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摘 要:課堂上,學生學習遇到的一些問題和困難很多被“隱藏”在精心預設的教學流程中,沒有進入老師教學視野。各種各樣的“單”能提供學習支架減少學生的困難和問題,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習得能力”。課堂中各“單”展學還能讓學生學習過程、思維變化、進步看得見,互動交流更充分。擷取實踐課例,試圖從設計實施、操作要點及后續(xù)深入等方面來闡明如何設計和運用各“單”來以學定教,以做促成,建構以學生學習為本的課堂新生態(tài),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每一個學生成長。
關鍵詞:學情;分類設計;展學要點;自主學習
一、觀點呈現(xiàn)
筆者在校內(nèi)外聽課中發(fā)現(xiàn):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知識點多、容量大,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時間缺失或不足,課堂上多教師“隱牽引”,少孩子“真思考”;多“精英對話”,少“中下生參與”;多“知識的提點”,少“能力的習得”。
尤為擔憂的是:學生學習中遇到的真問題、真困難多被“隱藏”在精心預設的教學流程中,導致課堂內(nèi)真正的學習行為少,學習問題累積,學習能力提高慢,只能借助課后多練、多講、反復等來彌補,增加師生負擔。
筆者認為,我們建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教師站在學生視角發(fā)揮自身引領作用,讓全體學生自得、自悟,學生學會運用方法和資源,學會自我監(jiān)測與調(diào)整,獲得終生受用的學習力。為此,筆者在小學高段嘗試設“單”展學過程,發(fā)現(xiàn)差異,跟進教學行為,以此來建立“學為中心”的課堂,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優(yōu)化發(fā)展,提升學習力,擁有自己的精彩。
二、教學嘗試
(一)課前預習單:讓過程看得見
1.基于學情,分層設計
新授課前,教師先進行學情預測,并從音形義重難點、朗讀、脈絡梳理、背景資料等方面進行預習單的設計,特別注意針對學生差異進行一些分層預設,以了解學生自學中的問題,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的預習單,可將“朗讀”分為正確、流利、讀出自己的感受三個層次;“積累詞語”,羅列讀寫易錯詞,加強對學困生的關注;“梳理內(nèi)容”則提供了菜單,“填空式”是基礎級,“導圖式”相對要難些,以適應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2.瀏覽分析,找到真困難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闭n前瀏覽預習單,有助于教師了解各層學生的真問題,找準后續(xù)教學起點,設計好教學路徑,在方法和思維上給予學生積極有效的引導,進一步發(fā)揮預習的價值。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預習后,小組檢查發(fā)現(xiàn)“積累詞語”中讀寫難點集中在4個詞;其中第三題“選一種方式梳理內(nèi)容”,可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不會利用“對應”策略來處理問題——關于德國印象,兩種方式答案不一,這為觸摸學生思維、進一步展開適切的指導提供了依據(jù)。
3.學前展示:小組互助式+個體表現(xiàn)式
學前展示,充分展現(xiàn)學生預習進程,提供同伴互學的機會,有助于學生對自己預習做出自我評估和調(diào)整。
圖1預習單的交流過程:一、二題采用小組展讀并組內(nèi)順時針檢查(易錯做好標注);第三題采用個體展示。各環(huán)節(jié),教師需保證學生能獲得及時評價和學法點撥,特別是學困生,幫助學生維持自學動力,提高能力。
4.跟進教學行為,人人精彩過關
預習單使教師將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用于解決學生的問題與需要上?!蹲约旱幕ㄊ亲寗e人看的》教師借助預習單知道“脊梁”“莞爾一笑”“姹紫嫣紅”易錯,跟進行為:從詞→句→段遞進呈現(xiàn),學困生先讀后寫,予以落實和強化。
“梳理內(nèi)容”的真問題,則通過同伴互助“你是怎么想的?”及教師點撥“我們不妨把這兩道題聯(lián)系起來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幫助學生明白怎么運用方法解決問題。最終,每個學生在基礎閱讀環(huán)節(jié)精彩過關。
(二)課中學習單:讓思維看得見
課堂中,學生的問題和錯誤往往影響教學進程,我們是“放過,任其溜走”還是“抓住,精心利用”?不妨以此為起點設計各種學習單,給足學生探究和展示時間,幫助學生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策略并由此訓練形成學習能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1.聚焦習得,梳理課堂“生長點”
無論精讀、略讀、習作,都需細細思量學生有待改進的方面,然后設計學習單,提升這方面的能力。閱讀教學可以從閱讀方法、思維與表達、寫作技能這三個方面來梳理,羅列優(yōu)中下學生存在的優(yōu)勢與不足(圖2),然后找準學生課堂“生長點”進行設計。
2.定點設計學習單,細化步驟求落實
找準了“教學生長點”,教者就可以因需設計,細化學習步驟,穩(wěn)扎穩(wěn)打求落實。《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因為學生存在的實際情況(圖2),于是教師設計了:學法導航單、思維整理單、寫法探秘單。
(1)學法導航單,閱讀保底
針對學生“寫閱讀批注不善于抓住重點詞深入咀嚼,喜歡用套話、標簽來泛泛而談”,在“細讀文本,品味奇特”環(huán)節(jié),設計“學法導航單”,側重指明操作步驟,為中下學生的自主閱讀“保駕護航”。(見圖3)
