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鵬
〔摘要〕要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煥發(fā)課堂的生機與活力,就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積極開展情感體驗教學;而開展體驗教學,就需要堅持情感體驗的基本原則,掌握情感體驗的基本方法。堅持情感體驗的基本原則,運用情感體驗的基本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道德與法治課堂,煥發(fā)出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勃勃生機和旺盛的活力,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情感體驗;基本原則;基本方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06-0067-03
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放眼如今的道德與法治(原思想品德)課堂,雖然大家已經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我們看到的景象仍然是課堂活力不足。這是為什么?學生的情感體驗欠缺,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梢?,要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煥發(fā)課堂的生機與活力,就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積極開展情感體驗教學;而開展體驗教學,就需要堅持情感體驗的基本原則,掌握情感體驗的基本方法。
一、堅持情感體驗的基本原則
1.堅持目標性原則:準確把握體驗方向
任何教學活動或教學行為都要指向教學目標,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情感體驗教學也要堅持目標性原則,為特定的教學目標服務。在情感體驗過程中,教師不能引入過多的、與學習內容關聯(lián)不大的、花里胡哨的情感體驗活動,否則會沖淡主要內容的學習和教學目標的達成。
例如,教學“奮斗成就未來”課時,一位教師用了大量的時間導入新課,先是播放神舟十一號的發(fā)射視頻并且提問學生:“作為中國人聽到成功發(fā)射這個消息有什么感受?一次次成功發(fā)射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導學生看課本“東風航天城烈士陵園一角”的材料,讓學生回答閱讀材料之后的感悟,并展示了有關圖片和航天員出征前祭奠烈士的儀式視頻,還引用和展示了名人名言,最后告訴學生“成功的背后離不開艱苦奮斗”,之后開始展示課題。
這個課堂導入,應該說重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是如此拖拉的導入沖淡了對“為什么要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提倡艱苦奮斗并不是提倡過苦日子”等重要教學內容的學習,使課堂節(jié)奏前松后緊。
2.堅持針對性原則:有效開展體驗活動
一是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開展體驗活動。初中學生已經不是小學生,顏色、聲音、動作的吸引力變小,教師教學時不能過多地依賴多媒體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形象的畫面。教師要善于借助學習內容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讓學生在獲得成功體驗的基礎上產生情感上的滿足;要通過增加問題的難度和思維含量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是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體驗活動。教學內容不同,情感體驗的方式方法也就不同。教師要善于針對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針對教學內容開展生活體驗、活動體驗和實踐體驗。
例如,教授“生活中的風風雨雨”一課時,某教師依據(jù)新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設了許多教與學的情境,如:用多媒體、圖片展示貝多芬、張海迪、布魯諾等名人遭受挫折的故事或名人名言;有學生編排的有關挫折的小品表演;播放有關挫折的歌曲,像周華健的《真心英雄》、鄭智化的《水手》等。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熱鬧。下課后,聽課老師問幾個同學:“你們喜歡這節(jié)課嗎?”“喜歡!”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斑@節(jié)課你們都學到了哪些知識?你們知道導致挫折的原因有哪些嗎?”學生們瞪大了眼睛,不知如何回答。
從這一教學案例可以看出,這節(jié)課的熱鬧僅僅是形式上的熱鬧,沒有針對教學內容開展應有的體驗活動,沒有真正激發(fā)起學生深層次的思維活動。
3.堅持真實性原則:力求獲得真實體驗
只有堅持真實性原則,才能使學生獲得真情實感,對教學內容和教師產生親切感和親近感。這種真實表現(xiàn)為創(chuàng)設真實的教學情境,開展真實的課堂活動,聯(lián)系學生的真實生活等。
