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冠毅
【摘要】本文結合教學實際,論述物理教學有效導入途徑,提出教師可結合實驗、視頻、生活經驗、問題、故事等進行導入的策略。
【關鍵詞】物理課堂導入 實驗 視頻 生活經驗?問題 故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1A-0135-02
短短40分鐘的課堂,要想容量大、流暢、高效,沒有精心的設計是絕對做不到的;沒有有效、新穎的導入設計,一節(jié)課的效果會大打折扣,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結合實驗、視頻、生活經驗、問題、故事實現教學導入進行探討。
一、通過實驗實現教學內容的導入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采用實驗的方式導入新課是重要的導入方式之一。許多的物理結論都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或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推理而得出的。教師精心設計實驗導入,通過演示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一些原有認知發(fā)生天翻地覆的改變,并在視覺上獲得一些難以理解的物理現象與物理知識的沖擊。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演示實驗,初步了解相關物理現象及其蘊含的深層次的物理知識。教師精心準備的實驗演示,會讓學生保持高效的聽課狀態(tài),學生愿意跟著教師的步調往下學習,高效課堂得以實現,課堂容量得以保證,學生的物理成績得以提升。
例如,在教學《升華和凝華》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觀察鋼化玻璃管中的碘,碘在常溫下是固態(tài)的,顏色偏暗,學生在學習了操作流程后自己動手做實驗,在點燃的酒精燈外焰上放上玻璃管進行加熱,過了一會兒,玻璃管中的碘變成了紫色的氣態(tài)碘,充滿整個玻璃管,實驗現象極其震撼。學生親眼看到了固態(tài)碘直接變成了氣態(tài)碘,這比教師“長篇大論”述說的效果要好得多。通過碘升華的實驗導入,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欲望,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又如筆者講授的《分子熱運動》一課,如何讓課堂導入引人入勝、如何讓學生通過轉換法開展實驗進而體驗到分子的運動是本節(jié)課的“重頭戲”。筆者是這樣設計的:課前先準備好一棵小樹,在樹枝上掛上棉花團,用酚酞溶液滴到棉花團上,然后在樹下放一瓶濃氨水,并告訴學生這棵小樹寒冬里的一枝梅花,只是花還沒有綻放。當筆者把濃氨水的瓶蓋打開后,滴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團自下而上慢慢變成紅色,學生驚嘆,非常好奇。隨之而來的是氨氣的味道,學生立即捂上鼻子,這就是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熱運動的結果。此時學生終于明白:紅色的棉花團是氨氣和酚酞溶液反應的結果。通過實驗,學生真正體驗到了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的運動,教師在課堂推進過程中再播放分子運動視頻,達到高效教學的目標。
二、通過播放視頻實現教學內容的導入
物理教學中經常遇到實驗無法達成的事實或效果不理想的尷尬。如驗證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的實驗,我們利用真空罩和鬧鈴開展實驗,當抽氣機逐漸把真空罩里的空氣抽出來,我們所能聽到的聲音逐漸變小,但由于實驗設備的局限,無法做到完全沒有聲音傳播出來。教師此時可以借助視頻輔助導入。又如進行托里拆利實驗時,由于水銀有毒,所以一般不建議進行課堂演示,教師不妨通過視頻導入,以讓學生全面觀察到實驗現象。再如《電磁繼電器》這一課,通過教師演示和學生分組實驗固然可以得到實驗結果,但是由于實驗器材偏小而且不好拆裝,所以學生難以看清電磁繼電器的內部結構,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驗前利用視頻導入,讓學生認真看清電磁繼電器的內部結構,了解控制電路是如何起到控制作用和工作電路是如何進行工作的。有了視頻導入,學生再結合親身實驗體驗,學習效果能夠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通過生活經驗實現教學內容的導入
生活經驗的積累在物理課堂中也尤為重要,采用生活中的具體實例,通過討論的形式來導入新課,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其課堂參與度與認同感。在教學《噪聲的危害》時,學生紛紛舉出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區(qū)分噪聲和樂音,如某某歌唱家的歌唱聲是樂音,某某同學在洗澡時的歌聲是噪聲,某某同學打呼嚕的聲音是噪聲等。課堂討論氛圍非常濃厚,教師對學生所羅列出來的實例逐一分析,加以引導,再分別從物理學、環(huán)境保護兩個角度進行交叉分析,提升學生的認知高度,實現有效導入的目標。又如《生活中的透鏡》中的照相機成像問題,學生會根據生活中使用照相機的心得,迅速得出照相機成縮小的像;爭先恐后地回答投影儀能成放大的像,放大鏡能成放大的像。采用生活經驗的具體實例并通過討論的形式來導入,課堂教學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通過問題實現教學內容的導入
物理教學中,如果教師僅僅提問一些與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相關的問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覺得問題無趣,學習熱情就會下降。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未曾思考過的或教學新課時沒有延伸到的內容,提高學生求知的意愿。這就意味著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知識的“屏障”,學生在求解時必須進行一定的思考,既達到回顧舊知識的目的,又可以拓展思維。如筆者在講授《溫度》一課時提問:“人的主觀判斷是否一定準確?”緊接著進行“閉眼猜時1分鐘”小競賽。通過競賽,學生初步形成“感覺不一定準確”的認知,同時學習興趣上升。筆者再追問:“左右兩手中的兩根手指分別從冷、熱水中抽出并同時放到同一杯溫水中,感覺會一樣嗎?”此時學生已經不像開始時那樣肯定自己的想法了,有猶豫說明學生在思考,思維正在進行自我碰撞。此時已經達到筆者的目的,緊接著筆者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感到非常神奇,為本節(jié)課的高效學習做好鋪墊。
五、通過故事實現教學內容的導入
教學伊始,教師在故事情境中創(chuàng)設懸念,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好奇和憧憬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教師再娓娓道來,讓學生在傾聽中掌握知識及激發(fā)探索新課的強烈欲望。如教學九年級第十三章第三節(jié)《比熱容》時,筆者先闡述:“老師到海邊散步,發(fā)現在白天,砂石很燙,而海水是涼爽的;到了夜晚,砂石是冰涼的,海水是暖暖的。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物質的比熱容在作怪呢!”從而導入本節(jié)課的教學。利用故事的形式導入,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能把物理原理講述得更加生動活潑,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