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何振蘭
摘要:覺新與少安同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與浸染,有著相似的文化心理。而且他們都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長子形象,因此背負著許多相同的責任與義務。但是由于不同的時代背景和家庭環(huán)境,他們又有著迥異的性格與命運。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覺新;少安;性格與命運
讀完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再讀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不禁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覺新與少安在他們不同的人生軌跡上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他們同為了家庭而放棄了學業(yè)、犧牲了愛情,無怨無悔地將家庭的一切責任挑在自己的肩上?!百河H侍家”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觀念滲透到了他們的思想深處,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文化心理和行為規(guī)范。他們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全都綁縛在了對家庭的奉獻上。
一、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長子情節(jié)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自西周建立的宗法制度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霸诼v史長河中,中國一脈的專制制度和帶有某種血緣情結的宗法制度相結合,形成一種‘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結構,這種社會政治結構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包括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在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中,人們的生活嚴格地限制在倫理秩序之內(nèi),于是形成了封建家長制,即晚輩無條件地服從長輩。
在《家》中我看到了高家的長子覺新的處境:“父親去了,把這一房的責任全放在他的肩上。上面有一個繼母,下面有兩個在家的妹妹和兩個在學校讀書的弟弟。這時候他還只有二十歲,于是他平靜的把這個家庭的擔子放在了他年輕的肩上?!边@一切都因為他是一個封建大家庭的長子長孫。沒有人強迫他,是他無怨無悔地挑起了這個重擔,因為他有著強烈的“俸親侍家”的責任感。事實上他并非沒有理想、沒有活力而甘愿做一個舊家庭的俘虜。在風起云涌的“五四”時代,他閱讀新報刊、接受新思想。但是在行動上卻維護著舊家庭、舊禮教。因為他把維護那個暮氣十足的舊家庭的延續(xù)與發(fā)展當做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讓我們再來看看少安:他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盡管“他很聰敏、好學、成績拔尖”可是,為了分擔父母的責任他不得不放棄了學業(yè),十三歲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擔。面對著心愛的姑娘他只是退卻、逃避,“他要是真能和她生活一輩子,那他對自己的一生是多么的滿足呀!他想他如果家景好一點,和他一塊去城里上完中學,參加了工作,他說不定真能和她結合……但他能抱怨命運嗎?能后悔自己回來當了農(nóng)民嗎?不,他不抱怨、不后悔也不為此而悲傷。他要幫助父親養(yǎng)活一家人,而且要對少平和蘭香的前途負起責任來?!币虼吮M管日子過的很艱難,他卻為自己維持著這個家而感到驕傲。
少安的生活環(huán)境迥異與覺新。從小他就看著父母為了生計而受著煎熬,生活的艱辛而又酸楚。極端貧窮的家庭催人早熟,十三歲的他過早地“心平氣靜”地承擔起支撐家庭的重任。正如覺新一樣他為了家庭,親人而犧牲著自己的一切。
二、時代語境與人物命運
