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雙
摘要: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活動后表現(xiàn)出來的可見行為的具體明確的表述,是教師希望學生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所表現(xiàn)的預期行為、所達到的預期結果。它是學校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教學的靈魂和指南,是教學設計的起點、教學過程的方向和教學評價的依據(jù),它貫穿于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反思的全過程。本文通過深入、全面的研究,分析了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設計
小學語文新課程提出:“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目標的設計著眼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即“三維目標”。但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當中,很多小學語文教師認為學生的年齡還小,對教學目標設計的重視程度不夠,有的備課時直接照抄教學參考書上的目標或者直接在網(wǎng)上下載;有的對于如何設計教學目標缺乏理論認識,雖重視但表述模糊、籠統(tǒng),缺乏可操作性、可測量性,導致在課堂教學目標設計上存在很多問題。
一、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目標或目標不明確。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有的教師就把課堂放給學生,對學生聽之任之,學什么由學生決定,這種教學缺乏明確的目標。有的教師還認為上課是不需要目標的,只要把全部的知識點講完,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這些行為都是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的,沒有目標,教學就是無效的。
(二)行為主體錯位。
教學目標考量的是學生在教學結束后的行為變化,所以行為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有的教師將教學目標設計為“使學生……”“培養(yǎng)學生……”“引導學生……”等,這種表達方式?jīng)]有以學生為主體地位,“使”“培養(yǎng)”“引導”這些都是對教師行為的表述,這就把教師當成了行為主體,是不正確的。
(三)目標陳述過于籠統(tǒng)、抽象,缺乏觀察性、可操作性。
教學目標是用來指導和評價教學活動的,所以行為的表述必須是具體的、可操作的、易于評價的。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目標設計活動中,教師經(jīng)常使用“掌握”“認識”“理解”等比較籠統(tǒng)、抽象的行為表述方式,缺乏對學生學習之后預期結果的具體程度的描述,這種表述操作起來缺乏指導性,評價起來難于操作,課堂教學將很難實施。
二、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對策
利用行為目標表述法,它包含四個要素:學習者、行為、條件、標準。
(一)學習者。
表述課堂教學目標時,主語是學習者,例如,寫明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應該特別注意的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學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它所描述的是學生學習后的行為結果,而絕非教師的行為,例如有的教師把教學目標設計為:“使學生……”“讓學生……”“培養(yǎng)學生……”“提高學生……”“教會學生……”等,這都是錯誤的。規(guī)范的教學目標指向的是學生的學習行為結果,主語是學生,例如,“學生能列舉……”“學生能指出……”“可以背誦……”“可以說出……”等描述。這個模式關注的是學生的行為變化,如果教學目標用教師的行為來描述,就會變成教師完成了教學行為,教學目標就達到了,這完全是根據(jù)教師的行為變化來判斷的,并沒有考慮到學生是不是學會和掌握了該知識。只有當學生的行為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該教學目標才算完成。
(二)行為。
行為是指具體的、可觀察的、可檢驗的行為,這個要素是目標表述中必不可缺的。它是通過學生的行為變化來表明教學結束后,學生應該達到的能力水平是怎樣的。有了行為要素,教師才能通過觀察學生的具體行為變化,來判斷教學目標是否已經(jīng)完成。
表述行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個動賓結構的短語——行為動詞+賓語,行為動詞說明學習的類型,如“列舉”“背誦”“說出”“指出”“說明”等,賓語是學習的內容,如“比喻句子”“課文內容”等。教學目標應使用可觀察、可操作、可檢驗的行為動詞來描述,避免使用“知道”“了解”“掌握”等這種模糊、籠統(tǒng)、難以觀察和測量的描述內部心理的動詞。
(三)條件。
條件一般包括下列因素:①信息因素(教科書、工具書、資料、筆記、手冊、表格等)。②人的因素(個人獨立完成、小組集體進行、在教師或家長指導下進行)。③環(huán)境因素(空間、氣溫、光線、室內外、噪音等)。④時間因素(速度、時間限制等);⑤設備因素(工具、圖紙、計算器、說明書等)。⑥問題明確性因素(提供什么刺激、刺激量的大小)。
在描述條件要素時,要注意不能把教學順序當做行為的條件。例如,“閱讀完第三自然段以后,學生能……”這只是教學順序,不是行為的條件。
(四)標準。
它表明了行為合格的最低標準。它對行為標準提出了具體要求,使教學目標具有可測量性,教師可以根據(jù)標準來評估學生完成目標行為的質量,學生可以用它來評測自己的行為是否完全達到學習目標。標準的表述一般是關于“精確性如何”“熟練到什么程度”“在多長時間內完成”等問題。標準可以用定量的方法表述,如用數(shù)字或百分比來表示行為的速度和準確性。標準也可以用定性的方法或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方法表示。
以上述四個要素為準則所編寫教學目標能避免傳統(tǒng)方法的含糊性,從根本上解決了以往的教學目標無法用于指導和評價教學的問題,有效的促進了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