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艷嬌
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以及具體的解題思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主動思考,參與問題的研究,能夠將數學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習的積
極性。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初中數學教學;運用
探究性學習和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避免了在記憶過程中不理解知識的問題,讓學生更好地領悟數學知識的重難點,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可以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生在體驗數學知識形成過程以及增強數學應用意識的同時,可以更好地體驗數學知識的內涵,提高數學素養(yǎng)。以下是探究性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意識,體驗數學知識形成過程
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應用,是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意識到主動探索的重要意義,而且要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習數學不僅是為了理解知識,還要明確為什么存在這樣的知識。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針對三角形全等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研究,采用獨立自主的方式進行操作和搜集信息,使學生不僅可以在研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興趣,還可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數學素養(yǎng)。而且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自己的日常經驗,結合數學理論知識進行分析,避免死記硬背數學知識。生活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啟發(fā),可以讓學生結合數學解決生活實際中的疑問,比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思考將一塊木板釘在桌子上需要幾個釘子,為什么自行車梁以及房梁都選擇三角形?學習點和線的關系以及幾何圖形的知識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帶著這些生活中的問題去學習數學,可以促進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和探討,分別表達不同的意見,在形成數學知識結構的同時,能夠更準確地抓住數學知識的重點,并且實現全面的理解。當學生真正體驗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后,就能更好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二、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有很多枯燥難懂的數學公式和理論,所以為了讓初中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真實的情境,主要是結合數學知識的內容,在課堂中模擬一些現實情境。讓學生在觀察和計算的同時,對數學知識的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七年級教學中,近似數和準確數的講解,可以采用日常的值日情況進行情境模擬,讓當天值日的同學匯報一下班級中目前的人數以及男生和女生的人數,然后再進行點名,最后可以確認人數的準確性。此外,在課堂上可以模擬賣菜和買菜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親自參與角色扮演,幾組學生可以分別展示一些例題的內容,既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可以讓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對相應的數學知識有更多的認識。但是如果教師不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過多的干擾,效果就不明顯了。比如垂直平分線的教學,教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進行折紙,折出紙痕以后,就可以讓學生討論紙痕的大小,對線段垂直平分線的任意一點到線段兩端的距離進行測量,雖然這也是一種教學方法,但是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環(huán)節(jié),如果讓學生對垂直平分線的內容進行主動思考,并且給學生一點提示,讓學生主動操作,就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主要就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進行獨立思考,教師可以留下一些懸念,讓學生進行猜測和計算,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最后教師再公布結果。這種方式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相比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而且學生也能夠逐漸養(yǎng)成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三、探究式教學法能培養(yǎng)初中學生的綜合能力
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問題和模型的結合,尤其是要將一些理論和公式應用到實際的問題當中。當學生真正學會使用數學知識時,才能更好地運用數學知識,并且真正體會數學知識的意義。隨著新課改的進展,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除了知識教學外,也更加重視素質教學,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更有助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索和解決。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了數學知識,同時也明確了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和意義。初中數學知識中的函數、方程等都可以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有效的利用,比如在日常生活的選擇上,彩票中獎幾率的運算上,學生都可以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計算。生活和數學息息相關,數學也源自生活并且離不開生活。探究式教學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積累知識的同時,也增強了運用數學和實際操作的能力。
綜上所述,結合相關的教學實踐,目前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和思考能力的過程中,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更好的理解,解決了一些學生無法理解的數學重難點問題。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和思考數學知識,能夠對數學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并且可以激發(fā)學習的熱情。
參考文獻:
陳開圣.試談探究性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9(9).
?誗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