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核心素養(yǎng),整體思考,論世知人,明清思想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17)21-0060-05
思想史的教學因其歷史背景之繁、思想內(nèi)容之夥、理論概念之多而經(jīng)常成為教學中的難題。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一課為例,歷史地看,明清易代之際,盡管皇權專制日益加強,并有宋明理學相輔,然而,反專制的思想?yún)s呈現(xiàn)出活躍的局面,其間,顧、黃、王、李等人思想并立存在,異同互見,這種活躍局面可謂“非同尋?!?。與此同時,從文明史角度看,學生有必要從世界視野反思這一思想活躍局面的得與失。正是這種需要兼顧宏觀視野、中觀比較與微觀剖析的教學,使本課的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成為高中歷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試金石。在教學中,教師往往顧此失彼,或?qū)γ髑逡状臍v史背景缺乏鋪墊,或?qū)λ枷爰业南嗷リP系缺乏交代,致使學生對明清之際思想活躍“非?!本置娴摹胺浅!敝蚣捌洹胺浅!钡匚坏恼J識產(chǎn)生偏見乃至誤解。
新修訂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這是當前以及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歷史教學的指南,自然也是當下思想史教學必須遵循的“非同尋?!敝罁?jù)。
本課教學設計可作整體思考,也就是說,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內(nèi)容的整體性也要從整體上思考本課的三維目標定位,進而體現(xiàn)五大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整體性。與此同時,思想史歸根結底是人史,是人作為思想者的探索歷程。論世知人,即指從時代背景角度思考歷史人物的思想與行為,從而評鑒人物,評論世事,這不僅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思想史教學的基本做法。
由此,《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一課的教學設計可作如下思考:從“非常之見”(近代進步思想的先聲)觀其“非常之時”(工業(yè)文明前夜、“亡天下”周期),再看“非常之人”(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有民本色彩的思想家),參見圖1:
1.非常之見:基于思想家著作的史料實證
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是中國古代思想史的部分呈現(xiàn):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的進步思想主張。這些人的思想在當時驚世駭俗,屬“非常之見”。要真切了解這些思想家的“非常之見”,其捷徑是對思想家著作的搜集與研讀,此舉既可省去正誤辨?zhèn)蔚臅r耗,又能從第一手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jù),并據(jù)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
明朝滅亡后,“對于整個朝代不幸的歷史,有見識的讀書人有過相當沉重的反省,在這里我只提出三個人作為例證。第一位是黃宗羲。明亡以后,他在《明夷待訪錄》里提出完整的批判和建議。……另一位是顧炎武……對歷朝歷代的種種制度……無不有明確的分析和批判”。①
【問1】黃宗羲有哪些“非常之見”?有何史料依據(jù)?
黃宗羲的許多“非常之見”,散見于《明夷待訪錄》等著作中:
材料1:其(君主)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
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學校。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學?!?/p>
材料2:宰相既罷,天子之子一不賢,更無與為賢者矣,不亦并傳子之意而失者乎?……使宰相不罷,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從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置相》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長也,子孫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為之法。然則其所謂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法》
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財計》
教師引導學生從第一手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概述黃宗羲的“非常之見”,見表1:
【問2】顧炎武的“非常之見”該如何評價?
材料3:寓封建(分封)之意于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饨ㄖВ鋵T谙?;郡縣之失,其專在上。……今之君人者,盡四海之內(nèi)為我郡縣猶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無肯為其民興一日之利者,民烏得而不窮,國烏得而不弱?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
讓學生根據(jù)材料概括出顧炎武的思想主張——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的分權思想。在此基礎上予以評價,評價要以史料為依據(jù),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
在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滲透唯物史觀的培養(yǎng)?!拔ㄎ锸酚^”注重方法論:選用兩分法,采用兩點論和重點論,見表2:
2.非常之時:處于工業(yè)文明前夜
為進一步落實唯物史觀,還得了解當前史學界呈現(xiàn)的“史論本位”多元化局面:以唯物史觀為主導,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等并存,且力求兼容。這種多元化有助于我們從“論世”來更好地“知人”。
本課所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生活的年代,若從“全球史觀”考察,當處于工業(yè)文明前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3。
【問3】李贄所處的“非常之時”有何階段特征?
