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地秋
摘要:在教學中,預設與生成是一個共同的結構體,預設屬于生成的基本前提,而生成則是預設價值的有效體現,預設是保障生成效益的關鍵,但是有效的生成又必須依靠嚴謹的預設才能得以實現。在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有相互融合的特點,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對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語文教育質量,本文詳細分析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初中語文;預設與生成;融合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12-0021
一、引言
眾所周知,學生都具備一定的個體特性,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具備不同的發(fā)展特性,哪怕是同年齡段的學生也存在不同的個性。國外教育者提出了關于人的人際關系、語言、音樂等多項能力概念,在后續(xù)不斷的完善后該概念被定義成為多元智力理論,這一種理論中個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對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多元化能力,讓學生的成長可以實現多元化。
二、課堂教學目標的預設與生成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以及學生的基礎能力,預設并生成相應的教學資源,從而激發(fā)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熱情以及興趣。
首先,需要保障教學目標的針對性。對于教學內容進行分析,需要將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進度等實行全面的分析,并將整個過程中以動態(tài)性、針對性的方式進行生成和優(yōu)化,確保教學內容與目標符合學生實際。預設的教學目標只是一個起點,是推動課堂順利開展的工具,并不是必須實現的目標,所以教學目標應當有一定的變化區(qū)間。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學中,預設的目標可以是“以孔乙己的案例證明科舉制度的優(yōu)劣勢”,并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討論,例如討論課文結束語中“他大約的確死了”中的“死因”。之后讓學生開放思路,圍繞課題進行討論,在套路過程中并不一定要列舉出科舉制度的優(yōu)劣勢問題,而是需要讓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與小組討論的意識以及能力。其次,目標設計需要有層次性。對于教師而言,需要在教學內容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對教育的目標實行科學制定,實現“跳一跳可以達到”的目標。例如,在《趙普》這一課程的教育中,因為學生是時候崔接觸人物傳記的文章,所以理解難度較高。對此,便可以將教學目標落在段落與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以及人物形象、事件發(fā)展等方面的理解上。
三、教學方法的預設與生成
教師可以按照課堂活動的具體狀況,對課堂中的內容實行科學的安排與規(guī)劃,靈活的應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而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目標,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初中語文教育屬于語言類課堂教學,其中語言能力是教育關鍵。一般而言,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在創(chuàng)作時作者都希望給予濃厚的情感,尤其是在古典文學作品中,作者習慣采用凝練的文字方式展現自身的情感與意境,并實現耐人品味的目的。對此,便可以在課堂中預設情感感染教學,并在預設中滲透文化內容。
例如,在《木蘭詩》的教學中,傳統(tǒng)課堂教學便是讓學生對古詩進行字面翻譯并進行背誦,這一種教學方式不僅在趣味性方面存在缺陷,同時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只能停留在字面上。對此,在教學中應當注重對學生寫作特點的培養(yǎng),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適當的進行創(chuàng)新、改變甚至是創(chuàng)作。例如,在《木蘭詩》中,每一段都刻畫了相應的場景,同時采取了排比、對偶以及夸張等寫作方式。對此,在教師完成知識點講解之后,便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運用《木蘭詩》中的寫作方式進行仿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成績較好的學生可能會非常活躍,但是成績較差的學生可能無從下筆。對此,教師便可以進行引導,如提出相應的仿寫案例“郎朗復郎朗,清晨讀課本。不聞窗外事,專心研課文”。之后,讓學生根據相應的思維方式進行仿寫,對于學生而言,并不是一定要達到寫作方式、結構等都相同的要求,要求應當適當降低。借助這一種方式實現培養(yǎng)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
四、課堂中實行動態(tài)預設和生成
為了更好地強化教學過程中學習內容的動態(tài)化預設與生成,提升教學效率并達到教學目標。對于教師而言,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多種可能幫助教師提升教學效果,并提高教學信息的及時捕捉效益。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內容動態(tài)預設和生成主要體現在質疑、反饋方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能力與思維,對于文章中所呈現出的和自身看法、理解違背的內容進行獨立思考,讓學生在提出質疑之后,教師可從客觀的角度幫助學生思考和分析,進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從而與學生一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這一課中,學生可能會提出關于“于勒不思進取,致使自己被嫌棄屬于咎由自取”。對于學生提出的這一種質疑,教師可以豐富學生對于文章背景的理解,描述或講解作者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以深化課文內容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理解深度,借助推理和整理資源的方法讓學生感受作者,從而感受社會背景與制度之下人際之間金錢關系的本質。
五、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育中,預設與生成有非常顯著的應用價值,但是教師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著手,對教學內容與目標進行全面且有效的分析,同時制定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借助強化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合作和交流,通過引入情境的方式突出教學效益,運用行之有效的預設和生成,從深層次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認知和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效果,推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學習效率得到全面性的改進。
參考文獻:
[1] 計從斌,馬睿東.淺析有機合成反應中的“官能團極性反轉”現象[J].化學教學,2015(4).
[2] 張 旭.體育教學課堂中文學作品藝術性語言的運用探討[J].語文建設,2016(10x).
[3] 秦靈玲.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的高職英語教學——評《英語教學論》[J].當代教育科學,2016(22).
(作者單位:浙江省蒼南縣橋墩鎮(zhèn)第一中學 3258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