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笑霞
【摘要】翻譯原則是衡量譯文好壞的尺度。不同時期的譯者們對如何翻譯有不同的觀點與看法,提出了不同的翻譯原則,這些原則對我國翻譯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影響。
【關鍵詞】翻譯史 翻譯原則 運用
一、中國翻譯史上的幾次高潮
1.隋唐時期的佛經(jīng)翻譯。佛經(jīng)翻譯是在東漢恒帝建和二年開始的。從隋代到唐代,是我國翻譯事業(yè)的發(fā)達時期。以玄奘為代表的唐代僧人,十九年間譯七十五部佛經(jīng),不但把佛經(jīng)由梵文譯成漢文,而且把老子著作譯成梵文。
2.明末清初的西方自然科學著作的翻譯。從明代萬歷年間到清代“新學”時期,出現(xiàn)了以徐光啟、林紓、嚴復等為代表翻譯家,翻譯了一系列西方資產(chǎn)階級學術(shù)名著和文學作品。
3.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的翻譯活動。“五四運動”是我國近代翻譯史的分水嶺?!拔逅摹币院?,我國翻譯事業(yè)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五四”時期,白話文代替了文言文,東西方各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都開始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代表人物有傅雷、魯迅、瞿秋白等。
二、不同時期的翻譯原則
古代佛經(jīng)翻譯家之謙和道安主張直譯,而鳩摩羅什主張意譯。玄奘提出的翻譯標準為“既須求真,又須喻俗”,意即“忠實、通順”。19世紀末,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嚴復是中國近代第一位系統(tǒng)介紹西方學術(shù)的啟蒙思想家,在介紹西學的同時提出了翻譯的標準“信、達、雅”,對中國現(xiàn)代的翻譯實踐和理論研究影響巨大。嚴復提到:“譯事三難:信、達、雅。尤其信已大難矣!故言矣不達,雖譯尤不譯也,則達尚焉……譯文取明深義,故詞句之間,時有所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義則不倍本文。題日達旨,不云筆譯,取便發(fā)揮,實非正法?!?“信”,譯文應抓住全文的主旨,對于詞句可以有所顛倒增刪,只要不失原意,不必斤斤計較詞句的對應順序?!斑_”,只信而不達,譯了等于沒譯;只有做到達,才能做到信,要做到達,譯者必須先通讀全文,認真分析,做到融會貫通,然后再進行翻譯,為了表達意愿,可以在詞句方面做必要的調(diào)整和改動?!把拧?,譯文要雅,否則就沒有人看,“雅”是指“古雅”,要采用漢代以前使用的古文?!靶拧焙汀斑_”,用做評價翻譯的原則和標準,在我國翻譯界一直沒有異議,對于“雅”,譯界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不能脫離原文,片面求雅,如若原文不雅,而譯文十分的雅,這不是違背了信的原則嗎?況且嚴復主張的是古雅,即用古文進行翻譯。在古文寫作盛行時期,翻譯文章翻譯的古雅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但是在胡適提倡白話文后,如今譯文再去追求古雅就不符合時代要求了,所以針對嚴復的“雅”我們應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圓滿地實現(xiàn)“信、達、雅”這三個原則,當然十分不容易,但又必須盡最大努力千方百計地來完成這個任務,否則便永遠達不到再現(xiàn)藝術(shù)作品翻譯創(chuàng)作的目的。
林語堂提出翻譯的三方面:1.忠實標準;2.通順標準;3.美的標準。他認為翻譯是一門藝術(shù),翻譯的藝術(shù)所依賴的:第一是譯者對于原文文字上及內(nèi)容上透徹的了解;第二,是譯者有相當?shù)膰某潭?,能寫清順暢達的中文;第三,是譯事上的訓練,譯者對于翻譯標準及手術(shù)的問題有正當?shù)囊娊狻?/p>
傅雷在《高老頭》重譯本序中也提到“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象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兩國文字詞類不同,句法構(gòu)造不同,文法與習慣不同,修飾格律不同,俗語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覺深淺的不同,觀點角度的不同,風俗習慣信仰的不同,社會背景的不同,表現(xiàn)方法的不同。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nèi)而忘其外?!?/p>
三、原則運用
標準的不同,對同樣的譯文就會又不同的評判。
比如,美國第十六屆總統(tǒng)Abraham Lincoln的《底格里斯堡演說》的最后一句:that government i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shall not perish fromthe earth.
譯文A:并且使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
譯文B:要使這個歸人民所有,由人民管理,為人民辦事的政權(quán)在世上永遠存在。
以“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來評判,無疑譯文A優(yōu)于譯文B,但是若以“動態(tài)對等”的標準來評判,結(jié)論可能就相反了,因為當?shù)赜⒄Z的使用者對于原文中的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的反應是口語化,樸素,而又貼近民眾。與之“匹配”的是譯文B,而不是譯文A,以漢語為母語者對譯文A(尤其是,“民有,民治,民享”)的反應是書面語,用詞考究,而又學究氣十足。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翻譯是一項復雜而又極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在眾多的翻譯原則中,每一個原則標準都是我們在翻譯的實踐中應該注意的。我們不能固守于某一個或某一些特定的標準來進行翻譯工作,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基本的三個原則我們是必須遵從的:一、信守原文的內(nèi)容意旨;二、遵從譯語的語言習慣;三、切合原文的語體語域。有人偏重精心的再創(chuàng)造,視翻譯為藝術(shù),有人偏重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視翻譯為科學,但是,不管視為藝術(shù),還是視為科學,翻譯的根本任務即在于傳真,譯者不能充當說謊的媒婆,否則就會怨偶無數(shù)。
總之,翻譯的時候,譯者必須關注原文及譯文遣詞造句的語域,使譯文不僅在語義上合意,而且在語用上合宜。譯文除了信守原文的內(nèi)容意旨、遵從譯語的語言習慣之外,還必須切合原文的語體語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俄國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所提出的翻譯標準:“翻譯是把另一民族的文學作品,用本民族的語言完整無缺的復制過來的一種藝術(shù),一種純粹翻譯的創(chuàng)作?!?/p>
參考文獻:
[1]劉重德.文學翻譯十講[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