材料4:1587年“并無大事可敘”。學者黃仁宇卻從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會,寫成《萬歷十五年》。該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第二年剃度為僧的李贄。他是自相沖突的哲學家,皇帝下令銷毀他的著作,15年后慘死獄中。
時年24歲的萬歷皇帝。他一方面依賴內(nèi)閣,另一方面又以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加以牽制,后來創(chuàng)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專制主義君主制史上“荒誕奇跡”;endprint
已經(jīng)去世了5年的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他生前雖然守住了內(nèi)閣只是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不能正式統(tǒng)率六部百司的底線,卻把內(nèi)閣政治演繹的有聲有色;
在這年去世的名將戚繼光。他曾在浙閩粵沿海大敗倭寇,保衛(wèi)了東南海防;
在內(nèi)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他從歐洲出發(fā),經(jīng)過葡萄牙占領的澳門,活躍于廣東一帶。
——據(jù)黃仁宇:《萬歷十五年》編寫
材料5:玉米、番薯等“種出西土”,有不少地方開始種植。
——據(jù)(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等
李贄生活于明朝中后期。教師據(jù)此時空定位“明朝;中后期”,指導學生從材料4、5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其階段特征,參見表3:
材料6:萬歷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fā)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jié),但實質(zhì)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材料6提醒學生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有利于形成初步的國際視野,還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香港回歸20周年”等重大時事,涵養(yǎng)“家國情懷”。參見圖2:
“萬歷十五年”后一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樹立海上霸權;中國哲學家李贄剃度為僧。(中英兩國似無交集)
“萬歷十五年”后100年:英國發(fā)生三大革命,這“三大革命——科學革命、工業(yè)革命和政治革命——給了歐洲以不可阻擋的推動力和力量”,更使英國“在歷史性的轉(zhuǎn)變中搶占了先機,已經(jīng)率先到達現(xiàn)代文明的入口處,即將一步步穩(wěn)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兩個世紀里,它將傲視全球?!雹?/p>
“萬歷十五年”后253年:中英爆發(fā)鴉片戰(zhàn)爭,這是一場工業(yè)文明與農(nóng)業(yè)文明之間的巔峰對決,世界第一工業(yè)國英國打敗了農(nóng)業(yè)立國的中國。從此,中英兩國交集不斷。
“萬歷十五年”后410年:中國收回香港主權。
“萬歷十五年”后430年:香港回歸中國20周年。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須強調(diào)唯物史觀的重要內(nèi)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問4】黃宗羲的“非常之見”是如何反映“非常之時”的?
材料7: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宰相既罷,天子之子一不賢,更無與為賢者矣?!厥怪翁煜轮呓猿鲇趯W校,而后設學校之意始備?!熳又俏幢厥牵熳又俏幢胤?,天子亦遂不敢自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學校。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上述材料中,黃宗羲提出了怎樣的政治設計?說明上述觀點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
黃宗羲提出的政治設計(皇權需要宰相制度補救,應以學校為議政和決定是非的最高機構,以限制君權、彌補君主專制的弊端)是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明朝的衰亡,清朝的建立;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躍)的反映。
此外,還可通過中西方對比,讓學生感知“國際視野”的重要性:16~17世紀,中國大地上涌現(xiàn)了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唐甄等進步思想家;在遙遠的西方,17~18世紀則出現(xiàn)了啟蒙運動,誕生了洛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啟蒙思想家。
表4顯示,唐甄與洛克僅相差兩歲,同一年去世,幾乎是同齡人,最有可比性。分析上表,提出問5:
【問5】唐甄為什么沒有像洛克那樣將批判君主專制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并成為新政治理論的奠基人?
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歷史解釋”:為什么唐甄的批判“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除個人因素外,主要是因為唐甄與洛克所處的時代(工業(yè)文明前夜)相同而國情則截然不同!
3.非常之人:基于特定時空的人物評價
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歷史人物,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nèi)容。那么,明清之際這些思想家的“家國情懷”何以體現(xiàn)?師生還須通過史料的呈現(xiàn)來感知。
(1)“離經(jīng)叛道”的李贄
史學家余英時認為,先秦諸子的“哲學突破”是中國思想史的真正起點,支配了以后兩千多年的思想格局及其流變。①
從儒家思想發(fā)展進程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史的開端,處于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西漢時儒學成為正統(tǒng);兩宋時期理學勃興。到了明清,儒學大致有雙重境遇:一方面,儒學空前強化,科舉取士以四書五經(jīng)為標準,理學為官方哲學;另一方面,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唐甄等進步思想家批判專制挑戰(zhàn)正統(tǒng),批判繼承了傳統(tǒng)的儒學,帶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使傳統(tǒng)文化重煥生機,但未根本動搖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半x經(jīng)叛道”的李贄成為專制皇權的犧牲品。
【問6】李贄的夢想為什么說“是一個永遠的幻夢”?
材料8:皇帝看罷奏疏之后批示:李贄應由錦衣衛(wèi)捉拿治罪,他的著作應一律銷毀?!m然他的《焚書》和《藏書》一印再印,然而作者意在把這些書作為經(jīng)筵的講章,取士的標準,則無疑是一個永遠的幻夢。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生活于明朝中后期的李贄有“家國情懷”,且志存高遠(意在把《焚書》和《藏書》等書作為“經(jīng)筵的講章,取士的標準”)。但他挑戰(zhàn)權威,“牽涉到了道德的根本”,現(xiàn)實變得殘酷無比:著作被一律銷毀,本人被捉拿治罪,最終慘死獄中!