第一、唯唯諾諾,逆來順受的覺新。覺新出生于一個專制的封建大家庭中,他的祖父、父親都是以封建倫理綱常作為處事信條的人。因此,覺新從小就接受封建宗法家族觀念以及道德原則的影響?!熬汲迹父缸幼印钡纳献鹣卤暗膫惱碛^念已滲透到他的思想深處,約束著他的思想和行為。這一切造就了他的本分、善良而又謙卑、怯懦的性格特征。
他關愛弟妹、孝敬父母,整個一生都溫和、善良地愛著他身邊的人,他也同時傷害了他身邊的人。這些都歸咎于他逆來順受、與人無爭、服從權威的軟弱性。無論長輩提出什么樣的要求,他都“唯唯的應著”盡管他自己并不愿意這么做?!盁o抵抗主義”與“作揖主義”成了他服從長輩的永恒信念。父親用拈鬮的方式?jīng)Q定了他的婚姻,聽從父命放棄學業(yè),讓他的妻子到城外生產(chǎn)以至于難產(chǎn)而死……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盲目的奉行自己的“孝”的觀念而造成的。
封建宗法家族觀念深深的束縛著覺新的思想,成了指導他行動的無形繩索。他背負著維護舊家庭的重擔,試圖犧牲自己來維護家庭的和睦,因此他處處妥協(xié)與屈服。但是結果卻事與愿違,他的這種行為只會給別人帶來更多的痛苦與不幸。
第二、勇毅力行,堅韌頑強的少安。在善良、敦厚之外少安更多的傳承了中華民族勇毅力行、堅韌頑強、勤勞務實的民族特征。他的性格既打上了傳統(tǒng)民族文化積淀的烙印,又受新的思想意識所影響。從小在封閉落后的黃土高原上成長起來,古樸質(zhì)拙的黃土鑄就了他不屈不撓、頑強奮斗的意志。在各種困境與挫折中,他從不聽從命運的擺布,而是以一種“可怕的吃苦精神”與困難與命運頑強的斗爭。
由于過早的挑起家庭的重擔,少安深切的體會到貧乏的物質(zhì)條件,落后的生產(chǎn)方式,以及封閉的生活環(huán)境帶來的苦難。因此他擺脫困境、改變生活方式、掌握自己的命運的愿望也就尤為的強烈。他看慣了父母因困頓的生計而愁眉不展,他再也不愿讓自己的孩子受這種煎熬。正是這種艱難困苦的人生賦予了他不斷抗爭的品格。他精明、能干、吃苦耐勞,很快展示出自己的膽識和才華,成了“村里少數(shù)幾個讓田福堂頭痛的人”。在社會主義陷入極“左”的災難之際,他出任生產(chǎn)隊長,擴大豬伺料,雖遭批判,卻不能使他的心靈馴服;進行責任田承包,打破舊的生產(chǎn)方式,表現(xiàn)出過人的膽識與遠見;在磚廠破產(chǎn)后,貸款重振窯場,將事業(yè)拓展的更寬……這一切表現(xiàn)出他與命運挑戰(zhàn)、與現(xiàn)實抗爭的精神。
三、不同的時代氛圍下,作者所賦予與主人公的意義不同
由于巴金先生出生于封建家庭,他的《激流三部曲》描寫了一個封建大家庭由盛到衰的過程,一個在專制主義重壓下被扭曲的病態(tài)的靈魂。覺新的時代封建倫理受“正統(tǒng)觀念”“存天理,滅人欲”觀念的影響而嚴重失范,覺新便是這種畸變的倫理道德之下的犧牲品。巴金之所以塑造這樣一個人物形象,是因為他試圖借這個典型人物來“挖掘在封建專制主義重壓下,我們民族怯懦茍且的國民性”來揭示在封建大家庭中開始覺醒的長子的悲慘處境和無奈的生存狀態(tài),使人們看到覺新也就看到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暴虐。從而也就會喚起人們對陳腐的封建主義觀念,對專制的封建家長制度的敵視與仇恨。
作者路遙出生在黃土高原上一個平凡的農(nóng)民家庭,在他的筆下展現(xiàn)了新社會陜北農(nóng)村的滄桑巨變,表現(xiàn)了社會轉(zhuǎn)折期農(nóng)村青年的性格與命運的發(fā)展過程,以及他們追求時的挫折、生存時的困頓、奮斗時的艱辛。他將“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的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不同的時代造就不同的人。覺新與少安他們受傳統(tǒng)的影響,“仁愛孝悌,克己奉公”的倫理情節(jié)烙印在他們的思想深處,面對命運的打擊、人生的苦難、他們同有著無數(shù)的困惑與無奈。然而不同的是,覺新屈從命運,從不爭取自己的幸福,少安卻“任爾東西南北風,千磨萬擊還堅勁。”以他頑強的生命力與命運抗爭,從不在命運的打擊下低頭。雖然同為長子,但少安不同于覺新,他的成長,是新一代的中國男性對傳統(tǒng)文化不斷的吸收與摒棄的過程。
(作者單位:1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海子灘初級中學 733100
2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第五中學 73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