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階段,學生對于思想品德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這就造成他們在課堂上不會認真聽課,也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來。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筆者在教學中采取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幫助他們夯實基礎。
關鍵詞:合作探究;基礎;思想品德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率較為低下,多數(shù)學生對于這門在他們認知中屬于“副科”的科目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熱情與好奇心并不強烈,這對于學生自身的學習發(fā)展非常不利。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教師應該轉(zhuǎn)變自己的教學思路。
一、
合作性學習的作用
(一) 活躍課堂氛圍
合作性學習,即學生一起合作探究,此種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降低對學習思想品德知識的畏難情緒,也會讓他們感受到思想品德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在思想品德課堂上使用合作探究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對學習知識有歸屬感,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從而幫助他們有效夯實基礎知識。
比如,以“在承擔責任中共同成長”這一內(nèi)容為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探討“在班集體中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當集體的利益與自身的利益產(chǎn)生沖突的時候,應該怎么樣抉擇?”這樣兩個話題,這樣的話,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對于新課學習的趣味性會逐漸增強,進而促使課堂教學順利開展。
(二) 體現(xiàn)學生的主導作用
合作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在使用此種教學方式的課堂上,學生成為主導課堂的主體。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此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還能夠有效鍛煉學生自主探究知識問題的能力。全班學生一起學習,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新知識的樂趣,進而促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
比如,教學“燦爛的中華文化”這一內(nèi)容時,筆者便要求學生講述知識,在此之前,需要各個小組之間進行合作探究,即掌握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內(nèi)容。如此一來,學生在課堂上便占據(jù)了主導地位,他們自然會投入大量精力,這樣,便有效幫助他們夯實了基礎知識。
(三) 構建和諧的班級關系
如前文所說,合作性教學,是全班學生一起行動,參與到課堂中去。如此一來,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所難免,這對于促進學生、師生之間融洽關系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幫助,也對于構建和諧的班級關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應用
(一) 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合作性教學要求在課堂上體現(xiàn)學生的主導性,但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只有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引導,才能讓合作性教學進行得更加順利。
比如,教學“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這一內(nèi)容時,筆者首先要求學生在課前對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進行預習,即明確“我的角色”是什么?“我的責任”是什么?等內(nèi)容,并要求他們記錄下自己不懂的概念以及不理解的句子,然后提出來;接下來就在課堂上全班學生一起解決他們可能不懂的問題,像是“責任產(chǎn)生與社會關系中的相互承諾”中的“相互承諾”是什么意思?面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教師應該保持足夠的內(nèi)心,并在講解新課的過程中,重點關注這些問題。
在講到責任的來源這一節(jié)內(nèi)容時,筆者便借助教材中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思考并理解這些問題:父母對子女的責任來自什么?教師對學生的責任來自什么?醫(yī)生對病人的責任來自什么?
讓學生分小組,對這些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并明確其中的區(qū)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細心指導。如此,他們便可以明確責任來源這一知識點。
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能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對課堂減少畏懼感,更能讓學生愿意投入到學習中去。如此,不但能活躍課堂氛圍,還能提升教學效率。
(二) 加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
學生之間的合作是合作性學習中重要的內(nèi)容,但其能否有效合作,關鍵在于教師的正確組織與引導。
“合作探究”的主體在于學生,那么合作的基礎便是教師合理的分組。因此,在確定組員成員之前,筆者會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觀察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再依據(jù)他們每個人的性格、學習方式等進行分組。如此,在合作學習中,每個小組的成員之間可以互補,在討論過程中,則每個組都有積極活躍愿意發(fā)言的人,也有沉穩(wěn)地充當小組主心骨的人,合作學習就有了良好的組別基礎。如此,合作性教學便可以順利開展。
其次,筆者會在每一節(jié)思想品德課前,設置一個“free
talk”的環(huán)節(jié),即每個小組可以根據(jù)自己喜歡的話題,像是體育、娛樂、游戲、時政等內(nèi)容,改變成話劇、演講稿或者其他任何形式,在每節(jié)課前的5分鐘進行展示。如此一來,各小組之間就會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籌備各小組自己的活動時,組員之間也會相互鼓舞,如此一來,小組的凝聚力就會得到極大增強。
最后,筆者會在每節(jié)課結束之后,給學生設置適當?shù)挠懻撛掝},并要求各小組依據(jù)該問題進行細致探討,將自己探討的內(nèi)容總結成文字,并在下一節(jié)課中各小組成員依次進行總結性發(fā)言。如此一來,小組成員都有發(fā)言機會,長久下來,組內(nèi)成員的表達能力會得到有效提升,且此種方式,還可以激勵那些較為靦腆的學生也參與到學習中來,如此,便可取的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比如,教學“實現(xiàn)我們的共同理想”這一內(nèi)容時,在講完基本知識之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個討論題目:“你們的理想是什么?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你會做什么樣的努力?”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討論,不但能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還能讓小組成員之間更好地配合合作。
總之,教師在分組之前的準備工作必不可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良好合作也是重中之重,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并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考量學生的性格特點,設計適合他們的教學內(nèi)容,如此,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合作性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關系,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教材內(nèi)容以及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出合理的教學方案,將合作性學習貫徹進教學中去,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如此,不但能夠增強他們學習知識的興趣,還能有效夯實基礎知識。
參考文獻:
[1]張愛平.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有效性初探[J].學周刊,2017(1).
[2]梁存迎.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的相關思考[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7(1).
作者簡介:
謝增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南寧市橫縣板路完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