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學習的開展,改變了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為積極探討、合作交流,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文章主要論述有效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提高數(shù)學課堂有效性的幾點實踐性體會,以期共享。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合作學習;數(shù)學教學;運用策略
合作學習在新課改形勢下,是成功的教學方式,但對于合作學習、探究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值得探討。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探討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有助于數(shù)學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 優(yōu)化合作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前提
目前的小組合作多流于形式,首先表現(xiàn)在合作小組的劃分的隨意性,如同桌、前后位、前后排等自成一組,采用的是就近原則。這樣分組,且不說分組應注意學生的層次性、學生的興趣特點以及學習成績的優(yōu)劣,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等的合理搭配,注意性別的合理搭配等,不利于合作學習的推進和開展,單就從學生的座位方面分組,弊端顯而易見的是座位變化,小組也隨之而改變,座位變動,小組變化,組員之間的相互磨合,組員之間的關系融洽,開展合作學習得心應手,隨著小組的重新劃分,重新分配小組之間的角色和任務,給小組合作學習帶來一定的麻煩和不便,從而制約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筆者認為小組合作學習雖然不能一學期固定不變,但也不能朝令夕改,小組的劃分應注重平等性,利于合作學習的評價的公平性。如一個班級48人,分為8組,每個小組6人,首先根據(jù)數(shù)學成績分組,分組如下:
第一組:1號、16號、17號、32號、33號、48號
第二組:2號、15號、18號、31號、34號、47號
第三組:3號、14號、19號、30號、35號、46號
第四組:4號、13號、20號、29號、36號、45號
第五組:5號、12號、21號、28號、37號、44號
第六組:6號、11號、22號、27號、38號、43號
第七組:7號、10號、23號、26號、39號、42號
第八組:8號、9號、24號、25號、40號、41號
這樣分組,顯然依據(jù)成績劃分,盡量每一個學習小組的平均成績持平,有利于評價的公平性。當然,這樣小組劃分不是固定的,教師可以根據(jù)性別、興趣、特長、愛好、性格等方面而綜合考慮,在綜合的基礎上,在保證基本公平公正的基礎上進行微調,確保小組的分組,有助于激發(fā)興趣、調動積極性,提高課堂參與度。
二、 明確合作的目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基礎
合作學習的目的不明確是合作低效的又一主要原因。教師上課講累了,或者是聽課老師在就“合作一下”,此時的合作是調適品、裝飾品,對合作的意義、合作的目的認識不夠,合作的有效性就根本談不上。此外,學生在合作時,無所適從,對沒養(yǎng)成合作習慣的學生而言,合作是最令人難受的事,討論時說什么、怎么說等一籌莫展,有的把合作當做釋放,看作熱鬧的瞬間,種種不良現(xiàn)象決定了合作學習的無效和低效,歸根結底還是合作的目的尚不明確。因此,合作活動開展時,教師務必讓學生清楚合作什么,合作到什么程度,并且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習。
教學《軸對稱圖形》時,筆者給出兩個圖形△ABC和△DEF是軸對稱圖形,畫出這兩個三角形的對稱軸,這個任務,可以讓學生先小組討論——怎樣找到并作出對稱軸,讓學生先自主畫一畫,再匯報交流——說出畫的步驟和方法,如此的合作任務明確、具體,學生知道做什么、合作什么,也明確合作的目的和意義,因此,合作學習才有指向性、才會發(fā)揮合作的作用。
《平面直角坐標系一》的教學,筆者設計了探究任務一:去電影院看電影,電影票上至少要有幾個數(shù)據(jù),才能幫你找到你在電影院中的位置,確定你的座位?如何表示平面內的點?設計探究活動二:坐標系內的各個象限內的點的坐標有什么特征?坐標軸上的點有什么特征?等等,有了明確、具體的探究任務,合作起來才知道說什么、怎么說,合作才有效。
三、 師生關系定位——合作有效性的關鍵
合作活動開展時,有的教師完全置身于度外,要么在教室里轉轉走走、瞧瞧看看,或者干脆把課堂放手給學生,自己去辦公室,認為合作學習是學生的事,與自己無關,才是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殊不知,教師的角色由“教”到“不教”的轉變,是傳統(tǒng)教學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造成了教師的一言堂為優(yōu)生的一言堂,或者幾個優(yōu)生的群言堂,根本沒有發(fā)揮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多數(shù)學生在教師視而不見的課堂上,心思游離于窗外,等待著下課,合作有效與否,只有教師心知肚明。
新的課堂觀,教師身兼數(shù)職——學生的合作者、課堂的主導者、活動的參與者,在學生合作中“有疑”時,教師及時參與進去,在合作中遇到障礙時,教師應立刻加入其中,幫助學生尋找突破口,學生在合作時,部分學生懶于參與,教師的監(jiān)督和督促是很有必要。如果合作時,教師遠離學生,放任自流,合作低效也不言而喻。
如九年級的《圓》的教學時,筆者先組織學生開展“套圈”游戲,通過這個游戲,讓學生明確只有一個“立柱”時,學生站在一條直線上套圈是不公平的,應圍成圓圈才相對公平公正。然后開展探究“什么是圓”的活動,筆者提供每一個學生下面兩件物品之一:(1) 一段(兩端已打結)的棉線;(2) 一段(兩端已打結)的皮筋。讓學生兩人一組合作,用這些材料和手中的筆,在紙上畫圓,再交流畫法和體會,在探討為什么套圈游戲中,圍成圓形就公平?這些合作任務的提出和開展,筆者一直參與其中,在教室內走動,隨時提供幫助和給以建議性的指導,合作、探討熱烈、有序開展,構建了其樂融融的互動課堂。
合作學習,是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更使課堂模式發(fā)生根本的轉變,課堂的有效性也因學生的合作、小組探究而充滿活力,走向高效。
參考文獻:
[1] 梁立貴.初中數(shù)學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1(6).
[2] 陳晨.高初中數(shù)學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國西部科技,2010(21).
[3] 徐其權.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2012(17).
作者簡介:葛秀蘭,江蘇省新沂市第十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