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妹
[摘 要]“錯誤”是相對的,教師應辯證地看待錯誤,不斷挖掘錯題的價值。從一道出錯率極高的典型例題出發(fā),提出新的題型,引導學生比較分析新舊題型的共同點,學會認真審題,把握核心關鍵量,從而有效解決問題。
[關鍵詞]錯誤;審題;思考;改進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5-0047-01
一、題目呈現(xiàn)
原題:姐姐將一根跳繩裁成兩截,一截長1/5米,另一截是總長的1/5,比較兩截繩子的長度( )。
A.第一截長 B.第二截長 C.一樣長 D.無法確定
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但選對的人數(shù)比例只有29.2%(有20.8%的學生選B,18.7%的學生選 C,31.3%的學生選D),令人頗感意外。為此,筆者從師生不同的思維角度進行調(diào)研,試圖探尋學生解題的認知障礙。
一、診斷尋因
綜合分析,主要是以下原因?qū)е聦W生頻頻出錯。
第一,不善審題,直覺“斷案”。小學生的審題習慣是靠長期的習題作業(yè)來養(yǎng)成的。很多時候,學生出錯的根由并不是不會做,而是誤解了題意或者遺漏了關鍵條件,甚至是沒弄懂題目的語義和要求,僅憑直覺判斷,只能得出錯誤的答案。
第二,機械重復,直接屏蔽思考程序。當學生對高度雷同的一類題目練習過于頻繁時,就會失去興趣和耐心,自覺屏蔽掉思考程序,直接“下結論”。顯然,選D的學生之所以會不假思索地做出決斷,就是單一刺激后形成的條件反射。
二、課堂追蹤習題教學
出示例題:張明和李強各有一支同款同號的木制刀削鉛筆,張明用了■分米,李強用了■,誰的鉛筆用得多?
第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主猜測答案。學生大多是憑空臆想,答案五花八門。
第二環(huán)節(jié):根據(jù)直觀法,利用實物操作來幫助學生建立數(shù)字表象。
第三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繪制線段圖,將學生頭腦中抽象、模糊的分數(shù)概念直觀化,構建分數(shù)模型。此時,大部分學生都能接受鉛筆長等于1分米時,2/5分米和一支鉛筆的2/5一樣長;當鉛筆的長小于1分米時,2/5分米比一支鉛筆的2/5長;當鉛筆的長大于1分米時,2/5分米比一支鉛筆的2/5短。
第四環(huán)節(jié):鞏固應用練習。
(1) 甲、乙兩艘貨輪分別運同樣多的集裝箱,在相同時間內(nèi),甲船運輸了任務量的1/3,乙船運輸了1/3噸,誰的效率高?并說明理由。
(2) 給兩面同樣大小的墻壁貼瓷磚,第一面墻壁貼了2/3平方米,第二面墻壁貼了整面墻的2/3,哪面墻沒貼瓷磚的面積大?
第五個環(huán)節(jié):提升測試。檢測題:A、B兩位同學有同樣多的零花錢,A花掉4/5元,B花了4/5,誰的余額多?
三、教學改進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對教學做出改進。首先,嚴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讓他們細心分析、對比四道練習題,尋找共同點——都有兩個單位“1”,且這兩個單位“1”指代的量相等。在這種情況下,單位“1”的實際容量,直接導致了分率所占份額的大小。根據(jù)分數(shù)的意義,分率不能與基數(shù)數(shù)目比較大小,由于分率所對應的分量是隨著總額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實際量與分率量的大小關系也具有不確定性,故而,對簡單解釋成“無法比較”便于學生理解。其次,跟進練習中出示類似的題型“張明和李強共同吃完一個西瓜,張明吃了2/5,他倆誰吃得多?”學生發(fā)覺此時只有一個單位“1”,題目沒有交待單位“1”的具體計量額度,但從表示分率的2/5中不難推出,兩人合吃一個西瓜,張明吃了總數(shù)的2/5,那么李強吃的就是余下部分,即總數(shù)的3/5,這與單位“1”的具體額度無關,只要其固定不變,就有3/5>2/5,所以分率3/5對應的份額一定大于分率2/5對應的份額,這就清楚地說明“李強吃得多”。最后,指引學生尋找同類題的共同點,比較新題型與舊題型之間的差異,促使學生學會認真審題。為了嚴防學生出現(xiàn)“熟視無睹”“麻木不仁”的消極應試狀態(tài),筆者在鞏固練習后加了一道變式題以強化學生對分數(shù)意義的理解。
通過上述教學改進,一周后的復檢結果顯示,再次面對同類題型,學生解題的正確率由29.2% 上浮至93.8%,成效顯著。這與學生對分數(shù)意義的深入理解,以及審題能力的強化訓練是分不開的。
綜上可知,學生的“錯誤”猶如一盞聚光燈,它能讓教師教學中細小的失誤暴露無遺,同時也讓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得以曝光。作為教師,要正視學生的錯誤,將錯就錯,“廢物”利用,同時注重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滲透,立足于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責編 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