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簡便運算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數與代數”領域的重要內容,要求學生能夠根據算式特點,依據四則運算律或運算性質,在不改變計算結果的情況下靈活處理運算順序,使算式簡便易算。
關鍵詞:簡便計算;小學數學;教學思考
我是一名工作在山東棗莊偏遠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師。在教學青島版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運算律時,發(fā)現部分數學基礎不好、邏輯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在運用運算律進行計算時,平時能做對的題目反而做不對了。運算律應該是把復雜的運算簡單化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卻給這些學生帶來了困惑。對于這部分學生而言,應用運算律改變運算順序,遠遠不如按照運算順序按部就班地計算更容易。于是,我便產生了思考:對于這類學生來說,什么是簡便運算?怎樣才算是簡便運算?
簡便運算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數與代數”領域的重要內容,要求學生能夠根據算式特點,依據四則運算律或運算性質,在不改變計算結果的情況下靈活處理運算順序,使算式簡便易算。通俗地講,就是學生運用運算律改變算式的運算順序,能更簡單地計算出結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認為改變運算順序是簡單的事情,他們認為改變運算順序是困難的或者說是比按照運算順序計算困難的事情。那么,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對于他們還是簡便計算嗎?更何況,有些簡便運算的計算對于這些基礎差、邏輯思維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也是有難度的。
例如:
(125-50)×4 27×25×8 32×125
=125×4-50 =25×8+27×8 =(30+2)×125
=500-50 =200+216 =30×125+2×125
=450 =416 =3650+300
=3950
對于這些學生而言,這只是一種計算方法而已。教師應保持最大的寬容和耐心——只要能通過自己的方法把題目正確地算出來就是成功,就應該得到肯定、鼓勵、表揚和掌聲。
簡便運算不僅僅是教授給學生一種做題的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辯證思維的方式。教給學生這樣一個道理:在生活中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數學不能唯數學論。從這個角度說,只要學生知道有些題目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去處理,至于哪個簡便,只能看哪種方法更適合學生的認知。正所謂“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那些數學基礎不好、口算能力較差的學生,不必求全責備。《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要讓每個孩子學到自己的數學。教師的教學更主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而教會學生處理生活中各種問題的方式。
簡便運算從數學教學中說是一種做題方法和技巧。從生活中說,它蘊含的是處理問題的另一種方式。不論是做題,還是處理生活中的問題,方法多種多樣,我們要尊重學生的選擇。要教給學生能接受的、適合學生本人的“數學”。有一句話說得好:“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的人生?!睂W生有選擇的權利,教師不能規(guī)定學生的選擇,不能規(guī)定學生的人生。
由此我想到,我們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不能只為成績而不分差異地一刀切,應該讓適合一百米的跑一百米,適合中長跑的跑中長跑,適合長跑的跑長跑,這才是因材施教。學校從來沒有用來發(fā)現“材”的方法和時間,也就更沒有沒有因材施教的行動和措施了,特別是偏遠農村學校,相應的音樂、體育、美術等專職教師都不齊全,起碼我所在的鄉(xiāng)鎮(zhèn),從中心校到村小,具有專業(yè)知識的專職教師三科中都缺。
蔡元培先生曾說:“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泵總€學生都有自己的個體特性,教師應該讓他們的個性得到發(fā)揚乃至稱為其本身的人生印記,正所謂揚長避短,但我們的教育卻忽視了這個最淺顯的問題。教育不能只在課堂上存在,要讓學生的整個校園生活都處于教育中。理想的教育是,學生在學校里交到了朋友,獲得了成長。學校教給學生基本知識與技能,但是更應該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對于學生而言,只要找到了通向“羅馬”的大路,就是成功。
參考文獻:
[1]葛恒麗.簡便不等于簡單:例談小學數學簡便計算的教學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7(14).
[2]蘇光.注重簡便計算教學,靈活學生的思維[J].內蒙古教育,2016(30).
[3]楊國賢.淺談小學數學簡便計算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2(36).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