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語言積累是形成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豐富的語言積累必將轉化成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言積累
劉勰的《文心雕龍》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而在《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了這一點,即“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眾所周知,作為語文教學基礎的閱讀教學,其地位是極為重要的。由此,在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更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來對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進行一定的提升。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方式有很多。不僅可以采用積累素材的方式,還可以在重視語言材料的積累上,來指導在閱讀中對語言規(guī)范的積累、對典范名著的積累。那么,怎樣在閱讀教學中落實學生的語言積累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品讀感悟,積累語言
之所以要進行語言訓練,是因為通過語言訓練,可以采用有效的方法將課文中豐富的語言材料逐步貯存到學生的語言倉庫之中,這樣就相當于有了一個移動的知識倉庫,一旦有所需要,便可以隨時涌于筆端。因此,詞語教學中,須在引導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將其引入記憶倉庫,變成語言庫存。而想要提煉出大量的語言素材,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對教學課文進行仔細品讀,因為在我們的教學課文中承載著許多的語言積累點?!肚锾斓挠辍芬晃闹校羞@樣一組句子:“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香氣。梨香香的,菠蘿甜甜的,還有蘋果、橘子,好多香甜的氣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腳常常被那香味勾住?!苯虒W中可先讓學生自讀這組句子,進而引導學生想象,品悟詞句,想象秋天里誘人的香氣,體會果子成熟時的喜悅,從“躲”、“勾住”等詞語中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同樣是我們熟悉的秋天,文章中描寫是極為生動,通過這樣的一種描寫方式來鼓勵學生學習作者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如此一來,便能夠在品味課文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把這些好詞佳句記憶在腦,從而使得自己的“語言儲備”得到豐富。
二、 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在《語文標準》中,有這樣的一個“基本理念”,即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而且在總目標中也對這一點做出了強調,即在閱讀方面注意“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對于一些情境優(yōu)美的文章,不僅要進行感情朗讀,還要注重積累。如我們學過的《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這篇課文主要是通過作者優(yōu)美的筆觸,來描繪出了小興安嶺不同季節(jié)的瑰麗景色,并在這樣的山色描寫中抒發(fā)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在進行這篇課文的教學時,為了吸引學生的興趣點,我們可以通過讓學生聽配樂朗讀,以及觀看一些有關小興安嶺風光紀錄片或者是投影片等,以此來激發(fā)出學生對于小興安嶺的熱愛向往之情。然后再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當然在朗讀過程中也可以進行配樂或者是表演等,并引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來想象小興安嶺美麗的景色,并從中欣賞小興安嶺絢麗多彩的畫面。如此一來,學生便會有一種學生身臨其境之感。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來將自己融入優(yōu)美的文字之中,以及有感情的朗讀中從而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三、 口頭表達,積累語言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也應該如此。在新課程理念下,也要求重視引導學生多讀多背優(yōu)美的句段以及重視詞句的積累和運用,并且注重在整合的訓練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意識。學生在學習課本中詞語的同時,盡可能多的學習課外的詞語。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讓學生盡量用自己認為好的詞語來表達,當學生說得好時,教師加以表揚和指導,讓全班同學都學到這些好詞,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好詞、好句的積極性。例如,在上《燕子專列》一課時,在出示句子“一列漂亮舒適的空調列車,正準備啟程,站臺上站滿了送行的人,他們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后,讓學生說說在這句話中體會到什么?
生1:燕子和人很友好。
師:你會用“友好”這個詞,老師很喜歡。(這時舉手的人變多了)
生2:燕子和人和睦相處。
師:你會用“和睦相處”,真不錯。
……
這樣一來,舉手的人多了,學生會去學習一些課外的好詞好句,而且每人的答案都不會相同,這樣長久以往,詞匯量會越來越多,而不是僅僅局限在課本中。
同時,在理解詞語的時候,可以注重學生對詞語的靈活運用以及語言的表達。比如在學習《燕子專列》一文的詞語時,用小黑板出示六個新詞:氣溫驟降、風雪不止、饑寒交迫、瀕臨死亡、長途跋涉、皚皚白雪。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后,教師問看了這些詞語,你看到了什么畫面呢?學生通過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看到的畫面用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很容易地理解了本課的詞語,印象也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的寫作也有很大的幫助,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 讀寫結合,積累語言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需要明白這樣的一點,即積累語言不光要讓學生在課內積累、課外積累,還要重視在運用語言的實踐中進行歷練。由此要使得學生的語言積累發(fā)揮作用,可以進行適當的讀寫結合。
如《花鐘》一文,這篇課文主要是圍繞“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這個句子展開,首先是按順序列舉了九種花在不同時間開放,然后根據這個特點讓學生學習按時間順序組句成段。其次便是解釋了不同的花在不同時間開放的原因。而在這篇課文的寫作中,作者在介紹九種花在不同的時間開放時,用了一連串擬人的寫法,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各種花兒開放的特點,使人有如臨其境之感。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熟悉的花草樹木或小動物,仿照這樣的句式,恰當的使用擬人句,來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積累本上分類整理的詞語,表達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而在《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中,便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寫自己美麗的家鄉(xiāng),模仿課文總—分—總的敘述方法來寫;在上到《風箏》一課時,讓學生寫一寫放風箏或其他活動的快樂體驗;在上到《小攝影師》時,讓學生續(xù)寫一下后面的故事;在上《陶罐于鐵罐》時,可讓學生大膽發(fā)揮想象力,試著改編這篇童話……通過這些課堂小練筆,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語言的積累,學生不僅知道了,還能夠靈活的運用了。
總之,閱讀教學中的語言的積累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需要長時間的培養(yǎng),只要堅持下去,學生的語文能力定能提高的。
作者簡介:
官美玉,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沙縣青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