例如,教學“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時,一位女教師給學生講了自己生孩子的經歷。學生聽得非常專注,當她講到自己的孩子出生時由于窒息,全身烏黑,而且不哭不鬧時,學生十分緊張。當她告訴學生經過搶救,孩子得救時,學生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在隨后的討論中,學生從內心里發(fā)出了“生命來之不易”的感慨。
這位老師借助自己生孩子的真實經歷,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可貴,生命來之不易,使學生受到了有效的情感教育。
4.堅持問題性原則:通過體驗深化認識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讷@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痹鯓硬拍苌罨瘜W生的思想認識?應該把情感體驗與教學問題聯(lián)系起來,以“情”促“思”,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享受學習”一課時,為了解決“學習中的苦和樂”這一問題,教師引入了一個生動的故事:有個小男孩學習太苦、太累,書包太重,他希望什么事都不做。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小魔仙將他帶到了一個地方,告訴他:“這里不用做任何事,不用背書、寫作業(yè),喜歡玩什么就玩什么?!毙∧泻⒏吲d極了:“哇!這就是我夢想中的天堂?。 彼煌5赝?,不停地吃,不停地睡。許多天過去了,他開始厭倦這一切。他又找到小魔仙,央求說:“能讓我做一點事嗎?哪怕一點點?!薄安?,這里沒有任何事,一點點都沒有?!毙∧泻⒅缓美^續(xù)吃、睡、玩,過了不久,他實在受不了了,哭著說:“你再不讓我做一點事,我寧愿下地獄?!毙∧烧f:“這里就是地獄啊,你以為是天堂嗎?這兒沒有勞作,沒有希望,沒有前途,自然不會有樂趣和幸福,什么也不做帶來的心靈煎熬,其實是世界上最苦的事?!?/p>
學生從故事中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也明白了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認識到吃苦的必要性。
5.堅持相容性原則:營造情感體驗氛圍
所謂相容性,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教師和課堂的接納程度。表現(xiàn)為學生對教師的尊敬、熱愛、信賴,對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教學活動、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認可、參與和接受等。堅持相容性原則,要求教師創(chuàng)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保持真誠、溫馨、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endprint
例如,教學“現(xiàn)代科技在身邊”一課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學生不必學習,發(fā)明一個芯片放在大腦里就行了。如果晚出生50年,我就可以免受學習之苦了?!本o接著,又有一位學生說:“有了機器人,像鋪床疊被、洗襪子、收拾書包、收拾桌子,甚至洗臉、洗腳,都由機器人包了,人類就不用勞動了;不但不用勞動,而且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還不用花錢?!边@下,教室里就像開了鍋似的,亂作一團。授課教師說:“這兩個同學的見解與眾不同,并且敢于把別的同學不敢說的想法當眾說出來,值得每一個同學學習。他們?yōu)槲覀兠枥L了美好的藍圖,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你們認為這兩個同學的想法將來能實現(xiàn)嗎?”
面對學生的錯誤想法,這位老師堅持相容性原則,本著理解、尊重的態(tài)度,與學生展開平等對話,通過對話,提高了學生的認識,糾正了學生的錯誤觀點。在課堂上,學生常會提出一些錯誤的想法或觀點,教師應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使之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否則,不但剝奪了學生探索的樂趣和嘗試失敗、挫折的情感體驗,而且會使學生變得謹小慎微、墨守成規(guī)。
二、掌握情感體驗的基本方法
1.情境體驗法: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最具情境性的心理活動。情境的進入可以激發(fā)情緒,讓人產生積極主動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可以遷移和泛化,并生成更為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和情感向度??梢?,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就必須運用情境體驗法,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不僅會激發(fā)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而且會引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在多媒體迅速普及的形勢下,教師可以借助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來創(chuàng)設和展示教學情境,增強情境體驗效果。
