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健
摘 要:目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行,小學語文課堂開始注重即時評價的作用,希望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目的,為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顯著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結合一定的教學實例,從情、理、度以及味等不同的角度對即時評價的有效策略進行研究,希望以此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 即時評價 有效策略
引言
近些年,隨著素質教育開始被大眾所接納,學生日益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以人為本”逐漸成為課堂教學開展的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上,小學語文教師開始注重對于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從而使得學生獲得情感上的體驗,讓學生在受到鼓勵的基礎上增強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這對于后續(xù)學生的綜合發(fā)展相當關鍵。因此對于小學語文課堂即時評價的策略進行分析應該是一項具有普遍現實意義的工作。
一、評之以“情”,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
衡量一個課堂成功與否的指標不僅僅是教師的講解成效,還包括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要積極對學生進行觀察,明確學生能夠以積極的姿態(tài)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1]。這就要求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進而在對學生進行啟迪的過程中,使得學生能夠主動的跟隨教師的思路走,為課堂效率的提升打好基礎。
比如在講授蘇教版三年級語文《西湖》一課的時候,一般的語文教師都會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的朗讀,從而勾畫出描寫西湖美景的句子,總結西湖都有什么樣的特點。但是通過對于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觀察,筆者發(fā)現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沒有良好的勾畫習慣,只是將對問題的解答停留在頭腦當中。這個時候教師也不應該馬上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否定,而是應該通過點撥讓學生意識到做筆記、對文章內容進行勾畫的重要性。比如可以以一個習慣比較好的學生為例,在全班同學面前夸獎他積極動筆的好習慣,進而使其他學生受到激勵,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此基礎上,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提出一些比較有難度的問題:“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對于西湖的景色展開敘述和描寫?”有了上述的好習慣,學生自然就會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積極回答問題,對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相當關鍵。
二、評之以“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學課堂評價以追求“準確性”為主要目標[2]。但是受素質教育的影響太過深遠,教師往往無法做到“理性”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是一味的以鼓勵為主,使得學生無法及時發(fā)現自己的問題,對于學生后續(xù)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語文教師要采取公平公正、客觀有理的態(tài)度對于學生表現進行評價,降低錯誤評價的發(fā)生幾率。
比如在學習蘇教版三年級語文《越王勾踐》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切實感知勾踐當時的心理特征,筆者讓一些學生上來進行角色扮演,對于勾踐當時狀態(tài)進行表演,但是一些學生卻面帶微笑的進行扮演。這個時候筆者就對學生做出了提醒:“勾踐當時受盡屈辱,心中十分憤懣,還能笑的出來嗎?”這個時候學生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改變了自己的表演風格,獲得了學生的普遍認可。這種理性、及時的評價對于提升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進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評之以“度”,引領學生良性發(fā)展
現階段的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低下,往往不能受到過為嚴重的刺激,因此語文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評價的時候要掌握一定的“度”,也就是不能對于學生的錯誤進行沒有原則的、粗暴的批評,讓學生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而對于學生取得的成績就進行空洞、無邊幅的贊揚,使得學生產生飄飄然的心理[3]。
比如在講授蘇教版三年級語文《日月潭的傳說》這節(jié)內容時,有些教師在講授完畢之后,會讓學生進行傳說的復述,學生在脫離課本的前提下進行了完整的復述,教師就大贊“復述的真好!太棒了”,緊接著就邀請其他的同學對于自己的所熟知的神話故事進行講解,一位同學在講解完《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這些故事之后,教師又放下書本,鼓掌稱贊到“真的是太好了,這位同學真是太優(yōu)秀了!”這些太過刻意、言過其實的贊揚往往并不是發(fā)自內心的,使得評價本身失去了價值,學生久而久之會產生傲嬌情緒,對于自身的綜合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評價的“度”,使得教師本身對于學生的期望能夠實現清晰的表達,促進學生的良性發(fā)展。
四、評之以“味”,引導學生有效學習
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要突出自己的“語文味”,也就是常規(guī)的語文素養(yǎng)和基礎,從而讓學生在被贊揚或是指出錯誤的時候也能夠感知到語文的強大作用[4],這對于學生獲取新鮮的語文信息,進而不斷參與語文課堂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學習蘇教版三年級語文《李廣射虎》這篇課文的時候,筆者首先安排學生自行朗讀課文。完成之后,請一位同學對于“射虎”一段進行詳細的朗讀,對于學生朗讀過程中感情不到位的現象,教師可以這樣評價:“你讀的與‘嗖還差一點”,這個時候學生就意識到自己的情感不突出, 沒有表現出射虎的“猛烈”,因此就會進行調整,然后開展二次閱讀。對于學生第二次閱讀當中取得的進步,教師就可以進行鼓勵,“這次讀的就非常有氣勢了,與李廣射虎的勁頭可以相媲美了”。在這樣具有“語文味”的評價當中,學生可以準確的對于課文情感進行把握,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將語文學習的意識融入到生活中,使得語文學習真正發(fā)揮出自己的價值。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小學語文課堂日益重視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而即時評價體系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這樣的背景下,語文教師要通過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從而在為學生制定針對性的評價策略的前提下,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為課堂氣氛的活躍、課堂效率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真真.國內外關于即時評價標準的研究綜述[J].亞太教育.2016(31).
[2]劉麗娜.讓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閃光[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1).
[3]朱玲紅.小學語文課堂評價的偏與正[J].浙江教育科學.2015(01).
[4]武存克.淺談小學語文課堂中即時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周刊.2015(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