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寧寧
摘 要:教學研究是優(yōu)化教學方式的重要手段,轉變教師教學行為是教學研究的重要目標。組織學科的教學研究活動時,要通過多向驅動策略,引起教師思維方式、教學方式的轉變,充分發(fā)揮教學研究活動的引領作用。
關鍵詞:教師行為;教學研究;集體備課
教學研究是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技能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要手段。因此,開展教研活動就成了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高教研活動質量也就成了各級學校教師的普遍訴求。帶著這樣的思考,有幸參加了一次小學教研活動,頗受啟發(fā)。
一、活動過程
此次教研活動是由進修學校語文學科教研員組織的一次區(qū)級5年級的集體備課活動。教研員將所有參與活動的教師隨機分成4~6人的小組,并宣布此次活動的內容和目標。然后按照順序帶領教師開展了以下活動:
1.再次回顧小學階段學習說明文的教學要求。使教師明確在小學階段重點是學習列數(shù)字、做比較、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并初步學會用這些說明方法介紹熟悉的事物。
2.播放課例五年級下冊《鯨》教學片段,小組內研討:課例中教師是怎么借助文本引導學生學習說明方法的,小組活動5分鐘后,面向全體交流。
3.小組實踐項目:小組內限時15分鐘,在《新型玻璃》和《假如沒有灰塵》中任選一篇,集體完成以下四項任務:
A.閱讀文本,說說借助這個文本學習哪種說明方法比較合適。
B.設計活動,讓學生感受該種說明方法的意義和價值。
C.選取什么素材進行仿寫訓練,才能降低學生仿寫的困難?
D.如何掌握和評價全體學生的練習效果?
4.按選文將教師分為2個大組,依次交流,優(yōu)化2個教學設計。
5.布置作業(yè):
A.以“學習三種說明方法”為單元教學目標,將本冊中說明文教學單元的教學設計于一周以內梳理完成,以學校為單位,在QQ群中提交該教學設計及PPT等授課資源。
B.閱讀其他學校的教學設計,尋找2份你感興趣的教學設計,比較設計的不同,以教學反思的形式寫在教案本上。
C.思考:3~6年級語文教材中還有一些說明文,不同年級的目標任務如何確定?教學方法上如何體現(xiàn)年段差異?將自己學習、思考的結果寫成小短文,在教研網互動話題下提交,并積極參與討論。
二、案例分析
此次教研活動通過多向的任務驅動,將教師的學習、思考、實踐都指向“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方法與策略”,提高了教師處理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筆者認為值得借鑒的地方有如下幾方面:
1.活動的目標明確。教研員組織的研討活動是依據(jù)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重點討論如何設計教學活動,提高說明文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2.實踐活動的設計能圍繞目標并達成目標。此次研討圍繞活動目標,設計了3個活動,而且活動完成效果很好。
第一個活動是案例分析,引導教師明確說明方法的教學要求:一是從認識說明方法的意義和價值開始,二是分析含有典型說明方法的句子之間的關系和段落組合方式,三是創(chuàng)設情景進行片段練習,使學生學會使用具體的說明方法介紹身邊的事物。
第二個活動是小組實踐任務,研究1篇說明文的教學方法,將案例中已有的方法進行遷移。
第三個活動是集體互動,質疑提問,優(yōu)化教學設計,共享研究成果。
“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永遠起始于主體的積極活動過程,能力是在主體活動的過程中產生和形成的,也是在主體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盵1]以上三項任務具體清晰,圍繞活動目標從思想認識到實踐操作,層層推進,將提高教學設計能力的活動目標落到了實處。
3.后續(xù)實踐作業(yè)的設計有研究深度。后續(xù)實踐作業(yè)的設計將教師的學習、思考和實踐進一步延伸。此次研討活動的作業(yè)有三項,一是整理教學設計,二是對比閱讀教學設計,三是分析說明文教學的目標和方法的年段差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教師實踐的難題,也是提高說明文教學效率的關鍵。此次實踐作業(yè)不是簡單地重復已有的認識,而是對該專題的進一步研究。
“經歷每一次的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循環(huán)式的行動研究,實際上教師的學習也就更加深刻,運用行動研究的方法進行教學探究就更加嫻熟?!盵2]一次教研活動能夠引起教師持續(xù)關注并深入研究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將是我們教研活動的理想目標。
三、活動建議
1.如果教師活動前知曉活動的主題,并根據(jù)主題做了相應準備,再來參與教研活動,因為有了個體的經驗或理論研究的基礎及教研活動現(xiàn)場,教師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會更加有效,教師的文本研究也會更加深入。
2.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能動性。對關鍵性問題要由教師集體來研究解決,對問題的關注度和解決程度會更好。如一位教師提出,在《新型玻璃》一課中,段落連接的方法很有特點,應該讓學生認識,并運用這種方式進行練習。面對這樣一個很多教師都會遇到的問題,如果讓各組教師分別研讀一下教材,再組織大家就這個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引導教師自己明確取舍的標準和原則,這樣集體研究確定的標準和原則就會成為教師自己對教材的認識。
3.教研活動要培養(yǎng)教師解決問題的意識。如果教研員先組織教師交流一下說明文教學偏離“語文”本質的教學片段,再展開今天的研討活動,就能幫助教師形成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思維模式,為后續(xù)的研究和實踐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吳效峰.新課程怎么教:教學藝術與實踐[M].沈陽出版社,2004:282.
[2]肖萬祥.和校長的專業(yè)對話[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13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