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聰
摘要:目前來看,各高校的共青團組織主要由校團委、二級學院團總支和級團支部三部分組成?;鶎訄F支部同廣大團員有著最直接、最廣泛最密切的聯(lián)系,是團組織最基層的工作單位,是班級思想建設的基地,對班級成員的生活、學習、團員意識的培養(yǎng),思想道德的建設等方面都具有著重要影響。
關(guān)鍵詞:班級團支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不得不否認的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不斷地大眾化、繳費上學和就業(yè)壓力不斷地增大、學生群體利益訴求不斷地多樣化、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等方面不斷的改革,這給高等學校校共青團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更高更多更難的挑戰(zhàn)。筆者通過探討高?;鶎訄F組織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工作措施和思考。
1當前高?;鶎訄F組織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團基層組織是共青團一切工作的基礎。當前,在高校共青團基層團組織建設中,一些大型的、社會性和實踐性的共青團活動得到蓬勃開展,相對而言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卻有弱化的趨勢。表現(xiàn)在基層班級團支部的工作弱化,大多數(shù)團干部是兼職,用于共青團工作的時間、精力、威信都有限,在實際工作中,團組織受各種因素制約,難以充分發(fā)揮職能作用,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忽視。造成有的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沒有深入實際,不能切實解決廣大學生思想深處的困惑和問題。長此以往,容易滋生共青團活動的形式主義作風,從當前情況來看,團組織在工作中作用的發(fā)揮受到諸多制約,其地位、力量、作用產(chǎn)生“弱化”的傾向。致使高?;鶎訄F組織基礎更加薄弱,直接影響團的先鋒模范作用的發(fā)揮。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主要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團支部建設機制不健全
目前,各高校的團支部建設主要以班級為工作單位,各項工作開展則依賴于學生干部的主導作用。共青團沒有也不能真正發(fā)揮凝聚青年的作用,團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大為削弱。因而忽視了團員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的發(fā)揮,導致工作隨意性較大,整個團組織戰(zhàn)斗力差,班子軟弱渙散,對團組織工作缺乏熱情,使得團支部的基礎工作漏洞較大,進而削弱了團支部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部分:
首先,團支部工作機制不健全,有些支部沒有規(guī)范的團組織生活、支部例會和民主生活會。部分團干部工作存在畏難情緒,而且團支部的民主生活會被簡單理解為政治學習,因而忽視了團員間的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教育,對團工作缺乏熱情,缺乏責任感,被動應付,甚至不予理睬。達不到增進團結(jié),增強團組織凝聚力的目的。
其次,主題團日活動偏重于文體娛樂,團組織開展活動較少且多流于形式,無法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對團員的教育主題不突出,針對性不強,缺乏鮮明的共青團特色。
再次,支部委員工作職責不明確,很多團干長期沒有開展任何工作?;鶎訄F組織的工作經(jīng)費、活動陣地沒有保障,導致團組織開展工作積極性日趨下降,工作開展不系統(tǒng),活動脫離實際,缺乏吸引力。
最后,對團支部的考核機制不完善。如在對支部工作的實際評獎評優(yōu)考核中,往往主要是看材料寫得如何或者看成績?nèi)绾危3:鲆暳俗钪匾膱F支部活動的實際效果。
(二)支部團員組織意識薄弱
