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林
[摘 要]品德課程教學必須遵循學生的生活邏輯,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問題、考慮問題,用多種廣泛的知識來探討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
[關鍵詞]品德教育;體驗;閱讀;再現;拓展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09006002
品德教育存在于人的整個生活中,因而生活性是思想品德課程的顯著特點之一,生活化是品德教學的必由之路。因此,品德課程教學需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問題、考慮問題,繼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
在小學思品教學中,教師只有善于觀察學生,熟悉學生生活,研究學生心理,體察學生個性,善于捕捉時機,才能挖掘學生的情感之源,使他們受到品德教育。認知學習理論也強調思品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已有的心理結構,在學生原有的生活基礎上,努力架設實際生活與思想教育間的橋梁,這樣學生才更有建構的基礎和探究的動力。
如在《想想他們的難處》的教學中,教師積極挖掘情感之源,引導學生發(fā)現新生活,感受新體驗,領悟新發(fā)現。為了讓學生真正了解殘疾人生活的難處,教師設計了兩個活動:一是蒙眼開燈;二是單手解開紅領巾。在日常生活中,對普通人而言,開燈與解紅領巾是極普通且輕而易舉的事情??墒?,這對殘疾人來說,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辦得到。同時,采用模擬生活情境進行教學,可以將教學變呆板為活潑、化枯燥為生動,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學生自己走近身邊的事物,走進自己的生活空間,通過兩項較為簡單的活動,學生對殘疾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體會到殘疾人生活的難處,激發(fā)了學生的關愛之心。這樣教學為學生進入教材內容的學習提供了較豐富的感性認識,為實現“情滿而溢發(fā)”做了充分的鋪墊。
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課堂生活只是兒童整體生活的一部分,從“生活即教學”“社會即學?!钡囊饬x上講,課堂生活如何拓展到兒童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需要教師認真剖析,悉心解讀。
如在《想想他們的難處》教學中,教師通過現代媒體讓學生感受到黃陽光、桑蘭、舟舟、張海迪的堅強,還讓學生討論身邊殘疾人動人的故事。這樣,學生閱讀到的是人——殘疾,生活有著諸多不變;聯想到的是理——頑強拼搏,自強自立;感悟到的是情——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同時,教師以教材為橋梁,引領學生關注生活,讓教材與生活真正融合,使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活動中,形成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鮮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早在20世紀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科書應是鮮活的而不是僵死的?!彼?,教師一方面要摒棄“以教材為中心的”觀念,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發(fā)掘文本外的課程資源,把學習、生活中難解的困惑、碰到的問題、不明的現象引入到課堂上來,從中提煉出課堂活動的主題,設計出課堂活動的內容。這樣課堂呈現的活動情境才是真實的、自然的、實踐性的、社會性的,為學生所熟悉的,是學生自己的,也是學生生活發(fā)展和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所必需的。
品德教學要有實效,就要敢于面對真實的生活,源于生活的才是最具感染力的,應用于生活的才是最有價值的。品德課的最大特點是理論聯系實際,善于剖解生活中的難題。學生生活在充滿各種信息的社會,而當今世界各種社會現象又千變萬化,層出不窮,因此教師要常舉一些身邊的例子,適當引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和社會不良現象,讓學生分析、辨別、探究。
如在《想想他們的難處》教學中,教師出示畫面讓學生進行辯論,使學生知道要尊重、幫助殘疾人。情感是錯綜復雜的,每個人的認識、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是不一樣的。為了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應根據事情的發(fā)展變化,引導學生變換角度去思考分析,讓學生的情感有一個冷卻而清晰的過程,從而使感情更加豐富真摯。整個設計的安排都是讓學生自己主動去感受、體驗、內化。教師在教學中出示了相當多的資料,使學生知道:尊重殘疾人,是法律的規(guī)定;關愛殘疾人,是價值的取向;幫助殘疾人,應成為每個人自覺的行動。“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要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教師必須重視充實教學內容,直面現實。
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教師必須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滲透,做到知與行和諧共進。因此,教師必須寫好課堂與生活間的“續(xù)篇”,落實好課堂與生活間的“后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并在此過程中消化、體會、掌握真知,從而克服知行脫節(jié)的現象。
如在《想想他們的難處》教學的最后階段,教師再次將生活引入課堂中,加強生活與課堂的聯系,引導學生積累與思考:社會和人們還為殘疾人做了哪些具體的事情?自己能為殘疾人做些什么?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中,學生感悟到:尊重、關心殘疾人,設身處地地為殘疾人著想,積極主動地幫助他們,是每一個有良知的社會人必須做的事情。在教學“想想他們的難處,還要伸手幫幫他們”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教師語重心長地說:“我們要給他們幫助,在幫助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明白,殘疾人也有自己的人格尊嚴,他們需要的不是可憐,不是同情,不是施舍,而是充滿愛心的尊重和支持,助人要給人心靈的溫暖,千萬不能在他們的心中留下失去尊嚴的創(chuàng)傷?!蓖ㄟ^前面的學習,我想,每一個學生都會知道殘疾人的難處,但要真正伸出援助之手,還是有相當的學生不愿意。教師的肺腑之言會讓更多的學生領悟到:殘疾人真的有難處,殘疾人真的需要別人的幫助。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是永恒的主題,將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使良好的品德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這才是富有生活氣息、鮮活的教育。
新課程理念倡導品德教學要回歸生活,并以學生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梢哉f,生活是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不竭源泉。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主人,走進并體驗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感受生命的價值,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唯此,才能使品德課真正成為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程。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