互交融的美麗篇章。作曲者給每首前奏曲創(chuàng)作題目,題寫曲前小詩。杜寧武先生融通中西文化,在創(chuàng)作中兼容并包,作品在織體、和聲、曲式、體裁中引借西方先進的編寫手法,使華夏文化的浪漫多彩與之融合,將中國韻味的鋼琴曲用中國經(jīng)典音樂中的五聲音調表現(xiàn)出來??梢哉f是別開生面,獨樹一幟。
一、淡泊純凈的意境
杜寧武先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音樂中意境的營造。傳統(tǒng)音樂的精髓就在于意境的營造,營造意境又往往需要融情寄景,情景并抒,由事物的表面洞悉到事物的本質,也是對本質的一種闡釋。將鋼琴特有的表達技法與留存?zhèn)鹘y(tǒng)民族風格相互融通,創(chuàng)造出獨有的意境。這就好比美術,杜寧武《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就像是二十四篇散發(fā)著濃厚傳統(tǒng)韻味的風景畫。虛中有實,虛實不清往往也是創(chuàng)作中國鋼琴曲的常見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把音的實有和境的虛無完美融合,讓作品虛實結合、虛實相生,這樣來營造一種深遠綿長的意境之景,讓聽者流連忘返。杜寧武老師編寫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又表現(xiàn)了高潔、靜雅、淡泊、悠遠的意境,像《桃花島》《浪漫田園》《冥世》《寂寞山谷》《回首》《寂寞荒村》,高潔、靜雅、淡泊、悠遠的意境被這些前奏曲和曲前詩里所體現(xiàn)?!昂珑R,白鳥似夢。春意綿綿,芬芳漫漫。醉人的粉紅,使我們不再留意飛逝的時光,只將溫馨的話語和朦朧的身影留給自然?!边@是《桃花島》中小詩寫到的,真可謂鳥棲魚不動,月照夜江中。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由情景交織與精密刻畫,證明音樂能夠陶冶情操,使人從容不迫地看待塵世間的是非紛擾,淡泊名利。曲中二十四篇中國畫卷由鋼琴音樂組成,包括了國畫式的恢宏逶迤,還有水墨畫一般的高潔傲岸?!捌溟g無古今,淡泊純凈”的音樂意境說的就是它了。
二、色彩斑斕的想象
創(chuàng)作中構想環(huán)節(jié)的想象力,要關聯(lián)作品的題目、曲調方向、音力層次等內容與情感特性,激發(fā)大腦里的積存,向著初次構思的架構不懈前進,與相關的主題、動機等音樂形式互相結合,表達出對應的故事情節(jié)或畫面,讓音樂富有靈活感,健全多樣。音樂在發(fā)展進步的途中,重不會斷絕與詩歌、戲曲、美術、舞蹈、攝影等姊妹藝術的結合。他鶴立雞群的原因也恰好如此,這也讓它在純鋼琴音樂中成為后起之秀。暗示人類在心理波動時,會發(fā)現(xiàn)做到了音響中詩、聲、畫面、舞蹈這種影響深度。杜寧武《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確實是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交融之作。曲中飽含杜寧武老師豐富多彩的想象力,將作曲者的智慧、學問、文化與其對生命和大自然的認知體會而成。對于自然事物的美好憧憬一共有六部作品,其中第二十四首《冥世》是想象力最為豐富的一首。相傳人去世后會轉入冥世,據(jù)說人類可以重復多次地在這個世界上相繼存活,心理學者詹姆斯把這類將再生與永恒存在的看法歸類稱為“夢之創(chuàng)造”。人死后飛入深邃的外太空,化作一顆夜空中明亮的星星,迸發(fā)出最后的光芒,在虛無的宇宙里重獲新生是這首樂曲中作曲家的想象。這代表了一類神秘主義,不管是創(chuàng)作還是演奏都必須有著豐富的想象力。
三、詩詞音樂的具象
杜寧武《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極具文學化、詩化色彩,為所有前奏曲命名標題,又為其打造一部華麗的詩篇,文字類的內容被音樂語言所替代,讓音樂的感覺愈加形象化。異常具體化的內容往往不是這樣的標題作品的特點,不過在感情對比、情感色彩與篇章、格調里又與傳統(tǒng)音樂一樣的詩篇走向一致。標題與曲前小詩,兩者從一定意義上表達了樂曲的基本情節(jié),是聽眾的向導。音樂被相關聯(lián)的文學或詩歌內容所創(chuàng)作。在題詩中尋找靈感,樂曲的特點與文學作品相吻合,使其更加具體形象地被描繪出來。關于詩樂創(chuàng)造的創(chuàng)作意蘊都被這部作品所映射出來,完全呈現(xiàn)出詩樂的藝術美感與詩詞帶來的特點。