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巧龍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開展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高尚情操,在小學教育中處于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是基于課題解讀對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進行探究,希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能夠提升。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題解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4B-0015-02
《品德與社會》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課程,該課程的順利展開與否對學生的高尚道德素養(yǎng)的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需要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從情感、態(tài)度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
一、給題目打問號,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師在教學時,首先需要對題目進行解讀,在對題目透徹理解的基礎上,設計教學形式,采用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學生也會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全身心投入到教學過程中,知識的掌握比較快,也能促進健全人格品質的形成。以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中《戰(zhàn)爭與和平》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的時代,這樣你們才能安心地讀書,但是并不是說全世界現(xiàn)在都是處于和平之中,還有一些地區(qū)依舊處于動蕩和戰(zhàn)亂之中,同學們能說一說你們對戰(zhàn)爭與和平的看法嗎?
生1:我在電視上看到敘利亞的人們現(xiàn)在就處于戰(zhàn)亂之中,看到處于戰(zhàn)亂中的人們流離失所,我認為戰(zhàn)爭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更多人受難。
生2:我們國家也經歷了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我聽奶奶說那時候人們連吃的東西都沒有,整天擔驚受怕,我覺得戰(zhàn)爭讓人們不能正常生活,所以我們要珍惜現(xiàn)在的生活。
生3:我們現(xiàn)在處于和平的時代,更要努力讀書,然后建設我們的國家,當我們國家強大以后,就不會受到別的強大國家的打壓。
師:同學們說得不錯,我們國家很和平,在同學們生活的每一天也很和平,同學們在與別的同學進行相處時,也需要以平和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盡量不需要訴諸暴力,這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造成問題的激化。
教師在對戰(zhàn)爭與和平這個課題進行解讀時,不僅從國家的角度進行分析,讓學生了解國家的戰(zhàn)爭與和平對自己的發(fā)展非常重要,在與同學們相處的時候,也需要以平和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避免“戰(zhàn)爭”的發(fā)生。讓學生從國家和個人兩個角度理解戰(zhàn)爭與和平的問題。
二、按題目想內容,概括文本要義
教師在看到教學題目時,不僅需要對課本上呈現(xiàn)的內容進行講解,還需要對課堂內容進行拓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尤其是需要將一些案例引入教學,這樣學生理解就是具體的,會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行動。以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科技是把雙刃劍》教學為例。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在一個高科技的時代,你們能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高科技的產品嗎?
生1: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電腦,電腦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找到我們想要的內容,便利學習,我覺得它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生2:還有智能手機,這樣我們就可以實現(xiàn)視頻通話,有時候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我就可以和爸爸媽媽視頻通話,我覺得智能手機非常棒。
生3: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打印機,利用高科技掃描打印許多資料,這樣就能幫助人們更好的學習。
師:沒錯,高科技的使用便利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以前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現(xiàn)實中得到了實現(xiàn),但是同學們要知道,高科技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困擾,同學們說一說高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好的一面是什么。
生1:我認為電腦的使用就具有兩面性,電腦可以讓我們快速找到資料,但是由于互聯(lián)網是開放的,容易感染病毒,而且是在不知不覺中感染了病毒,我們的資料不是很安全,尤其是涉及國家機密的一些電腦,一旦感染病毒就會產生很嚴重的后果。一些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荒廢了學業(yè),這對學生的成長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使用電腦的時候我們要自律,不能放任自己的行為,這樣才能發(fā)揮電腦的作用。
生2:我認為智能手機也具有兩面性,智能手機給我們的通話、查找資料帶來了便利,但是爸爸媽媽有了智能手機和我交流的時間變少了,在家的時候他們每個人手上都拿一個智能手機,自己在那里玩,我覺得智能手機將我和爸爸媽媽之間的感情變淡了。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高科技具有多面性,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生活帶來了一些困擾,你們以后在使用高科技產品時一定要利用這些產品的優(yōu)勢,學會自律,避免高科技的壞處對自己的影響。
在授課中,教師就讓學生結合身邊的高科技分析“高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這個話題,這個話題離學生的生活比較近,學生就會積極進行討論,在討論之后學生就會明白對待高科技產品,要學會自律,將高科技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同時對劣勢進行抵制。
三、用題目找線索,體驗真情實感
教師還需要根據教學題目對課堂教學線索進行設計,讓整個課堂教學有條不紊地進行,學生在教師一步一步引導下學習課本上的內容。教師在對教學線索進行設計的時候,一般是按照先理論后實例的步驟。以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中《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教學為例。
師: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但是近年來地球上并不太平,我們的地球出現(xiàn)了人口問題、環(huán)境問題等,同學們,誰能說一說我們的地球近年來有什么變化?