例如,教學“熱愛生活,從點滴做起”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故事情境:從前有個磨坊主,是英格蘭最快樂的人。生活雖然很難,但他每天都能像云雀一樣歡快地歌唱。他的歡樂感染了整個農場,以至于人們能從很遠的地方聽到從村子里傳出來的歡笑聲。這一消息傳到國王耳朵里。國王想,一個貧賤的農民怎么有那么多快樂呢?國王決定去拜訪這個磨坊主。國王走進磨坊后就聽到磨坊主在唱:“我不羨慕任何人,只要我有一把火,就會給別人一點熱;我熱愛勞動,我有健康的身體和幸福的家庭,我不需要別人的施舍;我要多快樂就有多快樂。”國王說:“我羨慕你,如果我能像你那樣無憂無慮,我愿意和你換個位置?!蹦シ恢髡f:“我肯定不換。你只知道需要別人,而從不考慮別人需要你做什么。我努力工作,因為我的妻子需要我照顧,我的孩子需要我關心,我的磨坊需要我經營,我的鄰居需要我?guī)椭?,我愛他們,他們也很愛我,這使我很快樂。”國王說:“你還需要什么?”磨坊主說:“我希望更多的人需要我?!眹跽f:“如果有更多的人像你那樣,世界該多么美好!”思考:國王為什么想和磨坊主換個位置?磨坊主快樂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通過閱讀故事,受到磨坊主的影響和感染,悟出應熱愛生活,樂觀對待人生,懂得奉獻使人充實、使人快樂的道理。
2.活動體驗法:開展生動活潑的活動
活動是人發(fā)展的根本動力與方式。道德是在活動中產生的,只有富有意義的、自然的、新穎的教育活動,才能實現(xiàn)人的自主發(fā)展。教師應該開展各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耳、動腦、動身更動“情”,受到積極的情感激發(fā),從而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
例如,教學“把握青春,珍愛友誼”時,教師設置了一個辯題:男女生交往的利與弊。學生對此展開辯論,正方:男女同學交往利大于弊;反方:男女同學交往弊大于利。
通過辯論,學生認識到,男女同學交往利大于弊,應該正確認識異性同學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異性交往的能力,以恰當?shù)姆绞?、積極的心態(tài)與異性同學交往。這對于學生增強異性交往的情感體驗,對于指導自己的異性交往行為,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3.生活體驗法: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是人在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睆娬{了生活體驗對于學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杜威曾指出:“學校必須呈現(xiàn)現(xiàn)在的生活——對于兒童來說真實而生機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鄰里間、在運動場上所經歷的生活那樣?!笨梢姡赖屡c法治課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積極運用生活體驗法,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課堂教學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引入、再現(xiàn)生活情境,激發(fā)、喚起和升華學生的情感。
例如,教學“我知我?guī)?,我愛我?guī)煛睍r,教師開展采訪活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分別采訪班主任趙老師、任課老師、特殊的老師(一位學生的爸爸,是數(shù)學老師)以及一位被電視臺報道的優(yōu)秀老師。采訪結束,讓學生思考:通過這次采訪,你有哪些感悟?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你最喜歡哪位老師?
這一采訪活動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學校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使學生深切感受到了教師的辛苦,教師職業(yè)的神圣和崇高,也感受到了父親的偉大。
4.實踐體驗法: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實踐性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性之一?!端枷肫返抡n程標準(2011年版)》在“實踐性”中要求:“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币鋵嵳n程標準的實踐性要求,就應該運用實踐體驗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包括興趣小組、寫小論文、知識競賽、參觀訪問、社會調查、課外閱讀、影視評論、板報展覽、模擬法庭、組織報告會、社團活動、勤工儉學、社會服務、生產勞動等。在這些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親力親為,在實踐中經受鍛煉和考驗,在實踐中提高認識,在實踐中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
總之,堅持目標性原則、針對性原則、真實性原則、問題性原則和相容性原則等基本原則,運用情境體驗法、活動體驗法、生活體驗法和實踐體驗法等情感體驗的基本方法,就能激活道德與法治課堂,使之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和旺盛的活力,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實驗中學,臨沂,276000)
編輯/于 洪 終校/巨明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