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廣旭
摘要:閱讀的過程因人而異。不同的讀者有著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即使是同一年級的學生也由于學習的方法和閱讀習慣、興趣等存在著差別。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能力;培養(yǎng)
隨著信息社會的出現(xiàn),教育既要傳播信息,又要培養(yǎng)學生攝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而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在于培養(yǎng)交際性閱讀能力,有效地獲取書面信息,并對此信息進行分析,推理和評價,以實現(xiàn)交際的目的。
閱讀理解究竟是什么?閱讀理解是一個心理過程。一個信息以文字符號為載體(圖像也可),通過閱讀過程傳遞,在這個過程中,頭腦經(jīng)過接收分析和猜想,把信息恢復過來,這就是閱讀理解過程。閱讀的過程可分為兩類,一類活動的任務是擴大輸入、閱讀欣賞;這類活動以讀為主。可配少量題目,可以檢查對教材的一般理解程度。另一類活動的任務是針對性地訓練閱讀技巧。這些技巧包括預測所讀內容、抓主題大意、抓特定細節(jié)、根據(jù)上下文猜詞義、推斷隱含意義、辨識語段過程等。對于這一類以專項訓練為目的的活動,應提供訓練性的題目,有目的、有重點地引導學生使用某項閱讀技巧。
閱讀的過程因人而異。不同的讀者有著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即使是同一年級的學生也由于學習的方法和閱讀習慣、興趣等存在著差別,使到閱讀理解實踐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逐字逐句的閱讀。
閱讀理解的過程是一個心理過程.據(jù)心理學家的研究,人在閱讀時眼球的運動是跳躍式前進的,并非一詞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動。大腦對信息的接收,通過一些關鍵性的詞語連貫起來進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語段大意,雖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碼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數(shù)行。那種逐字逐句理解的閱讀方式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減緩閱讀速度,而且使整體理解變得更加困難。如在"He picked me up on my way home"中的"pick up",按照上下文的具體情景,應為"順便載我一程"的意思,而在"You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Oh, I just picked it up。" 中這兩句對話中"pick up"應理解為"剛剛學上手"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在認為"pick up"是"把---撿起來",就無可避免在導致對整個句子的理解錯誤。學生中常有這種體會,把一個詞組分拆開來,每個詞意思都懂得,但一旦把這些詞組組裝起來,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二、過份重視細節(jié),而忽視對閱讀材料的整體理解。
往往有這樣的一種情況,一篇文章讀完,讀者能夠講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節(jié),但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向讀者傳達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問題,他卻一無所知。
三、忽視了培養(yǎng)根據(jù)上下文線索猜測詞義的能力。
有的學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詞或陌生詞組,就急不可待在翻字典,這看來好像很認真很勤奮,其實這是一種"勤奮"的"懶漢"的做法。因為他用手的動作代替了腦的思考。請看下面的例子:
① Half a year after her marriage, Mrs. White was with child.句中的"with child"是一個陌生詞組,原因之一是之前沒冠詞,但只要聯(lián)系上下文細心思索,就會了解到是"懷孕"的意思。
② John is a thief, he even wants to steal the gold teeth in his grandma's mouth句子中劃線的兩個詞只要認識一個,另一個的意思就可以十拿九穩(wěn)地猜出來了。
四、缺乏非視覺信息。
在閱讀理解過程中,不但視覺信息起作用,非視覺信息也起作用。所謂視覺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號,而獲得的。非視覺信息則在閱讀過程中起潛在作用的,由大腦所提供的。在非視覺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識,非視覺信息越豐富,閱讀難度越小。如在"More and more housewives around the world will soon be standing in the check-out lines."這句子中"stand in the check-out lines"(在超級市場排隊結帳付款),如果學生沒有一點關于超級市場的感性印象,就無從理解。
那么在閱讀課中怎樣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新教材擺脫了傳統(tǒng)的逐字逐句分析課文,死摳語法的教學模式,我們外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經(jīng)過不斷的摸索和探討,逐步形成了"導(Presentation) →讀(Reading) →練(Practice)"的教學模式。
我們知道,教學過程的實質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個體的認識過程和發(fā)展過程。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一般說來要經(jīng)過四個階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漸進過程。閱讀課教學也應遵循這種規(guī)律。"導"就是為了感知教材,"讀"是為了理解教材,"練"是為了鞏固和運用知識。
(一)導入---感知教材。
這是知識的輸入階段.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掌握書本知識,這種知識對學生來說是他人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為了理解和掌握這種知識,學生必須有感性認識作基礎。如果學生的感性認識豐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動,理解書本就比較容易。反之,如果學生沒有必要的感性認識,他們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將生吞活剝,食而不化。為了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教師應指導學生做好閱讀前的導入工作,即激活。這些工作可包括:
1.設置情景,提出問題,使學生產(chǎn)生讀的需要,帶著目的去讀。閱讀是對書面信息的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以SEFCB2A Lesson50為例,教師可首先畫出一個禁止吸煙的符號,然后提出問題: 2.談論有關的話題,或出示有關的畫面、實物等,喚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對閱讀對象背景的了解,同時也可放松讀前的緊張心理,以SEFC Book2B lesson81(Music)為例,教師可事先安排好一組不同類型的音樂如Pop music, Classic music, Pop music and jazz等等,然后播放給學生聽,讓他們從中辨別,從而加深對music的了解,為學新課作準備。3.幫助排除可能影響學生理解的生詞障礙??梢杂门f聯(lián)新的方法學習有關生詞、短語。如教SEFC Book2B Unit19 Lesson73可以安排下列操練題學習生詞。Find words in the dialogue that mean the following.
以上所有這些熱身活動意義在于使學生處于積極的準備狀態(tài),帶著目的和愿望去讀,充滿信心去讀,變被動式閱讀為主動式閱讀,也有助于形成閱讀技巧,提高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