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日玲
摘 要:新課程改革發(fā)展過程中明確指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意識及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需求,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點,掌握數學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及意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探究能力的發(fā)展。為了分析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嘗試動手操作的教學方式,文章作者針對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動手操作的現狀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操作;教學方式
一、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動手操作的現狀分析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現階段的動手操作過于流于形式,一是教師在課堂上并未根據實際的教學需求及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教師由于擔心教學進程,害怕學生動手操作會耗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導致動手操作的機會及時間越來越少,大多數教師會讓學生在課后自己動手操作,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動手操作流于形式。二是動手操作過程中的要求不明確,教師在動手操作之前未能清楚地將操作的目的及要求明確,僅僅將動手操作當做簡單的任務布置下去,學生的積極性未能得到充分的激發(fā),使學生操作的積極性不高。三是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由于操作方式不對,小組分組過程中分工不明確,經常出現一人負責多種任務,而有的人卻沒有任務導致課堂動手操作較為混亂,很難達到相應的動手操作預期目標?,F階段這些動手操作中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學數學教學水平的提高。
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嘗試動手操作的教學方式
1.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課前自主學習是學生對已掌握的知識進行相應調動的一種學習方式,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好地將外界感染因素摒除,完全根據自身數學知識水平及認知能力進行學習及掌握新的知識點內容,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數學意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課前自主學習,通過自主學習將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不懂之處及很難理解的知識點進行標記,激發(fā)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探究及尋求答案的積極性[1],幫助學生掌握各個階段的數學學習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分析、探究及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發(fā)展,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
2.明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動手操作的相關要求
小學生由于年齡、性格及心理的特殊性,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較多的隨意性、情緒性,教師在動手操作前若不提出相應的操作要求及注意事項,學生將表現為缺乏動手操作目標及隨意動手,無法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的現象出現。因此,在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之前,教師要用清楚直接的語言表明操作的相關要求及注意事項,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有效性[2]。
3.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數學知識與人們的實際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小學生由于年齡、心理及認知水平等的特殊性對生活過程中的各種新鮮事物均存在好奇的心理,因此加強動手操作教學是幫助學生更好、自主及直接地掌握數學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方式及途徑之一。教師們通過動手操作能更好、更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降低學生理解抽象數學知識的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在進行“長方形面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教師應提出相應的問題:生活過程中每一種物體都具有不同的長度,學生可以通過測量長方形的長和寬來計算長方形面積,引導學生找出課堂上長方形的物體,如課桌、黑板、講臺、窗戶等,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長和寬的測量后,最后計算出自己所量物體的面積,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
三、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克服相應的數學動手操作的不足之處,通過實施相應的動手操作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學習掌握更深刻的數學知識點,通過動手操作解決數學問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及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朱立新.小學數學教學中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幾點嘗試[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15):224.
[2]劉曉莎.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幾點嘗試與探索[J].讀寫算(教師版),2017(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