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黃文革
【摘要】校園新聞可讀性不強表現(xiàn)在報道主體、報道內(nèi)容、報道品格等方面,削弱了校園新聞的傳播性,降低了校園新聞的信息量。校園新聞要擔負起反映校園真實生活、傳達師生真實心聲、引導師生正確輿論的責任,摒棄官本位思想,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人文意識,讓校園新聞真正符合新聞規(guī)律,貼近師生。
【關鍵詞】大學文化;校園新聞;新聞規(guī)律;以人為本
校園新聞是普遍存在于各大學的一種特殊的新聞,是對學校里發(fā)生的新聞的報道,是校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擔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輿論引導、校園文化塑造、辦學理念宣傳、師生關系協(xié)調(diào)等功能。校園新聞不同于社會官方新聞,它是大學文化精神的體現(xiàn),與大學文化精神相一致,并成為展示大學文化精神的窗口。大學文化精神雖然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最主要的則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意義的創(chuàng)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從這個角度看,當前的許多校園新聞不僅存在可讀性不強的問題,而且,與我們應該提倡的大學文化精神并不相符。
一、當前校園新聞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許多校園新聞的報道主體充斥著官方氣
息。瀏覽一下大學的官方網(wǎng)站,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校園新聞的內(nèi)容大多是學校各級各類領導出席會議、參加典禮、接待來訪客人、看望老教授等,新聞的主體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參與這些事件的領導,基本上都是上級領導到校視察,相關行業(yè)知名人士到校訪問,學校領導在校內(nèi)調(diào)研,學校舉行各類會議、慶典等。大學各級各類領導的活動雖然具有新聞性,但我們更應該看到,大學里不只有各級各類學校領導,更有數(shù)以千計、萬計的教職員工和大學生,他們作為學校的一分子,理應在校園新聞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成為校園新聞的主角。目前,這種校園新聞一味圍著領導轉(zhuǎn)的狀況不禁讓人擔憂:許多校園新聞報道主體的新聞價值取向出了問題,沒有體現(xiàn)真正的新聞精神,而是成了傳達學校領導指示精神的傳話筒、詳細記錄學校領導日常工作的日記本、機械記錄學校發(fā)展歷程的記事簿,忽略了大學里思想活躍、視野開闊、具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師生,使得師生對周圍事物意見的表達渠道越發(fā)狹窄,久而久之,他們參與學校事務的意識也逐漸淡漠了。
其次,校園新聞的報道內(nèi)容彌散著官方氣息。
許多校園新聞報道中多為官員的活動,卻少有師生的教學與活動,這已是當下校園新聞比較突出、具有共性的問題了。校園新聞最初的定位是學校聯(lián)系教職員工的橋梁和紐帶,而實際上卻成了大學傳播決策層意圖、傳達領導層精神、傳遞管理層指示的工具,少有教職員工的意見表達、教學反映、生活展示的聲音。實際上,大學里很多會議、典禮、講座,都跟教學、科研或教職員工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多數(shù)校園新聞卻基本上都是會議、典禮、講座的實錄,既不介紹學校教學科研的背景和已經(jīng)取得的成績,也不涉及學校當前面臨的困難和眼下存在的問題,更不關注學校關于科技改變世界、人類未來發(fā)展、精神獨立性堅守等的大學理念,整個報道官腔化書面語盛行,忽略了讀者隨意性較大、個性化突出的閱讀方式。
再次,校園新聞的報道品格籠罩著官方氣息。我國著名教育家、在北京大學開設中國高校第一門新聞學課程的北京大學原校長蔡元培先生說:“新聞自有品格?!毙@新聞作為新聞的一種,必然也應有品格,這種品格就是要求新聞從業(yè)人員不做金錢和權(quán)力的奴隸,不為權(quán)貴唱贊歌,要為大眾鼓與呼,用“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但當下的校園新聞,基本上是報喜不報憂,不敢觸及矛盾,對一些敏感問題和師生普遍關注的負面問題采取視而不見、避而不談的態(tài)度,甚至漠視師生的感受,極力維護學校的面子,掩蓋學校存在的問題。這一方面降低了校園新聞的可信度,使得校園新聞瀏覽量很低;另一方面也傷害了師生對學校的感情,使得師生缺少了歸屬感,失去了凝聚力。反觀日本京都大學的有關校園信息,一半以上都是批判性、反省性的。因為,日本京都大學鼓勵學生用批判學校、批判校史的方式來表達對學校的驕傲與敬意。反思過往,才能砥礪前進。
二、校園新聞可讀性不強的原因及危害
校園新聞可讀性不強的原因表現(xiàn)在:(1)官本位思想作祟。官本位思想目前在我國有蔓延滋長之勢,大學作為社會的一部分,也不斷受到外部思想意識的影響,官本位思想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大學。表現(xiàn)在校園新聞報道上就是,注重主觀愿望和情感意志,唯行政命令是從,唯長官意志是從,只認等級權(quán)力,不認新聞規(guī)律。(2)大學行政化使然。大學行政化問題由來已久,其實質(zhì)是把大學當作一級行政機構(gòu),采取行政組織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削弱或者否定大學的學術性和人文性,把學術、行政混為一談。在行政化的大學里,學術活動不是由學術委員會主任或教授主導的,而是受制于行政管理部門,這必然導致大學師生核心價值轉(zhuǎn)移、權(quán)力錯位,導致大學師生去迎合功利。這種迎合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校園新聞報道自然難以幸免,從最初的不得不帶著官方氣息到如今的一定會帶著官方氣息。
校園新聞報道主體充斥著官方氣息,忽略了受眾群體的閱讀體驗,既不利于大學精神的培育,也不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更不利于師生思想的成長。因此,校園新聞報道主體要進行角色換位,重視教職員工和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尋找、挖掘他們的關注點、興奮點,做出他們真正喜聞樂見的新聞。
