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燕
【摘 要】審美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路徑之一,美術教學作為實施審美教育的主要方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者需要結合學科特點合理滲透審美能力培養(yǎng)目標,促進小學生欣賞能力、審美意識、藝術涵養(yǎng)的綜合提升。小學美術教學實踐顯示,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效果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因此小學美術教學工作者要樹立危機意識,開展教學改革工作,逐步提升小學美術教學質量,促進學科教學作用的有效發(fā)揮。本研究中,筆者將集中分析借助小學美術教學契機培養(yǎng)小學生審美能力的路徑,希望本研究內容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小學美術;審美能力;培養(yǎng)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263-01
引言
審美教育是美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結合新課程改革對小學美術教育的要求,小學美術教學工作者需要集中分析當前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教學實踐提出改革措施。
一、注重培養(yǎng)觀察習慣,培養(yǎng)審美感知能力
培養(yǎng)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是促進其審美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要求小學美術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啟發(fā)學生有針對性的觀察。觀察力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活動,引導小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觀察某一個事物可以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該類型事物的表征,包括結構、形態(tài)、顏色等特征,這對小學生的審美意識構成具有積極意義。觀察時,配合多種感覺器官去感知,如用手摸、用嘴嘗、用動作模仿等,幫助學生按順序觀察事整的輪廓、顏色、結構特點等。如畫白菜,結合秋收白菜,通過讓學生參加收白菜的勞動,讓他們觀察大白菜,培養(yǎng)他們細致的觀察力;畫可愛的動物時,先讓學生觀察自己家的家畜、家禽,回來后再啟發(fā)回憶最后進行作畫。小學美術教學中所謂的基本功訓練、基本功歸納起來,其實就是眼睛的觀察力,大腦分析力、判斷力、記憶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以及手的熟練、準確的表現(xiàn)力。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培養(yǎng)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審美客體,通過線條、色彩、體積、結構等外在形式所表現(xiàn)出的特有的美的本質、人文內涵。如北京的故宮金碧輝煌,氣勢雄偉;上海黃浦大橋、北京亞運村、水立方、鳥巢體育館等都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文明的社會藝術美。
二、深化美學思想,完善審美能力培養(yǎng)觀念
教師對于美學思想的理解程度是影響其美術素養(yǎng)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說美學思想是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理論先驅[1]。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重視起美學思想的重要性,在深化自身的美學思想理解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滲透美學思想,通過具體的教育方法,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想象力、觀察力和創(chuàng)作力,幫助學生對“健康審美”建立完善的印象,建立一個客觀、藝術、豐富的審美眼光。例如,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想通過線條的組合使用,進行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首先我用一段歪歪斜斜的線條畫出一只小白兔,然后讓學生說出他們看到這只小兔子時的心里感受。他們有的說“別扭”,有的說“丑”,這時我順勢導人,畫一只線條流暢、曲線,再讓學生來說出心中的感受[2]。在這時,學生的答案已經(jīng)變成了“很漂亮”“很可愛”等詞匯。通過兩只不同兔子之間的對比,教師可以向學生灌輸“美”和“丑”之間的區(qū)別,讓學生理解美存在的形象和價值,幫助小學生樹立先進的審美理論體系。
三、豐富理論知識,打下堅實基礎
小學生的年齡層次較低,缺乏生活經(jīng)驗和鑒賞能力,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需要幫助小學生夯實知識基礎,為其審美能力培養(yǎng)奠定基礎,這就要求小學美術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注重美術理論教學,掌握好基礎夯實和審美能力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3]。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能全面掌握線條、色彩的明暗度等基礎知識。學生只有具備了理論基礎,才能在以后的學習中厚積薄發(fā)。如,顏色系列知識,最基礎的是三原色,即紅、黃、藍。此外,學生還要掌握三間色,即橙、綠、紫;三原色最基本的顏色生成規(guī)律:紅+黃=橙色,紅+藍=紫色,藍+黃=綠色。學生還要根據(jù)顏色區(qū)分色調的冷暖:暖色調的顏色有紅、橙、黃等;冷色調的顏色有藍、綠、紫等。
四、引導學生鑒賞名著,提升學生審美境界
美術欣賞課是小學美術課程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美術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美術欣賞課,提升小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4]。例如在“素描欣賞”相關教學內容中,教師要明確教學定位,通過講解素描的概念,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素描,即從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來說,素描就是單色畫,我們用毛筆、鉛筆、鋼筆、木炭條等工具畫出來的黑白畫,都可以叫素描。進而讓學生自主探究欣賞和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素描作品[4]。在開展小學美術欣賞課程探究性教學的過程中,美術教師要轉變觀念,突破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禁錮。堅持問題導向,在開展美術欣賞教學的過程中,要著力避免教學內容的空洞,要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通過闡釋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美學治理,將美術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審美問題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當中,要從強化學生美術欣賞基礎入手,通過情感化教學和代入化教學等方式,提升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興趣和動力。在開展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文化體驗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美術素養(yǎng)。
結語
綜上,利用小學美術教學契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新課程改革對小學美術教育的基本目標要求,在小學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具有多樣性,包括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利用欣賞課程以及課外實踐形式等。小學美術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引導學生體驗學科學習樂趣,為小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供契機,并積極總結教學經(jīng)驗,進一步完善教學方法。本研究集中分析了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路徑,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張莉.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美術教育研究,2015,22(04):170-171.
[2]李彤.關于農村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策略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4,23(01):52-53.
[3]馬洪玲.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J].新課程(中),2014,16(O7):56-57.
[4]張莉.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美術教育研究,2015,34(04):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