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背景下,數學教學不僅講求課前的精心預設,還要以動態(tài)發(fā)展的眼光正確對待課堂中的生成。追尋預設與生成的和諧統(tǒng)一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預設;質疑;生成
一切教學都要經歷“課前預設,課堂生成”這個過程。數學課堂具有嚴密的邏輯性,課前對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精心預設是數學課堂教學有序展開的重要保證,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活動的效率。有時,課堂教學的發(fā)展與課前預設一致,這依托于教師對教材和學生的深入理解。但數學課堂又具有思維的開放性,小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新性必然導致課堂中出現預設之外的生成,這正是學生差異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因此,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關鍵在于處理好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一、 基于教材,精心預設
所謂預設,即是教學工作基本環(huán)節(jié)中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準備。教師的課前準備既要備課,也要備人,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備人則是順利完成教學內容傳遞的必要,只有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在課堂中可能出現的狀況做到精心預設,教師才能夠有序地把握好整節(jié)課的教學節(jié)奏。因此,教師在準備過程中,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備教學方法。
(一) 鉆研教材
教材的意義是提供給教師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提供給學生系統(tǒng)的學科專業(yè)知識。因此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掌握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從而預設出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案。例如,“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逼渲卸卟煌幵谟?,前者將結果寫作分數,后者把結果寫作百分數。但二者解析思路的本質相同,即:找出單位“1”,將單位“1”的量作為除數,用除法進行計算。因此,教師在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時,應聯系“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這一所學知識,通過二者對比分析,歸納出相同點,加深學生對于兩個知識點本質的理解。再如,在“因數和倍數”的學習中,課改前是通過“整除”的概念引出因數與倍數,課改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情境進行動手操作,寫出乘法算式na=b,從而得出“n是b的因數,a是b的因數,b是n和a的倍數”這個概念,這就需要教師思考如此變化的目的是什么。
(二) 了解學生
教師在精心預設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對教學內容的研究,還應重視對學生本身這一教學資源的預設。以小學生的具體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發(fā)展變化為例,小學生在低年級階段的思維模式主要是具象思維,在接觸新事物和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為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思維模式,但這種抽象思維往往很大程度上與感性經驗有直接聯系,具有較為明顯的具象性。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培養(yǎng)小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在建立生動表象的基礎上,促進對于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在研究小學生的特點基礎上,應充分立足班級中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身心成長規(guī)律等,掌握班級學生的思想狀況、知識基礎、學習能力等等,對教學內容加以靈活變動,體現教學面向全體的普遍性。
(三) 教學方法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基本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交流法、演示法、提問法、練習法、實驗法等等。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對于多種教學方法所適用的情景和對象要有充分了解,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出最適合、有效的教學方法。例如講授法與練習法則適合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使用,對話交流法則適用于低年級數學教學中一些計算方法的教學中。
二、 指導方法,學習遷移,嘗試質疑
求知欲是從問題的引導開始的,要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的。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研究知識的結構,在教學的關鍵處應該示范提出,讓學生有所依照,知道如何下手,為以后學習的正確遷移、獨立質疑打好基礎。例如,在“兩位數的乘法”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提問:例題的特征是什么;計算步驟;部分積的定位方法;計算結果的求法。為學生學習之后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質疑活動提供范本,明確質疑方向。當學生明確質疑的方向后,即是知識內在結構的學習為學生的遷移奠定了基礎,但這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質疑能力存在差異。因此,教師要鼓勵能力較強的學生起到帶頭作用,并對其他學生的嘗試質疑要表示肯定,給予有效地引導。例如,在“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筆算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照之前“兩位數的乘法”質疑方法,進行類比遷移,在質疑中提高學習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習和吸收知識的水平。
三、 尊重生成,為學生的生成營造氛圍
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是教師課堂教學預設與教學方法相結合而產生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熱情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和諧教學氛圍,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中,學生通過預習,基本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算法,所得結論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底有關,平行四邊形面積與斜邊有關,或是與相鄰的兩條邊的夾角有關等等,教師對于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沒有預設的生成要靈活應變,接下來就可以讓學生對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算法進行討論,利用課堂生成,有效轉化為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張燕.精心預設,高效生成——例說小學數學預設與生成的策略[J].智庫時代,2017(11):200+224.
[2]呂曉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動態(tài)生成[J].學周刊,2016(14):166-167.
作者簡介:
周苗苗,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藝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