校園新聞報道內(nèi)容彌散著官方氣息,既不利于信息的傳播、流動,也限制了校園新聞的質(zhì)量、創(chuàng)新。校園新聞報道內(nèi)容應當不斷豐富,校園新聞網(wǎng)除了發(fā)布校園新聞,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外,還要給予教職員工充分的人文關懷,更要體現(xiàn)大學的社會責任感、獨立精神和對價值觀的堅守,表達學校對學術、對真理的追求,培養(yǎng)教職員工尤其是大學生的批判性思考。
校園新聞報道品格籠罩著官方氣息,就使校園新聞失去了客觀性、公正性,失去了生命力,學校官網(wǎng)淪為逢迎之地。因此,校園新聞要堅守新聞品格,用人文精神去引導教職員工理性認知我們身處的世界。
三、增強校園新聞可讀性的策略與方法endprint
校園新聞傳播校園文化、顯現(xiàn)校園文化、推動校園文化,進而反映大學文化精神。反過來,大學文化精神也影響著校園新聞的風格、方式和內(nèi)容。大學文化精神是一所大學的命脈,指引著大學的發(fā)展方向。大學文化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核心,透過校園新聞,外界可以感受到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因此,校園新聞要強化大學文化精神意識,并從大學文化精神的高度觀照學校發(fā)展的方方面面,拓寬報道的思路,挖掘報道的深度,強化報道的廣度,使校園新聞成為有文化的新聞,為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一是校園新聞要尊重基本新聞規(guī)律。校園新聞作為新聞的一種,必然要把握新聞規(guī)律,尊重新聞規(guī)律,否則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首先,新聞要真實、迅速。真實、迅速是新聞最為基本、最為核心的規(guī)律。在現(xiàn)代社會,新聞真實、迅速的要求決定了新聞報道的方向,塑造了新聞媒體及新聞工作者的品格,還決定了對新聞工作者素質(zhì)的基本要求。其次,新聞要有新聞價值。可以說,新聞價值決定著新聞報道能否引起一定數(shù)量受眾的興趣。再次,新聞要客觀。客觀性的要點是要求記者以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選擇材料;把記者、編輯的觀點、意見與事實分開;新聞只報道事實,不發(fā)表意見??陀^性是新聞工作不能違背的一條規(guī)律,是采寫新聞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是校園新聞要反映大學文化精神。校園新聞是傳播并反映大學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是服務于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石,是助推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手段,是反映大學文化內(nèi)涵、樹立學校良好形象、體現(xiàn)學校辦學特色、增強師生凝聚力、提升師生歸屬感的重要渠道。校園新聞促進了大學文化精神的發(fā)展,大學文化精神的發(fā)展又為校園新聞提供了豐富的線索。校園新聞在傳播實踐中要注重承載并反映大學文化精神,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教育引導作用,對師生進行教育、引導和塑造,提升師生的整體素質(zhì)。校園新聞反映大學文化精神,還表現(xiàn)在要積極對外傳播事關學校形象的信息,比如教學科研成果、重要活動、重要事件、典型人物等,做好危機公關,維護、修復學校形象,借此提升學校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進而傳播、反映大學文化精神。
三是校園新聞要貼近教職員工的生活。校園新聞要想被師生關注,就要貼近他們的生活,滿足他們的需求和預期。總體來說,大部分師生關注學校的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渴望從校園新聞上獲知相關信息;崇尚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閱讀校園新聞時也希望能從最少的文字中得到最大的信息量;希望校園新聞能起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作用,自己的心聲能通過校園新聞反映出來,學校的決策也能通過校園新聞傳達出來;堅決抵制虛假新聞,希望校園新聞能真實反映學校的各項工作和師生的學習生活。
四是要提升校園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人文意識。首先要增強社會責任感。新聞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真實,而校園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傳播的主體,理應把真實放在第一位。面對來自社會的各種復雜挑戰(zhàn),校園新聞記者要增強社會責任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這樣才能采寫出真實的新聞,才能符合新時期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要求。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記者,才能不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客觀公正地表達社會的需求和新聞事件的價值,反映公眾的情感。校園新聞報道的內(nèi)容對學校師生有著輿論引導的作用,支配著師生的思想和行動,甚至影響著學校的決策,因此,校園新聞記者要當好代言人,貼近師生,直面師生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反映師生心聲。對于學校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要敢于揭露、敢于反映,堅持真理,杜絕假話、空話、套話,不夸大事實,不粉飾太平,這樣才能寫出真正取信于師生的報道。其次要提高人文意識。校園新聞產(chǎn)生于大學校園,發(fā)展于大學校園,而大學又崇尚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校園新聞必須具有人文精神才能真實地反映校園里的教學、科研、文化、環(huán)境和管理。校園新聞要以弘揚人文精神為己任,從新聞素材選擇、采訪方式運用和新聞寫作形式上體現(xiàn)人文精神,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教職員工傳播社會良知,引導教職員工正確抒發(fā)公眾情感,幫助大學生堅定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作者單位:廈門南洋學院)
編校:董方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