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寶珍
【摘要】將情境教學與生活化教學相結合,既能夠有效帶動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參與,提升理解、增加興趣,又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因而,在情境教學法的應用中把握其生活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種復合性教學形態(tài),具有積極的促學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教學情境 生活性 把握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4-0133-01
情境教學法可以應用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多個環(huán)節(jié),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中又起著不同的作用??偟膩碚f,情境能起到引起興趣、調動和集中思維、啟發(fā)和鞏固等作用,對促進教學效率等諸多方面具有積極價值。但,有些教師對于情境的應用是非系統(tǒng)的、隨機的或者是隨性的,比如有時是為了引發(fā)情感、有時是為了啟發(fā)思維、有時是為了模擬生活——情境的豐富性是沒有問題的,但情境的具體指向性缺少依據(jù),往往是需要什么來什么,對學生長期的、有規(guī)劃的培養(yǎng)設計是相對缺位的。
比如,需要通過數(shù)學教學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yǎng)其實踐應用能力、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基于這樣的目標,在使用情境法的時候就需要有一個系統(tǒng)的框架——什么樣的情境是指向這些目標達成的?
這樣,研究并實踐具有系統(tǒng)性的、成體系的生活性教學情境就成為了教研的需要。下面,就如何把握小學數(shù)學教學情境的生活性進行探討。
一、情境從身邊出發(fā)
情境的構建策略廣大教師都已經非常熟悉,對于生活性的情境構建也能夠信手拈來——根據(jù)教材中的內容或教學的需要將生活中的場景、事物與學習內容建立關聯(lián),很容易將學生帶入生活性的學習情感中。但,不少教師對生活性情境的構建細節(jié)沒有太多的關注,比如這些生活內容是不是學生喜歡的,是不是能夠讓學生接受和理解的,則缺少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比如在講“可能性”時,“請同學們想一想,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們來判斷可能會怎樣,或者使用某種方法是不是公平,比如足球比賽之前,由裁判員拋擲硬幣看正反面來決定哪個隊來選擇開球……”,然后,組織學生在抽獎盒中放入彩色小球來讓他們體驗一下抽取各顏色彩球的可能性大小。這樣的教學情境應該說是沒有問題的,但細想起來,足球比賽與小學生的興趣、生活經驗有多大的關聯(lián)性呢?日常生活中,他們又會經常與這些彩球接觸嗎?——基于這樣的思考,我決定把足球項目改為他們課間經常玩的乒乓球,而把抽取的物品改為他們平常喜歡玩的一種動畫片人物卡片——這樣,雖然看似改變不大,但卻與學生的身邊生活密切了很多,他們參與的熱情要遠大于前面的案例。
二、情境以活動為形
小學生的性情是喜動不喜靜,他們通常會比較喜歡活躍的、熱熱鬧鬧的學習形態(tài)。比如比賽、討論、游戲、實驗等動起來的形式。因而,在情境的構建時,教師也應適應他們的這種學習形態(tài)需求,讓情境教學“動”起來,將他們的情緒和思維調整到最活躍、最有效的狀態(tài)。當然,基于生活性的教學需要,在設計和應用這些“動”的情境時,應注意采用與學生生活相近的形式或內容。
比如學習“位置和方向(二)”,之前學生們已經學會了方向(上下左右、東南西北等),這一部分主要是讓他們能夠給某一方向上的事物定位(增加了方向和距離)。這節(jié)教學,教師可以根據(jù)小學生比較喜歡的動畫片來設計一個定位游戲——如我設計的“光頭強找大樹”,讓學生們分組進行“找大樹”比賽。在操場上,同組的一名同學扮演“光頭強”(用布蒙著眼睛),另一名同學給他描述“大樹”(由另一組學生扮演)的方向位置,如“北偏東45度6米”,如果“光頭強”能摸到大樹,則為獲勝。
再如“梯形的面積”,教師提供一個梯形的框架和一些大小相等的玻璃球(學生們平時喜歡玩撞球),讓學生們計算一下這個梯形框架中正好可以擺放多少個玻璃球,誰先得出準確的答案,誰就可以得到一個小獎牌。教師多次變換框架的尺寸和樣子,學生們在競賽奪標的情境中訓練和鞏固所學。
以上兩個以活動為形態(tài)的情境教學,以學生喜歡的內容或事物作為載體,既形式活躍又與學生的情感接近。
三、情境以應用為體
我們常說要“學以致用”,那么教師就應該在教學中經常思考一下,這個知識能不能讓學生去“用一用”?以某種情境(或真實的、或虛擬的)為情感引導,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中去應用知識來解決問題。這種情境自然會具有生活性,也更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比如學習“百分數(sh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虛擬一個生活情境:我們學校要組織運動會,學校規(guī)定參加運動會比賽項目的學生占到班級總人數(shù)的80%,就可以被評為“紅旗運動集體”,如果這個班的運動員有30%以上取得了前三名的成績,就可以獲得“體育競賽優(yōu)勝集體獎狀”——現(xiàn)在,假如我班有32名學生報名參加運動會,比賽后有11名學生獲得了前三名,那請同學們算一算,我們班能獲得哪個獎項。如果兩個獎項都想得到,需要至少達到什么標準?這個情境是虛擬的,但學生在心里可能就覺得可能這次運動會真的就是這個標準,因而產生一種生活真實需求的情感,在這個情感下進行知識的應用練習就具有實踐意義。
四、情境的作業(yè)任務
有些教師認為作業(yè)不可能具有情境特征——脫離教師的構建環(huán)境,情境也就不存在了。教師可以把作業(yè)當作一個生活性的任務布置給學生,既能保證學習的效果,又能保證學習的生活化、實踐化。
比如“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為了能夠使學生將紙面的計算能力轉化為生活中的應用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家庭裝修”的情境——我家需要鋪設地板或粉刷墻壁,今天的作業(yè)是,請同學們回家讓家長幫忙丈量家里客廳的尺寸(客廳一般與其他房間相連,是一個組合圖形),畫出平面圖紙,幫助家長算一下面積,看看需要購買多少地磚或涂料——這個以作業(yè)任務為載體的情境,不會因下課而消失,反而與學生的生活進行了緊密結合,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具有較好的作用。
總之,小學數(shù)學情境教學法的應用需要教師更進一步進行系統(tǒng)化整理和設計,對于生活性的情境教學來說,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進行把握。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性情境的構建不一定要追求完全還原生活,應是對生活的提煉和加工,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適合小學生興趣取向的“生活”可能效果會更佳,關鍵的核心原則是教法能夠服務于教學,“生活”能夠促進學生的素質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柯惠紅.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shù)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2(1):144-145
[2]劉金海.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shù)學教學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5(6):1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