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林
摘要: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蹦敲丛谛W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恰當得法地運用好課堂提問,就能激發(fā)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訓練小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能力。課堂提問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合部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主動性,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之情,能使學生認真思考,探討知識的源泉,自覺開發(fā)知識的寶藏,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提問更是一個重要的技術問題,會提問的老師,能將一堂課變得輕松自如,將學生引向知識、能力、覺悟的目標,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自己聰明才智的機會,它對教師駕馭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提問教學;課堂提問一、創(chuàng)建良好師生關系
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情感因素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一位學生如果尊重、愛這位老師的話,自然就會對這個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在課堂上也就會特別專心地聽講,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也就認真地思考,課堂學習的效率自然就高。雖然我們說這樣的學習觀難免會顯得不夠成熟,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有很多學生就是帶著情感因素來學習的。因此我們就盡量把自己扮演成一個受學生尊重、歡迎的老師。這樣就可以把帶著情感因素學習這種不利的因素轉化成積極的因素。要創(chuàng)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就要做到以下幾點:①教師要熱愛教育事業(yè)。只有對教育充滿愛,才會認真鉆研盡自己所能地傳授知識,學業(yè)專了,授課條理清晰,學生自然對老師產生崇拜與愛的情感。師生關系自然而然就融洽。②教師要主動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個體。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盡力去幫助,不管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應當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任何情況下不說侮辱學生人格的話。與學生談話時,一定要以沉著鎮(zhèn)定、言語文明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即使學生犯錯了,老師批評時,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挖苦,不打擊。
二、課堂靈活提問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的提問要靈活應變。如,一位教師教了整數減帶分數后,要求學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個學生只把整數部分相減,得出3+1/4;另一個學生從被減數中拿出1化成4/4,相減時5又忘了減少1,得3+3/4。在分析這兩個學生做錯的原因并訂正后,教師沒有到此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這個題目應如何改動?這一問,立即引起全班學生的興趣,大家紛紛討論。這一問題恰恰把整數減帶分數中容易混淆或產生錯誤的地方暴露出來,這種問題來自學生,又由學生自己來解決的方式,不僅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要注重抓住教學重難點提問,啟發(fā)思考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guī)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guī)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
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并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么?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教師提出: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么樣?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么?那么怎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很快推導出公式。
四、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
教師不僅要在每節(jié)課堂上創(chuàng)造質疑機會,還要使學生真正開動腦筋想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或自己不懂的問題。把這一時間真正利用起來,而不是走走過場而已。為了使學生會提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一些訓練,可以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學生的身份去示范提問題。例如,二年級教材學習了角的認識,對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稱,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些內容,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什么問題嗎?學生答道沒問題。真的沒問題了嗎?那我來問個問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角的大小為什么與邊的長短無關呢?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角的邊是射線,射線是沒有長短的,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角的大小決定于兩條邊張開的程度。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示范提問題,久而久之,也就讓學生有了提問題的意識,在引導學生提問題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提問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
在我們的教學中總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不可能每個學生的水平都一樣,正所謂“十個指頭長短不一”學生之間是存在很多個性差異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去了解和適應每一個學生,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來組織好課堂教學,課堂上的提問要面向全體又要照顧好個體差異,盡可能的讓全體學生都投入到問題的思考當中去,充分發(fā)揮各自的潛能。同時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見解,這時教師就要注意照顧中下水平的學生,簡單的問題多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在展現自己的同時也能體會成功的喜悅,久而久之,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增強,學習的動力也就凸顯出來了,效果不言而喻。
課堂提問看似簡單,但實施起來卻往往有相當的難度。它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huán)境的變化莫測,使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難預料性。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學的前提,要實現有效教學的目標,教師就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實踐、反思、總結,從不會到會,從無效到有效,從不熟練到駕輕就熟。在教學中,如果能注意課堂提問的藝術,朝著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的目標不懈努力,那么提問就能真正成為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積極思維,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縣井溝東鄉(xiāng)族鄉(xiāng)果園山小學73180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