好比說音域范圍廣,線性感受被增加了,詩樂里的幽寂之感被呈現(xiàn)出來,意境被烘托,“韻”的聯(lián)想還被增添出來。明顯的起伏變化由力度上較大的幅度而形成,好比詩詞里音色與腔調的體現(xiàn),虛實結合的進行與強弱的形成互相關聯(lián),虛中有實,呈現(xiàn)了詩的美感;節(jié)拍的隨心創(chuàng)作,加上變幻的速度,足夠體現(xiàn)出中國音樂有“散”的特性,“氣”的綿長也被增加。比如第一曲《高山流水》里變換多端、意境深遠的琴音被詩作了具體的描述:“延綿起伏的遠山,如處子般寧靜,云兒替她遮上面紗。莽莽蒼蒼的林海,為他披上衣裳。旭日東升,霧散云開,萬峰相映爭輝。一道清泉從天而降,久久激蕩于我的胸懷。”詩詞與音樂相融,音樂又完整地體映了詩中的情感,音樂照應詩詞相生相融,這使音樂形象變得更加完整生動。
四、多元融合的和諧
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者對于微妙細膩的內心世界,認為文字往往無法詮釋出來,然而音樂卻能完美闡釋出來。在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被作曲者十分高明地體現(xiàn)出來,相互交融,在保持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同時還作出了大膽創(chuàng)新,使民族風韻與時代感的追隨兼收并蓄。在杜寧武老師的創(chuàng)作生涯里,鋼琴創(chuàng)作是他最為主要的藝術表現(xiàn)。西方近代作曲藝術深深影響了他,他大膽地突破現(xiàn)有的創(chuàng)作方式,在飽含濃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含的基礎下,將中華傳統(tǒng)音樂藝術特性和現(xiàn)代作曲工藝完美融合,清新而瀟灑,深遠而富有韻味是他的創(chuàng)作行風。杜寧武把自己在大自然里體味到的意境和樂思融貫在音流當中,并且他并不滿足于音響中的盡意,所以在各個樂曲開篇吟詩一首,最后盡善盡美。像第一首的題詩:“清澈的漣漪柔和的蕩漾,晶瑩的波浪神秘的閃耀。山水如畫,心境如夢。極目遠眺,煙波浩渺。生命的脈搏和理想的熱血已融入滾滾波濤,奔向那無盡的碧空……?!毖哉Z之間凸顯詩的韻味,高遠、古雅的意境處處揮灑在跳躍的音符之間。杜寧武《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相互貫通,中外匯融,在音樂本身的制作里深承民族意蘊,展現(xiàn)民族音樂精髓,果敢打破傳統(tǒng),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行思,詩樂兼收并蓄。演奏者必須要掌握老練的演奏理論與嫻熟的演奏技術,與此同時尋找中國現(xiàn)代鋼琴音樂形式,將中國現(xiàn)代音樂文化以鋼琴的形式來體現(xiàn)。承帶一定的文學色彩,完備深厚的中國民族之魂是這部作品的音樂內涵。
總而言之,由杜寧武創(chuàng)作的《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是一部追隨時代腳步的完美中國鋼琴創(chuàng)作,中國鋼琴音樂的發(fā)展被其推動,也為中國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工作奠下很深的基石,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極其看重鋼琴音樂特點與演奏技藝,現(xiàn)代意義上中華民族的音樂理解被突出表現(xiàn)出來,又體現(xiàn)出作曲者的創(chuàng)作主旨。杜寧武老師運用民族音樂文化融會貫通成中國鋼琴音樂,從人文角度體現(xiàn)文化特征,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文化特點用鋼琴音樂來展示,把中華文化揮灑到世界上更廣泛的人群里。
參考文獻
[1]周民.中國鋼琴音樂的儒家思想文化[J].藝術研究, 2012(01).
[2]歐曉慧.不一樣的“交響曲”——評“杜與沈”二十周年音樂會[J].鋼琴藝術,2017(04).
[3]袁科.論鋼琴音樂藝術的審美情感表達[J].時代文學(下半月),2009(03).
作者簡介:張馨予(1988—),女,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