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球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已經成為重要方面,核心素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要求突出語言文學的文化性與思考性。審美教育能夠滿足上述培養(yǎng)要求,其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核心素養(yǎng)教育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在浩瀚的文學海洋中加強對美的理解與鑒賞,并內化成一種自我能力伴隨一生,對以后的生活與學習產生較大的幫助。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核心素養(yǎng)中的審美教學,通過日常的課程安排,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诖?,文章對初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進行闡述與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審美能力
一、背景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為當前的語文教學指明了新的方向,也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美能力作為核心素養(yǎng)中的關鍵內容,已經成為當前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其教學能力與自身的素養(yǎng)水平會影響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我能力,加強思想認知并不斷提升教學技巧,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設置教學內容,促使學生高效率吸收知識,提高課堂效率,從而達到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的。因此,本文站在教研的背景下,并基于教師自我素養(yǎng)能力提升的前提下,對教師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及審美能力進行探討。
二、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審美能力培養(yǎng)策略
1.教師要轉變教學角色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目標對教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當下的素質教育前提下,教師作為施教的主導者,其不僅要具備教育、示范等能力,還要具備積極影響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2]。教師在其主導過程中能力越強,那么就會對學生產生更好的影響,尤其是在技能獲取、知識收集以及價值觀形成方面會產生顯著的影響,不僅能夠短期影響學生學習,還會對其人生的規(guī)劃產生影響,進而提升社會正能量與良好風氣。由此可見,教師的角色定位與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隨著“核心素養(yǎng)”內涵的不斷深入,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時,必須先從思想與行動上進行自我充實,不斷完善自我認知,準確實施教師角色定位,從之前的被動、輔助轉變?yōu)橹鲃?、強勢,從而實現有效的教學。
2.通過創(chuàng)造合理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發(fā)現美
創(chuàng)設情境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較大的幫助。心理學研究認為,學生對認知的理解與掌握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或情境有較密切的關系。教師在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時,除了促使學生掌握語文文字,還要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通過運用新型的教學方法,對相應的內容設置具體的教學情境,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例如,在《天凈沙·秋思》一文的教學中,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來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感覺身臨其境。
3.重視美育,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
“審美”作為核心素養(yǎng)的構成部分,同時也是美育教學的內容。語文教學本身具有較強的文學性與藝術性,其學科性質決定了該學科能夠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且在較大程度上能夠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由此可見,語文教學在“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占據較強的優(yōu)勢。那么就需要初中教師加強對學生這方面的教育,以增強學生的審美情感。在培養(yǎng)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掘教學內容中的審美相關內容,并充分考慮當前學生的認知情況,以對相應的內容進行歸納、整合,實現較好的功能性教育。教師要不斷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加強美育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更強的文字藝術審美性,進而加強語文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態(tài)度,提升審美意識與創(chuàng)造力。
4.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美
就中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對美的與鑒賞并不難,但是實現有效的創(chuàng)造卻并不容易。那么教師如何教學才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呢?基于素質教育,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美的個性化塑造,來不斷激發(fā)學生去創(chuàng)造美,促使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不斷形成美的運用與創(chuàng)造,并養(yǎng)成良好的審美態(tài)度與情感。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建美的內容,搭建相關平臺,讓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展現個性化的美,形成綜合性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小石潭記》教學中,教師先要組織學生對文中的自然景物的“美”進行理解,然后鼓勵學生自己去創(chuàng)造“美”,通過自己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來展示個性“美”。我組織學生自選景物進行描寫,不需要寫成文言文,但要進行自然描寫,用自己的語言來展示大自然的美,同時也能從中展示出學生的個性。某學生的寫作片段如下:
走進西藏,與藍天白云為伴,這里的“云”是立體的,天空就像是一張藍色的大畫布一樣,將白色的云鑲嵌在上面;又好像天與云是分離的,云上面才是天,而非云與天融合在一起。當然,西藏的天是蔚藍的,清澈、干凈,天高氣爽,使人心曠神怡。
簡短的幾句話描寫了西藏的藍天和白云,云天相接又相離。雖然該生的寫作技巧以及結構設計等方面都還待提髙,但有其個性和特點,尤其是在描寫“云”的時候。這樣的描寫也將讀者帶入了小作者所描寫的意境之中,也展示了小作者的個性美。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教學的核心組成,在素質教育的引導下,教師要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來進行思考,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發(fā)現美,并創(chuàng)造美,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案例分析
培養(yǎng)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發(fā)現美,對文章中所表達的美進行感受與欣賞,只有抓住美的關鍵點,才能通過引導發(fā)現更深層次的美,進而提升理解能力。
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對美的理解,我又選擇了一篇文章進行閱讀,通過閱讀《阿長與〈山海經〉》,先引導學生感受阿長這個人物形象,感受該人物的純真與善良之美。但是,很多學生閱讀完這篇文章后根本感受不到“阿長”的美,甚至有的學生說,阿長根本不是一個“美人”,何談美?是的,阿長不是一個美女,甚至有點不拘小節(jié),“美”體現在哪些方面呢?為什么說阿長是“美”的呢?所以,在教學時,我組織學生討論了下面幾個問題:
①人物美單單指外貌美嗎?②為什么說阿長是“美”的?③阿長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作者是如何進行描述的?
針對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教材,與小組成員一起對這三個問題進行討論,說一說自己的觀點,目的就是要促使學生對“人物美”有全面的了解,加強學生的審美力,同時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所以,在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這一問題情境之后,我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了交流。比如,有的學生認為阿長最美麗,雖然她識字不多,但是她給“我”買《山海經》,足見其因善良而美麗。還有學生認為阿長是封建的,不美,因為福橘的事情,她表現得比較封建。這名學生給出觀點后,另外一名學生立馬反駁,他認為阿長雖然是有封建思想,但也展示了阿長的善良和她對“我”真誠的祝福,她希望“我”能夠得到“福橘”的保佑。我還組織學生進行自主交流,自主討論阿長這一人物的“丑美”,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阿長其人,而且也能在自主鑒賞與交流中感受阿長的美,進而也能讓學生在感悟人物“美”的過程中學會用“心”去看人,看人的“心”而非“外貌”。
參考文獻:
[1]楊通知,田海洋.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內涵及其課堂教學策略[J].黑龍江科學,2017(23):178-180.
[2]薛文坤.基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語文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現代化,2017(45):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