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蓖瑫r明確提出了“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朗讀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本人從展開想象,讀出畫面;對比辨析,讀出精妙;角色扮演,讀出形象;聯(lián)系生活,讀出個性四個方面進行了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關(guān)鍵詞:朗讀訓練;想象;對比;角色扮演;聯(lián)系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蓖瑫r明確提出了“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要求,這也是每篇課文都必須達到的教學目標,朗讀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章情感,感悟?qū)懽鞣椒ǖ闹匾緩?。但在實際教學中,看似書聲瑯瑯的課堂,其實存在著大量的為讀而讀的走過場的形式主義,枯燥的朗讀方式、機械的朗讀訓練,極大地消耗了學生的朗讀熱情。如何改變當前的朗讀教學現(xiàn)狀,進行有效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素養(yǎng)呢?近年來,本人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 展開想象,讀出畫面
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看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想象力十分豐富。教師應(yīng)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展開豐富的想象,把語言文字轉(zhuǎn)化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從而走進作者描繪的場景中,去感悟語言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情感。當學生的想象越具體越全面,體會到的情感越深刻越豐富,學生的朗讀就越生動越有感情。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中“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地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边@一部分,朗讀指導時,我先讓學生聽老師朗讀,閉上眼睛想象眼前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聞到什么?接著教師引讀: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德國,走過東街(一生讀)我們走過西街(—生讀)我們走過南街(—生讀)我們走過北街(—生讀)我們走過任何一條街(全班讀)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一個比一個讀得好,一個比一個讀得美。然后,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想象:此時此刻,假如你是一位剛做完作業(yè)背著書包放學回家的小學生,走在這如花的街頭,你會——假如你是一位工作壓力大,異常煩悶的青年人,看到這怒放的鮮花,你會——假如你就是遠離故鄉(xiāng)留學在此的季先生,聞到這溫馨的香味,你會——是呀,這么美的街,無論是誰來到這里,都忍不住駐足觀賞,忍不住贊嘆一番(生讀)當學生從語言文字展開聯(lián)想,頭腦中浮現(xiàn)出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時,學生的朗讀不僅僅是在讀文字,而是在“讀”畫面。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讀,一旦入情入境,學生自然越讀越有感情。
二、 對比辨析,讀出精妙
小學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精心挑選的,文質(zhì)兼美,語言生動,表達準確,教師應(yīng)該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對比朗讀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朗讀方式。主要做法有三方面:其一,去掉重點詞語比較朗讀。指導朗讀時,在不影響語句通順的情況下,刪減一些準確、傳神的詞語,讓學生在比較朗讀中去探究課文的內(nèi)蘊。如《鯨》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說明文,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是準確性,為了讓學生有深切的體會,在朗讀訓練時,我出示了兩組句子:(1)須鯨主要吃蝦和小魚。/須鯨吃蝦和小魚。(2)鯨隔一定的時間必須呼吸一次。/鯨隔一定的時間呼吸一次。讓學生對比朗讀,學生馬上發(fā)現(xiàn)文中的這些詞語是不能去掉的,如果去掉表達的意思就發(fā)生了變化。如“主要”一詞說明了鯨除了吃蝦和小魚還可能吃其他的食物。通過對兩組句子的對比朗讀,學生很快就感悟到了說明文語言表達準確性這一特點。其二,更換個別詞語比較朗讀。朗讀教學中,為了使學生了解選詞煉字的重要性,深化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我采取調(diào)換近義詞的方法讓學生朗讀比較。如《泊船瓜洲》中的“綠”是點睛之筆,其精妙之處如何讓學生體會和感悟呢?在朗讀時,我先后引導學生把“綠”換成“過”“吹”“到”“來”“滿”等詞,與原句進行比較朗讀,使學生在比較中感受到:“綠”字相比其他的詞用得好,它不僅寫出了春風過后江南兩岸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還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春風變成了可觀可感的景象。