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中小學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礎學科,對數學學習困難的研究,尤其是數學學困生的研究已經成為當今國際教育界研究的一大熱點。從典型案例出發(fā),通過對學困生的歸因分析,提出有效的轉化策略,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才的機會,是我們研究這一課題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關鍵詞:數學學困生;歸因分析;轉化策略
據調查,中國臺灣省學困生的存在率在20%左右,發(fā)達城市上海市小學學困生的存在率也在20.04%±3.43%之間,而在西部地區(qū)寧夏,由于各種資源相對薄弱,學困生的數量明顯較多[1]。各國各年級各學科都存在學困生,而數學學困生的問題尤其突出。現今,小學數學兩極分化嚴重,滿分的孩子和不及格的孩子同時存在,更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
一、學困生內涵
不同的學者對學困生的界定有所不同,加上學困生的復雜性,到目前為止,關于學困生的定義很多,至今處于探討中。本文的學困生,主要是指,雖然成績低于平均分,但是智力正常,身體健全的學生。
數學課程不是以培養(yǎng)少數精英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體學生,防止“兩極分化”,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2]。在對待學生上,不能只注重成績好的學生,也應使學困生受到同等的對待,使他們快樂地成長。
二、典型的個案分析
經過實習,每天和學生的朝夕相處,我掌握了很多學生的個案資料,我將對比較典型的代表小王進行分析。
(一)學困生的背景介紹
小王是12歲的六年級男生,家庭條件比較優(yōu)越,家里有3口人,父母做生意,每天都很忙,根本無暇顧及孩子,再加上父母都是初中學歷,從根本上缺乏教育上的理論和知識。他們對孩子的學習幾乎不過問,只有家長會的時候,孩子成績不理想,回家后,他母親會狠狠地打他。表面上,小王不愁吃穿,但他并不快樂,他覺得父母根本不關心他。通過跟他的談話,我了解到他每天放學,都先去父母店里吃飯,然后自己回家學習。但他自制力差,長期都是回家后先上網,一直看到9點多父母回來才開始寫作業(yè)。
通過對小王平時上課時的觀察,我發(fā)現:小王上課經常目光呆滯,叫他回答問題,他都不知道問的是什么,課下的時候也是一個人坐著。而教過他的老師都普遍反應考試的時候,時間到了,其他同學都能答完,他往往還有一半的題沒有做。提起他來,所有的老師都頭疼。
(二)歸因分析
小王屬于本文中所說的學困生,而小王變成這樣,大體上來說,主要是以下幾個因素形成的。
1.家庭因素。不同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的教育方式都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如小王的父母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上存在著偏差。平時不關心孩子的學習,當發(fā)現孩子成為學困生后,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棍棒”相加,致使孩子逐漸失去自信,產生厭學。
2.學校因素。有部分教師總是無意識地注重優(yōu)等生,而放棄學困生。如小王學習不好,老師提起他都頭疼,有時候會無意識地不管他,往往會使他自卑,不愿和同學、老師交往,上課不認真,學習成績越來越差,數學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3.個人因素。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學生自身學習動力不足,主觀上不努力。如小王回家后先看電視,等父母回家后才開始做作業(yè),上課的時候經常走神,都是因為主觀上對學習數學不感興趣。
三、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的有效策略和建議
本論文是在對小王這個典型個案的研究基礎上,分析了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雖然個案不能代表整體,但是,對于轉化小學數學學困生有一定的意義。學困生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需要家長、學校和學生的共同配合。
(一)家長要重視孩子的學習,轉變教育方法
在學困生的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懲罰、拒絕否認、偏愛、過度保護等消極教養(yǎng)方式與兒童自我意識的不同側面呈負相關。小王因為學習成績差,父母對其打罵,使小王和父母的關系僵化,作為學困生的家長,應該比較民主地管理孩子,幫助孩子找到學習差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打罵。
(二)學校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改變
首先,教師應該更新教育觀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對待學困生可以問一些基礎的問題,積極調動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其次,正確運用評價機制,幫學困生樹立學習信心。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表明,受表揚和獎勵的學生獲得的激勵作用最大,而且有長期的效應。一個學困生,取得進步,教師一定要對其表揚與激勵。再次,創(chuàng)建良好的師生關系。一個學生,喜歡一個老師,在他的課上會認真聽講。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成績。
(三)指導小學數學學困生進行自我改造
首先,幫助學困生正確歸因。很多小學數學學困生把自己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歸在老師身上。教師、家長要讓孩子從本質上認識到,學習成績不理想,絕大部分的原因在自己身上,只有正確歸因,認真學習,才能改善學困的現象。其次,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能把自己感興趣的事做得最好。如果一個孩子不愛學習,即使表面認真學習,但實際上不知道在想什么,歸根到底,是孩子對數學不感興趣。應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學困現象從本質上得到改善。
參考文獻:
[1]王宇瓊.淺談學困生的成因和轉化對策[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1(2):43.
[2]數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數學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7:23.
作者簡介:蓋蓉蓉(1992—),女,漢族,山東萊陽市人,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問題青少年教育。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