“劃句子”“標出關鍵詞”“寫感受”等這些具體可操作的詞,既能引導學生“一字不疏忽”,還能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乃伎剂晳T,發(fā)展思維能力。課堂巡視時注意跟進對學困生的指導或示范,就能把閱讀教扎實,做到教學保底。
(2)思維整理單,表達有方
圍繞“德國這個民族奇特在哪兒”,學生展示中會交流“句子、關鍵詞”,教師可利用“思考提煉單”(圖4)緊扣學生找到的關鍵詞追問,引導發(fā)現(xiàn)德國人的奇特之處在于養(yǎng)花人數(shù)、養(yǎng)花位置、養(yǎng)花目的,促使學生將口頭的、短暫的、零散的思考變成規(guī)范整體的語言,使學生表達有序,同時把得到結論的思維過程全部展現(xiàn)出來,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成為課堂主人。
(3)寫法探秘單,遷移得力
針對學生關注內(nèi)容忽視謀篇布局的現(xiàn)象,筆者設計“寫法探秘單”(見圖5),采用變式呈現(xiàn)課文段落,從相似中尋找寫法,讓學生“形象地看見”,不失為一種策略。同時能為后續(xù)的積累語言、積累表達方法奠定基礎。
(三)課末積累單:讓進步看得見
課末運用積累單,課堂上增長的知識、語言的獲得、思維的變化等細微的進步就能實實在在地看見。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的“積累單”(圖7)。
運用說明:
◆詞語增量:學生將課前與課內(nèi)積累疊加與融合,“花”的詞匯量增加;
◆語段積累:第三段“花的句子”填空→默寫,分基礎與提高,分層落實到位;
◆寫法遷移:“學寫身邊的美景”落實“見聞結合感受”的寫法運用。既提供表達框架,又在表達內(nèi)容上層層推進:校園村頭乃目之所及,田野苕溪則是玩耍之所,旅行中的風景因家庭而異。寫作視野一步步擴大。這樣的分層設計,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表達的話題,展示屬于自己的成長與精彩。
三、聚焦展學,提煉操作要點
縱觀各“單”的設計及使用,不難發(fā)現(xiàn)筆者是這樣來設“單”展學,引導每位學生真正參與學習歷程,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
(一)設單展學的基本運作框架
“設單展學”基礎運作框架圖
(二)展學內(nèi)容的精準設計
最能發(fā)揮展學單互動質(zhì)量、提高學習效果的,展學內(nèi)容需符合這兩個準則:
1.找準融合點,精準可行
無論設計什么單,教師都要以學情分析為先,緊扣文本重點,找準學生和教材的融合點,再設計出明確可行的學習任務,才更利于課堂上導與學、收與放、生成與應對。
2.符合學生心理,實用有趣
單的設計,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化繁為簡,直觀生動易操作,這樣學生才不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愿意嘗試。如預習單中可以將內(nèi)容梳理設計成階梯式,也可以設計成火箭式、心形、樹形等,形式有趣易被吸引。
(三)展學時間的靈活把握
1.展學時機恰當
一般來說,不同單的呈現(xiàn)時間點大致可以有:
(1)文本學習之前出示。這樣易于在大腦中對學習信息有大致了解,能更快深入文本。
(2)重點環(huán)節(jié)出示。一般是課中,學習單能起到引領學習路線、化解學習難題、更快達成文本共鳴的作用。
(3)課末或課后。相當于平時課堂中的成果展示階段,以單的形式出現(xiàn),淘汰不重要的成果信息,展示最重要的優(yōu)秀成果,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或者合作學習的信心。
2.展學時長合宜
每一份單的呈現(xiàn),都要把握時間長度,否則會影響教學效果和進度。
〔例〕圖4思維整理單呈現(xiàn)時間說明:
◆當要求學生利用思維整理單小結大家所說的思考成果,呈現(xiàn)的時間不宜過長,否則會成照本宣科,不利于思維的訓練。
◆當中下生表達卡殼時,呈現(xiàn)時間可略長一些,便于他們整合提取已有信息。
(四)展學方式的有效調(diào)控
每一份單里,每一個任務的完成,可能是個體的,也可能是小組合作的,因此其展學方式也需變化,常規(guī)有:
1.個體展學,展示個體自主學習
預習單、閱讀導航單、積累單等,側重獨立思考的,應由個人來交流更合適。這樣展示,能充分體現(xiàn)個體思考的獨特性,也能提高學生在獨立完成任務過程中的期待和成就感,更易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2.小組展學,展示合作探究學習
一些單的任務側重于小組討論和同伴互助,需要同學之間相互切磋啟發(fā)、溝通交流,形成一種“對話效應”,討論結果是集體的智慧,那么采用小組發(fā)言人為主,其他組員補充的方式來展學。如果是分工合作的,就需要“小組上臺”。
3.小組展學+個體展學
這種展學一般分兩種情況,一是學習單設計安排的,如圖1預習單展示環(huán)節(jié),既有個體又有小組合作分享。二是設置學習任務引發(fā)觀點碰撞時,既要有小組的共識又要有個體的爭辯,也需要兩種展示相結合。
四、后續(xù):設“單”展學不放松,課堂生態(tài)細建構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找到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因此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實踐證明:它就是這樣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各種“單”作為載體單一或組合出現(xiàn),呈現(xiàn)的是不同層次學生的點滴成長,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啟發(fā)、引領,是以學生學習為本的課堂新生態(tài)……
教學無止境。如何提煉一類單的基本模式并不斷拓展?如何更好地把握“展學”過程?這是筆者后續(xù)努力的地方。
參考文獻:
小班化教改實驗研究組編寫.南京樣本:小班化教育實踐[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