其三,變換句型句式比較朗讀。根據(jù)句子的特點,相應(yīng)作一點句型句式變換引導學生作比較朗讀,既有助于學生在比較中讀好原文的句子,又能使他們領(lǐng)悟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如《再見了,親人》一文前三個自然段都是以反問句結(jié)尾。為了使學生領(lǐng)會這里的反問語氣及其作用,我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進行朗讀比較,引導學生認識到反問句除了表達肯定的意思外,還加重了感情色彩,表達了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強烈感情。這樣,不但優(yōu)化了朗讀效果,還使學生在朗讀比較訓練中潛移默感化受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
三、 角色扮演,讀出形象
“角色扮演”是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對文本有關(guān)內(nèi)容進行角色朗讀或情節(jié)表演,輔助學生感受情景,從而加深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感悟的一種活動性教學形式。處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天生有很強的表演欲,角色朗讀、課文表演是學生最為喜愛的朗讀訓練方式,他們朗讀的興趣最濃,參與的積極性最高,課堂氣氛也最為活躍。教師恰當?shù)倪\用,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更能讓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章的情感,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他們眼里的神情,臉上的表情,身體的動作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一個個枯燥的語言文字即轉(zhuǎn)化成了可見可感的場景和人物形象。如《威尼斯的小艇》第四自然段主要描寫了船夫的駕駛技術(shù)特別好,如何引導學生感受呢?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推薦一人當船夫,其他人當乘客。船夫吆喝要講文明,主要講述自己高超的駕駛技術(shù),吸引乘客乘坐自己的船,乘客要注意安全,有什么疑問等船夫吆喝后可以問問船夫,先自己讀一讀想一想,然后在小組里演一演。此時,學生熱情高漲,表演欲望極強,課堂氣氛極為活躍,進入了一個小高潮。在小組表演后,我又讓學生推薦了四名船夫到臺前表演,提醒他們主要抓住技術(shù)特別好來招攬生意,才能讓更多的游客放心乘坐自己的船。四名同學繪聲繪色地吆喝著,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個擁有高超駕駛技術(shù)的船夫。船夫表演后,再讓學生提問、評價并選擇自己想乘坐的船夫,課堂又一次被推向了高潮。至此,文中的文字內(nèi)化成了學生的語言,技術(shù)特別好的船夫的形象已深深地刻在了學生的心里。
四、 聯(lián)系生活,讀出個性
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理解語言,進行情感朗讀也是朗讀訓練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由于生活經(jīng)歷、經(jīng)驗不同,對于同一段文字每個人的感受各有差異?!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备惺懿煌斫獠煌?,領(lǐng)悟不同,朗讀自然有所不同。教師應(yīng)該調(diào)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感悟課文,并通過朗讀將內(nèi)在的感受呈現(xiàn)出來,同時也要尊重學生不同的朗讀感悟,讓朗讀更為個性化。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帶著各自的體會,自由練讀,你會怎樣讀這時間的進程?第一學生讀得十分急促,語速很快,因為他認為當時父親急著救孩子,心情一定非常著急,這36小時太漫長了,所以應(yīng)該讀快點,才符合父親的心情。第二個學生讀得很慢,他認為這36小時太長了,等于兩天一夜,父親一直跪在廢墟上不停地挖,身心極度疲憊,已經(jīng)快支撐不住了,所以應(yīng)該讀得慢一些,才能感受到父親內(nèi)心的煎熬以及挖掘得艱難。第三個學生朗讀時由慢到快,聲調(diào)逐漸升高。他認為這樣才能讀出他對父親的崇敬之情,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親……因此,由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不同,他們對漫長的36小時的理解也不一樣,所以朗讀效果自然不盡相同。只要學生的理解沒有出現(xiàn)偏差,教師應(yīng)該尊重學生理解上的差異,倡導個性化的朗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把文本演繹得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蘭夢.《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實錄[EB/OL].
[3]廖勉.語文教學中的“角色扮演”應(yīng)該緩行[EB/OL].
作者簡介:洪青春,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翔安區(qū)新店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