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小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的常用方法,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積極探索小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的實踐策略,希望能為廣大教育同仁提供借鑒和參考,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生 團體心理輔導 實施
小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們需要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巨大的學習壓力和形式各樣的學習活動,需要完成從依賴父母到獨立自主的轉(zhuǎn)變,但由于身心發(fā)育不完全,使得小學生們在轉(zhuǎn)變的過程中無法妥善處理諸多不適應的問題,極易在學生們的心理留下陰影和痕跡,為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埋下隱患。小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方法是以團體活動為載體,對全體小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的教育形式,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媒介,對心理問題進行有效預防,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一、小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方法
1.熱身活動法[1]
所謂的熱身活動法就是通過熱身活動,讓小學生們盡快興奮起來,用最大的熱情積極參與到各類學習活動中,強調(diào)學生參與態(tài)度的積極和投入。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課程開始之前,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的心理氛圍,激發(fā)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情境體驗法
所謂的情境體驗法主要是指為學生創(chuàng)建生活中常見且熟悉的各類情境,幫助學生盡快融入并放松,更好地理清思路,提高學習效率。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即借助于心理劇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表演中盡情想象和放松,從而達到消除心理困境,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目的。
4.小組討論法
所謂的小組討論法主要是指在心理輔導老師的幫助下,將學生們分成若干小組,然后拋出主題,引導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和分析,暢談對某類事件和問題的看法,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暢所欲言,并給予充分的重視。
5.講授法
講授法是最傳統(tǒng),也是最基本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法,通過教師的口頭講授,或者借助于多媒體教學設施,向?qū)W生講解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樹立基本的心理健康認知,掌握正確的心理疏導方法,更好地處理成長和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
二、小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的實施策略
基于上述小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方法,筆者從團體氛圍創(chuàng)建、了解團體需求、設計團體活動三個層面制定了心理輔導教育的實施策略,不僅有助于改善師生和生生之間的關系,構建和諧班集體,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疏解心理壓力,引導他們更全面地認識自己,增進身心健康。
1.因地制宜—創(chuàng)建安全輕松的團體氛圍
小學生既需要學生獨立自主,也需要融入團體之中,學會與人相處和溝通,在團體中體驗分享、回憶、挑戰(zhàn)、幫助和接納等內(nèi)容。因此,教師在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時,要充分考慮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和群體特點,因地制宜地設計團體輔導活動,極力營造輕松安全的團體氛圍。唯有如此,才能讓小學生在團體活動中放松警惕,建立信任并大膽接納。首先,擬定公共約定。相較于校規(guī)班規(guī)而言,約定更加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因此,我們要通過民主決策的方式,讓學生自主討論和擬定集體規(guī)則,作為公共約定,相互監(jiān)督,共同遵守。這種方式摒棄了規(guī)定的強制性,更具有情感的溫度,由學生自主協(xié)商和擬定,對學生也更具有約束力。其次,開展簡單的集體活動。按照熱身活動法,我們可以在課程開始之前設計一些簡單的集體活動,讓學生們都參與到活動中,不僅創(chuàng)設了安全、溫暖和開放的活動氛圍,也打破了學生之間的僵化和隔膜,消除個體之間的陌生感,讓學生們盡快打成一片,相互熟悉,并對接下來的課程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和期待,為課程的開展和活動的延伸奠定基礎。
2.因材施教—全面了解團體成員的需求
在尚未接觸團體心理輔導之前,小學生們很容易對其產(chǎn)生各種誤解,將其視作簡單的游戲和玩?;顒印_@就需要我們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成長需求,針對性地制定團體心理輔導規(guī)劃,采用不同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法,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針對年齡較小的學生,因為知識水平和表達能力有限,無法自主分辨和描述清楚心中的所思所想。因此,教師只能通過觀察和評估的方式,發(fā)現(xiàn)學生個體存在的問題、潛在的閃光點等。例如,我所任教的班級中有一位女生,沉默寡言,從不主動發(fā)言,甚至被同學欺負了也不敢告訴家長和老師。于是,我以她為原型,設計了《勇敢說出來》和《主動交朋友》等團體輔導課[2],在老師的干預下,讓學生們按照一定原則,進行小組組合,共同完成一個任務,或者是一個游戲、或者是一幅畫、或者是制作手工等。讓學生們在團隊合作中接納同伴的幫助和支持,并主動給予和分享,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快樂,走出自我的禁錮,不再懼怕與人交往。
3.重視實踐,完善理論+實踐的體驗教學
團體心理輔導課程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讓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理論,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獲得健康成長的能力,讓學生重視參與,真正地行動起來,讓心理健康知識內(nèi)化于心,外助于行。首先,強化方法講授。就小學生而言,復雜抽象的理論知識理解難度較大,學習效率低下。因此,教師要將講授的重點集中到方法層面,教會學生認知自己、分析自己的方法,為自主疏導和心理修復奠定基礎。其次,強化知識運用。由于團體輔導活動課的周期比較長,學生每周或者每隔一周才能上一節(jié)課,學生在課上所學知識很容易發(fā)生遺忘。因此,在解決問題具體方法講解之后,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對應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當場運用,強化他們對知識的認識,同時也讓他們學習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解決中,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綜上所述,小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方法多種多樣,需要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特點和成長訴求來科學選擇和規(guī)劃。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和重視實踐為主要原則,致力于創(chuàng)建安全輕松的團體氛圍、全面了解團體成員的需求和完善理論+實踐的體驗教學,將小學生們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在集體之中獲得更好更全面地成長體驗,增進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郭歡.淺談小學生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重要性[J].新一代:理論版,2018(12):42.
[2]洪爭.小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有效性策略的探究[J],2016(52):25-26.
作者簡介
陳小利(1980.05—)女,漢,籍貫:甘肅平?jīng)?,學歷:大學本科,職稱或職務: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團體心理輔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