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玲
摘 要:小學階段的教育與探索從未停止,尤其是近些年來推行素質教育理念,要求在小學階段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進一步把握,進而推進小學課堂的教學。針對低年級小學生身心發(fā)展均不成熟的特點提出趣味性教學的研究,旨在育人娛樂、激趣益智,幫助小學生提升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趣味教學;策略
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對趣味性教學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并不是生來就具有的,他們需要通過親身參與才能獲得更多情感上的滿足,而這樣的一個實踐過程卻是非常漫長的。但不能忽略的是,當他們通過相關的實踐而對某一個客觀事物產生一定興趣后,他們才會有可能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去更加積極地學習。所以,要想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一定的興趣,數學教師就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然后再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良好的條件,當他們可以通過數學學習獲得更多的自我滿足感時,他們也就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最終用積極的心態(tài)去探索數學當中更多的奧秘。
一、寓教于樂,營造趣味
在小學數學“識數”教學中,引導學生完成學習,加強記憶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然而,過去的學習只是讓學生完成習題練習,取得的效果并不顯著。那么,教師可以設計趣味游戲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在完成“識數”教學之后,需要學生掌握“識數”的讀音和意思,教師可以從這條線索出發(fā)來設計游戲。
教師將學生需要掌握的“識數”制作成豐富多樣的教學卡片,讓學生在看見卡片時就能聯想起學過的“識數”。接著,教師要將卡片堆打亂,向學生講清楚游戲規(guī)則,組織學生參與到游戲中來。最后,學生積極參與游戲,教師隨機從卡片堆中抽取一張卡片,參與游戲的學生則要快速地讀出卡片上代表的“識數”,并且造詞說出意思,并以最快速度進行書寫。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簡單的獎懲,也能夠收獲有效的反饋信息,發(fā)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找到科學的學習方法來解決問題、加強掌握。通過這樣的方式,運用趣味游戲來優(yōu)化傳統(tǒng)的學習教學,提升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更好地提升了學習效果,加強了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二、積極引導,情景教學
我們在教學中通常要求以生為本,但由于中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在學生練習數學時,教師還是要起到主導作用,由教師引導,以學生為中心,從而展開教學。我們知道小學數學訓練開始于一年級,這對于剛剛進入小學的學生來講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對于不熟悉的東西,學生一開始感興趣,當發(fā)現這門課程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有趣時,就會有一部分學生開始產生松懈或者厭惡的心理。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時,要做到趣味性,而情景教學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來自數學的魅力。
在小學一二年級數學課堂中,我引導學生想象生活情景,例如在進行“簡單加法”學習時,我引導學生想象與自己母親去買菜時的場景,“是不是要利用加法減法進行運算”,此時學生就會漸漸對數學更加敏感,對數字更加感興趣,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學生能夠從教學情境之中吸取運算經驗,鍛煉積極進取的學習心態(tài)。
三、小組合作,回歸生活
小學生由于其年齡特點,本質上是不成熟的,因此在知識理解方面以及審題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學生在數學解題過程中,與題目之間難以產生共鳴,尤其是充滿年代感的題目,學生審題解析起來可能存在著很大的障礙性,理解起來異常困難,因此不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解題興趣,也不容易提高課堂效率。由此,我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的課堂數學興趣抓緊進行引導,將數學題目與學生生活實際情況相聯系,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既能感受到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內容,也可以與同學之間進行交流溝通擴展想象力鍛煉交流能力,加強課堂的趣味性。
小學的數學知識雖然沒有那么抽象和復雜,但是高年級數學知識的難度已經在逐漸加大,如果在這時學生放棄了對數學的探索和研究,那么必將影響他們今后的學習發(fā)展。因此,數學教師需要通過展開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去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原動力,幫助他們逐漸消除恐懼、排斥數學的心理。趣味型課堂不僅可以讓學生聽到更生動的故事,還能讓他們玩著好玩的游戲,當學生可以在一個輕松、歡樂的教學環(huán)境中去學習,他們才會對數學知識產生一定的興趣。如果教師可以長期堅持下來,還能幫助學生找到更好的學習方式,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趙厚宏.讓學生在趣味中感受數學的魅力:淺談趣味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4):171.
[2]陸秀娟.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實現趣味化[A].2018年4月未來教育家學術論文匯編[C],2018:2.
[3]宋平.小學趣味性數學課堂的構建研究[A].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三卷)[C],2017:1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