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毅麗
摘要:新課程標準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材不再是圣經,而是教師創(chuàng)造和加工的對象。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就是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對教材知識進行重新整合和加工,選取更好的更貼近于學生生活素材,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激活,形成有時代色彩,符合學生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要有能力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有能力引導學生去探索、自主學習。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更新觀念
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開已有幾年,在這幾年的學習和實踐中,使我逐漸了解了新課程。于是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數學教學中要做好角色轉換,更新觀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
(一)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機會,這種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機會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全班討論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合作交流的機會,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空間。如七年級數學的讓學生以給定圖形 (兩個圓、兩個三角形、兩條平行線段)為構件,構思獨特且有意義圖形,并寫一兩句詼諧的解說詞。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個人設計,發(fā)揮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組討論,最后由興趣小組匯總全班同學中的優(yōu)秀作品并展示評獎,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拼出了名為“戰(zhàn)車”、“風箏”、“蜜蜂” 等等許多意義豐富的圖形,其構思之巧妙,想象之豐富,語言之詼諧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學們積極參與,高潮迭起,真正體會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
(二)教師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fā)。過去,教師只要告訴學生什么是數學,怎么做數學就可以了,而新課程則要求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學生恰到好處的點撥,把學生置于問題情景之中,激勵他們探索與創(chuàng)新。
(三)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使教師長期高高在上“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地位發(fā)生變化,要求教師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fā)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逐漸形成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
二、數學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
充分利用教材開創(chuàng)自由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開發(fā)教材,現在則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象的內容,以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閱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如初一數學 關于幻方的閱讀材料以及身份證號碼與學籍號的課題學習。對于這些知識我把它們改成學生課外學習研究材料,讓學生通過詢問、調查、閱讀有關書籍和上網查閱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這些知識資料并通過書面形式打印出來供全班同學閱讀。這樣做既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三、數學教學中要更新評價觀念,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新課程改革給每個學生提供了相同的機會,增設了許多彈性內容,以滿足各類學生的不同需求。只注重期末成績的終結性評價已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相應的評價更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適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一)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fā)展。淡化考試的功能,淡化分數的概念。
(二)評價學生應該多幾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評價的標準,如在教學中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是否結合具體情況發(fā)現并提出數學問題,是否樂于與他人合作,是否能通過獨立思考獲得解決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否有反思自己思維過程的意識等等,都應成為評價學生的重要指標。
(三)評價中應遵循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尤其是定性評價部分,以前我做的太少,通過培訓學習使我深刻認識到,在教學中,應關注起每個學生平時的學習行為表現,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時刻關注每個學生的健康發(fā)展。“為了每一個孩子”這才是評價的真正目的,是新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
不可否認,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初中數學教學改革已取得長足的進展。但在實踐新教材的過程中,本人也存在一些迷茫和困惑,現提出與大家探討:首先新課程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那么教師的主導作用應如何發(fā)揮?其次使用新教材后學生的計算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明顯不及以前同級學生,而這方面的能力又是必須的,怎樣處理此類矛盾呢?新課程提倡學生學習“動”起來,其中包括“動眼、動耳、動手、動腦、動情”,這樣課堂是熱熱鬧鬧了,但在這轟轟烈烈的外表下,怎樣做才能不忽略教學的本質呢?怎樣處理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與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的傳統(tǒng)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可見要完成理論與實踐的轉換,讓新課程改革扎根于課堂,是一個豐富而復雜的過程,此間還有許多路要走,這就需要每一位數學教師繼續(x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