生1:我們的地球現(xiàn)在水污染比較嚴重,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大力發(fā)展工業(yè),對水的消耗、水的污染也在加劇,小時候的河流十分清澈,現(xiàn)在這些河流都被污染了,里面已經沒有小魚小蝦了。
生2:我們國家在二十年前人口增長很快,糧食、土地、資源等都供不應求,實行了計劃生育,但是近年來我國出現(xiàn)了人口老齡化的情形,開始實行二胎政策,這都說明人類生活在地球上需要考慮大自然的因素,不能沒有節(jié)制地擴張,給地球帶來過重負擔。
師:同學們,沒錯,我們要對地球進行保護,讓地球在其負擔之內承擔責任,這樣我們才會和大自然和諧相處。接下來我們一起觀看一段視頻,看看如果人類沒有節(jié)制地開發(fā)地球資源,地球會發(fā)生什么。
(教師給學生播放一段視頻,在視頻中有人類大肆砍伐樹木、捕捉野生動物、將工廠廢水倒入河流、挖掘地球上各種礦產資源等,造成的危害就是地震頻發(fā)、海嘯泛濫、核輻射、土地鹽堿化、人類流離失所等。)
師:同學們,你們在看到這些視頻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3:破壞地球的后果實在是太可怕了,難怪近年來在我們國家發(fā)生這么多地震,我以后要從自己做起保護環(huán)境,要對周圍的人進行宣傳,共同保護地球的環(huán)境,讓我們和地球和諧相處。
教師從學生熟悉的話題進行引入,將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然后給學生播放有關環(huán)境污染、地球災害的視頻,讓學生明白地球的太平與否是與我們的生活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學生就會在生活中約束自己的行為,保護環(huán)境。
四、依題目找方法,提升教學效率
在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開展教學的時候,教師還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選擇,使用最佳的教學方法取得較高的教學效率,吸引學生在教學中和教師互動,積極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以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中《好大一個家》教學為例。
師: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文化也是多種多樣的,經濟發(fā)展程度各不相同,那么同學們能說一說你們了解的少數(shù)民族嗎?
生1:我覺得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那里有許多好吃的水果,比如哈密瓜和葡萄等,我希望能夠去新疆玩一玩。
師:說得真好,誰還能說一說別的民族呢?
生1:我還知道傣族,傣族有潑水節(jié),我希望有一天能去云南參加他們的潑水節(jié)。
生2:我還知道有蒙古族,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十分強壯,對馬和草原有天然的喜愛。去年暑假的時候我就和爸爸媽媽去了內蒙古草原,站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我感到非常開心。
師: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們就需要和別的民族相親相愛,尊重別的民族,別的民族才會尊重我們。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一首歌《五十六個民族》,我們通過這首歌感受民族之間的情誼。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先談一談自己對不同民族的看法,在談論的過程中學生之間可能會產生分歧,此時教師就需要對學生的分歧進行調解,讓學生站在客觀的角度思考民族問題,能夠學會平等對待每一個民族,教師最后用歌聲對教學氣氛進行渲染,整個課堂氣氛就會變得活躍起來。
五、從題目找活動,拓展課堂教學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品德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教師必要的時候需要進行課外拓展,讓學生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在參與中體會在與他人進行交往的時候,需要真誠待人,學生在活動中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以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中《這是我們的社區(qū)》教學為例。
師: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生活在現(xiàn)代化的社區(qū),各種社區(qū)設施逐漸完善,同學們誰能說一說自己的社區(qū)近年來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1:小時候社區(qū)還沒有運動場,但是現(xiàn)在我們的社區(qū)已經有運動場,每天放學后可以和小朋友一起踢球。
生2:我很喜歡畫畫,因此在每次節(jié)日的時候,我都會參與到社區(qū)活動中,給我們的社區(qū)進行裝扮。
生3:我們社區(qū)有時候還會舉辦廚藝大賽、裝飾大賽等,我們家有時候也會參與其中,在參與的過程中我感到很開心。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接下來同學們可以自由組成小組,設計表演節(jié)目,主題就是“我們社區(qū)的變化”,同學們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或者表演小品等,將社區(qū)的變化表現(xiàn)出來,體會自己作為社區(qū)一員的責任感。
在設計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先討論社區(qū)的變化,然后讓學生表演節(jié)目,這樣就將課內拓展到了課外,學生在參與課外活動的時候積極性比較高,會積極響應教師,用自己的眼睛發(fā)現(xiàn)社區(qū)的變化,學生對社區(qū)歸屬感的體會也更加深刻。
綜上所述,在開展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對課題進行細致解讀,采用不同的形式對課題進行展示,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葉柳歡.試論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因素和有效解決方案[J].學周刊,2013,(4).
[2]潘茂春.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yōu)勢及不足[J].讀與寫雜志,2012,(9).
[3]張惠芳.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3,(32).
內蒙古教育·科研版2016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