由于社會的進步,經(jīng)濟的發(fā)展,青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日趨多樣化,部分團員意識淡化,有的出現(xiàn)政治淡化傾向,先鋒隊的作用就難以得到體現(xiàn)。由于基層團組織地位和力量的弱化,在工作中發(fā)揮的作用有限,領導支持有限,團組織的活動影響力有限,團員青年參與積極性不高,導致團組織惰性滋長。還有部分團員不把自己是團員當回事,一些人只有在交團費時才想起來自己還是團員,不參加團的活動,對團組織漠不關(guān)心。缺乏應有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政治上進心不強,基層團組織甚至出現(xiàn)了“團員不愛團,青年不想團,團干不管團”的現(xiàn)象組織觀念淡薄,團員意識逐漸淡化。
同時,隨著宿舍作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最小活動單位的出現(xiàn),使得班級作為一個基本集體單位的概念逐漸弱化。在這種情況下,團員的集體榮譽感被削弱,人心渙散,力量流失。個人意識和小團體意識得到增強。團員體會不到做團員的意義,感受不到團組織的力量,對團的工作不擁護、不支持,對團的活動不響應、不參加。而且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多元化,道德行為取向更趨于復雜些,部分團員(特別是高年級的團員)只注重自我個體的利益,對集體的事情是漠不關(guān)心的狀態(tài),這也間接導致了思想意識落后,直接影響了團組織先進性的發(fā)揮。
(三)基層組織工作缺乏創(chuàng)新性
各二級學院團總支政治輔導員畢業(yè)于不同的大學不同的專業(yè),在豐富共青團組織隊伍多樣化工作的同時,也因為其所學專業(yè)的原因限制了共青團的工作水平,無法走向更深的廣度。北京大學教授曾說過:“一名共青團工作者能力的高低,看問題角度的高低,見識的深淺直接影響著共青團工作的質(zhì)量。而且,當前的團總支組織隊伍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活動型、事務型干部多,思想型、學習型干部少,專業(yè)型、專家型干部更少。這是制約團組織工作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p>
另外,團支部作為最基層的團組織,還在開展著各項娛樂活動為主要載體,進行著傳統(tǒng)的班級建設模式。另外基層團組織的工作經(jīng)費、活動陣地沒有保障,導致團組織開展工作積極性日趨下降,工作開展不系統(tǒng),活動脫離實際,缺乏吸引力。團支部對成員進行的思想教育、開展的活動在內(nèi)容上片面強調(diào)組織需要和社會需求,組織形式單一,缺乏吸引力,不能滿足當代青年在知識、信息、技術(shù)等方面的需求。思想上,教育理念缺乏創(chuàng)新,仍然單純地以愛國主義、政治理論、時事熱點學習為主題,內(nèi)容枯燥,團員體會不到做團員的意義,感受不到團組織的力量。此外,專業(yè)課老師對共青團的活動支持力度不夠,也從側(cè)面削弱了團員對團內(nèi)活動的重視性和積極性。
2加強高?;鶎訄F組織建設工作措施
首先,無論是輔導員同志還是各級團干部都要對班級團支部加以準確的定位。目前各高校中,具體的學生工作和共青團工作在很多方面發(fā)生交叉。因此基層團支部要及時理順自己所負責的團的工作和具體學生工作之間的關(guān)系,強化意識,改進作風,提升服務。日常要加強對團員的教育培訓,深化政治理論學習,從培訓和學習入手彌補思想差距。使之有條不紊,并行不悖,形成合力,從而產(chǎn)生最佳的工作效果。基層團支部還要充分認識到,把提高服務能力貫穿團建工作的始終,把團組織建設融入各項工作之中,堅持工作重心下移,加強對基層的指導服務,促使團的工作方式由活動型向務實型轉(zhuǎn)變,積極探索團建的新思路,提升團建的工作的適應能力。高校的共青團組織不僅僅是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還要做理論學習和時事政策學習的組織者,社會工作的實踐者,高校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
其次,組織支部成員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以黨建帶團建,切實加強基層團組織建設。關(guān)心時事,正確認識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參加校、院、班組織的活動,遵守政治紀律,培養(yǎng)濃厚的學習氛圍。明確團支部工作制度,定期召開各類會議。根據(jù)校及院團委要求和社團團建工作委員會工作任務及思路,結(jié)合本學班特色定期召開團支部會議,加強團支部成員之間的思想溝通,廣泛征求班級成員意見和建議,確定下一階段團支部的活動。
最后,做好入黨積極分子及預備黨員的考察和發(fā)展工作,積極向黨組織靠攏。
解決當前團組織建設中面臨的問題非一日之功,而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共青團組織應當樹立起完成這項任務的信心,使共青團的未來建設更加光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