(2)清初三先生
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被稱為“清初三先生”,都是具有民主色彩的先進知識分子,有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在“亡國”(明亡清立,改朝換代),“亡天下”(異族統(tǒng)治,民族文化道德淪喪)的情勢下,均曾參加過反清斗爭;失敗后拒絕同統(tǒng)治者合作,表現(xiàn)出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后著書立說,弘揚民族文化,引領“經(jīng)世史學潮”。endprint
受歷史插圖等因素的影響,在許多學生眼中,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思想家好像生來就是垂垂老者,似乎不曾年輕過。事實上,他們都曾是青春熱血男兒!
【問7】18歲時的黃宗羲有何壯舉?如何理解其家國情懷?
材料9:黃宗羲之父黃尊素是一位深懷憂國憂民之心的剛直人士,他站在主張改革朝政的“東林黨”一邊,宦官魏忠賢大興冤獄,年僅43歲的黃尊素被害身亡,當時黃宗羲才17歲。
崇禎元年(1628)正月,18歲的黃宗羲寫好為父申冤的奏疏,身藏鐵錐,赴京頌冤。當他到達北京時,崇禎帝已經(jīng)鎮(zhèn)壓了閹黨,平反了天啟朝冤案,但閹黨孽種尚存,黃宗羲余恨未消。他在“謝恩”之后,即上書皇帝,請求誅殺參與陷害其父的許顯純、崔應元等閹黨余孽。崇禎帝即傳旨刑部,嚴加審訊?!瓕徟薪Y束后,黃宗羲與死難諸家子弟在詔獄中門共祭忠魂,哭聲傳入宮廷。崇禎帝嘆息說:“忠臣孤子,甚惻朕懷!”黃宗羲入京頌冤,轟動了京城,也傳遍朝野?!贻p的黃宗羲,給人們留下了又勇又孝的深刻印象。
崇禎十七年(1644)春,李自成率領大順軍進北京,推翻了明朝。接著,清兵入關,民族矛盾急劇上升。四月,黃宗羲跟隨劉宗周至杭州,召募義軍,以謀復明之計。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歷政權覆亡,鄭成功東渡臺灣,黃宗羲感到恢復事業(yè)已經(jīng)無望,于是告別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后半生致力于講學、著述事業(yè)。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作為同齡人,高中學生在閱讀上述材料后,對年僅18歲替父申冤、“又勇又孝”的黃宗羲會有嶄新的認識,甚至可能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對他以后的人生軌跡也就不難理解了:黃宗羲深感父親身死七君子之獄及官僚們道德淪喪之悲憤;感恩和同情崇禎帝;國破家亡后率家族參加抗清斗爭,九死一生;復明無望后痛定思痛,著書立說,將一腔政治理想傾注于《明夷待訪錄》一書之中,提出振聾發(fā)聵的“非常之見”!
中國歷史上,“亡國”常有,“亡天下”較少。1127年的“靖康之變”,恰逢第一個“亡天下”的周期,其人在當時刻骨銘心的感受經(jīng)過了時空的磨合在下一個周期,1644年的“甲申之變”中得到了回應,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是其代表。
1937年的七七事變似又逢“亡天下”的周期,史學家陳寅恪身懷國恥家仇(父親陳三立為抗日明志絕食而亡),在給陳述的《遼史補注》作序時曾寫道:“回憶前在絕島、倉皇逃死之際,取一巾箱坊本《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抱持誦讀。其汴京圍困屈降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環(huán),國論是非之紛錯,殆極世態(tài)詭變之至奇,然其中頗復有不甚可解者,乃取當日身歷目睹之事,以相印證,則忽豁然心通意會,平生讀史四十年,似無此親切有味之快感,而死亡饑餓之苦,遂亦置諸度量之外矣?!雹龠@說明,家國情懷往往影響對歷史與現(xiàn)實相關事件的理解。從這一角度看,陳寅恪與黃宗羲可謂隔代知己!
思想史的教學不僅需要梳理、比較思想家的思想主張,更要挖掘相關思想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從而更好地體會思想家的歷史地位。為了更好地整體設計、論世知人,教師需要從史學觀念的更新、史學名著的研讀、專業(yè)知識的拓展、史料的收集鑒別、國際視野的涵養(yǎng)、生活文化的積淀等方面不斷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從而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提供堅實的保障。
【作者簡介】章國好,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武義第一中學歷史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歷史教學和高考試題評析。
【責任編輯:李婷軒】endprint